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单片式触控模块,包括显示模块、触控感应层以及保护基板。触控感应层至少包括遮蔽部、硬化层以及平坦层。邻近遮蔽部的硬化层设有一开槽,使得一部分的硬化层与另一部分的硬化层藉由该开槽彼此分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单片式触控模块的侧边堆叠转折处不会发生硬化层表面不平整的情形,因而不会产生彩虹纹现象,提升了单片式触控模块的显示效果。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以平坦层覆盖于硬化层上,且将平坦层填入开槽内,因此触控感应层的图案在视觉上较为和缓,改善了单片式触控模块的显示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片式触控模块【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单片式触控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邻近遮蔽部的硬化层设有开槽,使得侧边堆叠转折处不会发生硬化层表面不平整的情形,因而不会产生彩虹纹现象的单片式触控模块。【
技术介绍
】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为目前新兴的触控模块,在市场上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被赋予不同的名称,诸如 OGS(One Glass Solution, 0GS)或是 T0L(Touch On Lens, T0L)。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通常包括液晶模块(Liquid Crystal Module,LCM)、触控感应层以及保护玻璃(Cover Lens)。前述触控感应层位于液晶模块与保护玻璃之间。请参阅图1所示,其是绘示现有的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的侧面剖视图。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包括液晶模块1、触控感应层2以及保护玻璃3。如图中所示,触控感应层2位于保护玻璃3上。液晶模块I位于触控感应层2之上。详言之,触控感应层2又至少包括遮蔽部21、导电部22、金属线路23、硬化层24以及架桥层25。遮蔽部21环设于触控感应层2的外围,使得遮蔽部21环绕于触控感应层2的外侧缘旁。导电部22设于触控感应层2与保护玻璃3的交界面,使得导电部22位于保护玻璃3上。且部分的导电部22叠合于遮蔽部21上。金属线路23位于遮蔽部21上,且部分的金属线路23与位于遮蔽部21上的导电部22相叠。硬化层24覆盖于遮蔽部21、导电部22以及金属线路23上。架桥层25又覆盖于硬化层24上。请参阅图2所示,其是绘示现有的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的侧边堆叠转折处的放大示意图。然而,由于部分的导电 部22叠合于遮蔽部21上、部分的金属线路23与导电部22相叠以及硬化层24又覆盖于遮蔽部21、导电部22以及金属线路23上,如此地层层相叠使得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的侧边堆叠转折处厚度过大,位于遮蔽部21及导电部22上方的硬化层24便因堆叠转折处厚度过大,使其斜度变化亦同样地过大,进而产生硬化层24表面不平整的情形,前述表面不平整的情形如图中所示。如此一来,当光线穿透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时,即会产生彩虹纹(Mura)现象,大幅影响了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的显示效果。此外,目视前述现有的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时,触控感应层2的图案(Pattern)在视觉上过于明显,影响了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的显示观感。前述皆为仍待解决的技术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各项问题,本专利技术人基于多年研究开发与诸多实务经验,提出一种单片式触控模块,以作为改善上述缺点的实现方式与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邻近遮蔽部的硬化层设有一开槽的单片式触控模块。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侧边堆叠转折处不会发生硬化层表面不平整的情形,不会产生彩虹纹现象的单片式触控模块。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触控感应层的图案在视觉上较为和缓,改善了单片式触控模块的显示观感的单片式触控模块。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片式触控模块,包括:一保护基板;—触控感应层,该触控感应层位于该保护基板上,该触控感应层至少包括一遮蔽部、一导电部、数个金属部、一硬化层以及一平坦层,该导电部包括一导电层以及数个导电桥,该遮蔽部环设于该触控感应层的外围,使得该遮蔽部环绕于该触控感应层的外侧缘旁,该导电部设于该触控感应层与该保护基板的交界面,使得该导电部位于该保护基板上,各该导电桥位于该导电层之下,部分的该导电层叠合于该遮蔽部上,各该金属部位于该遮蔽部上,且部分的各该金属部与位于该遮蔽部上的该导电层相叠,该硬化层覆盖于该遮蔽部、该导电层以及金属部上,且邻近该遮蔽部的该硬化层设有一开槽,使得一部分的该硬化层位于该遮蔽部、该导电层以及该金属部上,另一部分的该硬化层位于该导电层以及该导电桥上,该部分的该硬化层与该另一部分的该硬化层是藉由该开槽彼此分离,该开槽是环设于该触控感应层的外围,且该开槽是位于该遮蔽部内侧,而该平坦层覆盖于该硬化层上,且该平坦层填入该开槽内;以及一显示模块,该显示模块位该于触控感应层之上。承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片式触控模块,包括:一保护基板;一触控感应层,该触控感应层位于该保护基板上,该触控感应层至少包括一导电部、一遮蔽部、一硬化层以及一平坦层,该遮蔽部环设于该触控感应层的外围,使得该遮蔽部环绕于该触控感应层的外侧缘旁,该导电部位于该保护基板上,该硬化层覆盖于该遮蔽部以及该导电层,邻近该遮蔽部的该硬化层设有一开槽,使得一部分的该硬化层与另一部分的该硬化层是藉由该开槽彼此分离,该开槽是环设于该触控感应层的外围,且该开槽是位于该遮蔽部内侧,而该平坦层覆盖于该硬化层上,且该平坦层填入该开槽内;以及一显示模块,该显示模块位该于触控感应层之上。其中,该触控感应层还包括数个金属部,该导电部包括一导电层以及数个导电桥,该导电部设于该触控感应层与该保护基板的交界面,而各该导电桥位于该导电层之下,部分的该导电层叠合于该遮蔽部上,各该金属部位于该遮蔽部上,且部分的各该金属部与位于该遮蔽部上的该导电层相叠,该硬化层还覆盖于各该金属部上,该部分的该硬化层位于该遮蔽部、该导电层以及各该金属部上,该另一部分的该硬化层位于该导电层以及各该导电桥上。其中,该保护基板为保护玻璃、该显示模块为液晶显示模块。其中,该遮蔽部为黑色矩阵。其中,该导电部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其中,该导电部的材料为铟锡氧化物。其中,该导电部的材料为铟锌氧化物。其中,该开槽的宽度是介于50um至200um之间。其中,该触控感应层还包括数个架桥层,且各该架桥层设于各该导电桥与该导电层之间。其中,各该架桥层为光学胶层、水胶层、有机绝缘层或无机绝缘层。本专利技术的单片式触控模块其邻近遮蔽部的硬化层设有开槽,使得一部分的硬化层位于遮蔽部、导电层以及金属部上,另一部分的硬化层位于导电层以及导电桥上,单片式触控模块之侧边堆叠转折处便不会发生硬化层表面不平整的情形,当光线由保护基板入射单片式触控模块时,不会产生彩虹纹现象,提升了单片式触控模块的显示效果。另外,本专利技术是以平坦层覆盖于硬化层上,且将平坦层填入开槽内,因此目视本专利技术的单片式触控模块时,触控感应层的图案在视觉上较为和缓,改善了单片式触控模块的显示观感。兹为使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及所达到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谨佐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配合详细的说明如后。【【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的侧面剖视图;图2为现有的单片式玻璃触控模块的侧边堆叠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单片式触控模块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单片式触控模块沿图3的1-1剖面线所得的侧面剖视图;图5为光线入射本专利技术的单片式触