压接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85115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5 20:33
一种压接夹具,包括一对成型部件,该一对成型部件被构造为将电线的导体和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保持在该一对成型部件之间,以将导体压接部压接到导体上。该一对成型部件包括被构造为将导体压接部的一对压接片压接到导体上的压接部、朝向导体的边缘设置在压接部上并且被构造为防止该一对压接片在电线的长度方向上变形的第一防止部、和朝向导体的引出部设置在压接部上并且被构造为防止该一对压接片在电线的长度方向上变形的第二防止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接夹具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基于2012年8月2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0.2012-171671并且要求其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在此通过引用而被并入。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压接端子压接到导体上的压接夹具。
技术介绍
日本未审定专利申请公报N0.2009-193879提出一种利用压接夹具而被压接到电线的导体上的压接端子。压接端子包括具有底板和设置在底板的两侧处的一对导体压接片的导体压接部,并且在导体压接部沿底板纵向方向的两侧处设置有开口,该开口被构造为将由于在压接时所施加的压力而引起的底板的纵向金属延伸吸收。如上所述被构造为将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压接到电线的导体上的压接夹具包括一对成型部件,该一对成型部件具有上成型部和下成型部,使得该一对成型部件将导体压接部和导体保持在其间,从而在纵向方向上拉伸导体压接部和导体、破坏在导体压接部和导体这两者上形成的氧化物薄膜,并且露出它们的新生表面,从而导体压接部与导体相互附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如在日本未审定专利申请公报N0.2009-193879中描述的压接夹具使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与电线的导体相类似地在电线的长度方向上拉伸。因此,当导体是铝电线时,难以增加其中导体压接部和导体相互附接的面积。此外,当导体是铜电线时,难以增加其中导体压接部与导体的新生表面相互接触的面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加其中导体压接部与导体相互附接的面积以及其中导体压接部和导体的新生表面相互接触的面积的压接夹具。根据某些实施例的压接夹具包括一对成型部件,一对成型部件被配置为将电线的导体和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保持在所述一对成型部件之间,以将所述导体压接部压接到所述导体上。该一对成型部件包括:压接部,该压接部被配置为将所述导体压接部的一对压接片压接到所述导体上,第一防止部,该第一防止部朝向所述导体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压接部上,并且被配置为防止所述一对压接片在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上的变形,和第二防止部,该第二防止部朝向所述导体的引出部设置在所述压接部上,并且被配置为防止所述一对压接片在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上的变形。根据上述结构,第一防止部和第二防止部能够防止导体压接部的该一对压接片在电线的长度方向上变形。这能够引起导体压接部和电线的导体在电线的长度方向上的变形量彼此不同。当导体是铝电线时,这能够增加其中导体压接部与导体相互附接的面积;并且当导体是铜电线时,这能够增加其中导体压接部和导体的新生表面相互接触的面积。因此,压接夹具利用第一防止部和第二防止部防止导体压接部类似于导体那样变形,并且能够增加其中导体压接部与导体相互附接的面积和其中导体压接部与导体的新生表面相互接触的面积。第一防止部和第二防止部可以包括朝向与电线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起。根据上述结构,第一防止部和第二防止部包括朝向与电线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起。这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得导体压接部和导体在电线的长度方向上的变形量彼此不同。第一防止部和第二防止部的突起可以与该一对压接片在电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面接触。第一防止部的突起可以具有被配置为挤压导体压接部的底板的边缘表面。第二防止部的突起可以具有被配置为挤压导体的边缘表面。根据上述结构,第一防止部和第二防止部的突起与所述一对压接片在电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接触,使得第一防止部的突起的边缘表面挤压导体压接部的底板,并且第二防止部的突起的边缘表面挤压导体。这能够在可靠地防止所述一对压接片变形的同时促进导体朝向引出部的变形。这能够引起导体压接部和导体在电线的长度方向上的变形量彼此大幅地不同。第一防止部和第二防止部的突起可以与设置在该一对压接片上的凹部相接合。根据上述结构,第一防止部和第二防止部的突起与设置在所述一对压接片上的凹部相接合。这能够在防止该一对压接片变形的同时防止该一对成型部件与导体压接部错位。因此,能够将导体压接部稳定地压接到导体上。上述结构能够提供一种压接夹具,该压接夹具能够增加其中导体压接部与导体相互附接的面积以及其中导体压接部和导体的新生表面相互接触的面积。【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压接夹具的透视图;图2是从下方观察的图1的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压接夹具的顶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线IV-1V截取的截面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压接夹具的放大截面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压接夹具的透视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压接夹具的侧视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压接夹具的顶视图;图9A是沿着图7的线IXa-1Xa截取的截面视图,并且图9B是图9A的放大视图;图1OA是沿着图8的线Xa-Xa截取的截面视图,并且图1OB是图1OA的放大视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压接夹具的放大截面视图;并且图12是示例性现有技术的一对成型部件的放大截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详细说明中,出于解释的意图,为了提供对于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彻底的理解而阐述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不采用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在其它情形中,公知的结构和装置被概略地示出以便简化绘图。将参考图1到11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压接夹具。图12示意示例性现有技术。第一实施例将参考图1到5描述第一实施例。根据本实施例的压接夹具I包括一对成型部件11和13,该一对成型部件11和13被构造为将电线3的导体5和压接端子7的导体压接部9保持在其间,以便将导体压接部9压接到导体5上。该一对成型部件11和13包括:压接部19,该压接部19被构造为将导体压接部9的一对压接片15和17压接到导体5上;第一防止部21,该第一防止部21设置在所述压接部19的在导体5的边缘侧上的一侧处,并且被构造为防止该一对压接片15和17在电线3的长度方向上变形;以及第二防止部23,该第二防止部23设置在所述压接部19的朝向导体5的引出部的另一侧处,并且被构造为防止该一对压接片15和17在电线3的长度方向上变形。第一防止部21和第二防止部23包括朝向与电线3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在图1中向下)突出的突起25和27。突起25和27与该一对压接片15和17在电线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接触,使得第一防止部21的突起25的边缘表面挤压导体压接部9的底板29并且第二防止部23的突起27的边缘表面挤压导体5。如在图1到5所示,电线3包括:包括多根绞线的导体5和覆盖导体5的绝缘护套31。例如,绞线由包括铝或者铝合金的铝金属或者包括铜或者铜合金的铜金属构成。从电线3的边缘剥离预定长度的绝缘护套31,从而将压接端子7压接到露出的导体5上。压接端子7由包括铜或者铜合金的铜金属构成并且包括电连接部33、护套压接部35和导体压接部9。对压接端子7的表面进行镀锡。电连接部33是内部具有接点部的形成为盒状的阴型模。作为具有凸片形状(tab shape)的阳型模的配对端子(未示出)的电连接部被插入到电连接部33中,使得压接端子7电连接到配对端子。电连接部33形成为经由底板29而连接到护套压接部35和导体压接部9的部件。护套压接部35越过导体压接部9设置在电连接部33的纵向相对侧上,并且包括一对压接片37和39,该一对压接片37和39被竖直地设置成为连接到底板29的两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接夹具,包括:一对成型部件,该一对成型部件被配置为将电线的导体和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保持在所述一对成型部件之间,以将所述导体压接部压接到所述导体上,其中,所述一对成型部件包括:压接部,该压接部被配置为将所述导体压接部的一对压接片压接到所述导体上,第一防止部,该第一防止部朝向所述导体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压接部上,并且被配置为防止所述一对压接片在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上的变形,和第二防止部,该第二防止部朝向所述导体的引出部设置在所述压接部上,并且被配置为防止所述一对压接片在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上的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8.02 JP 2012-1716711.一种压接夹具,包括: 一对成型部件,该一对成型部件被配置为将电线的导体和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保持在所述一对成型部件之间,以将所述导体压接部压接到所述导体上, 其中,所述一对成型部件包括: 压接部,该压接部被配置为将所述导体压接部的一对压接片压接到所述导体上, 第一防止部,该第一防止部朝向所述导体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压接部上,并且被配置为防止所述一对压接片在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上的变形,和 第二防止部,该第二防止部朝向所述导体的引出部设置在所述压接部上,并且被配置为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岸巧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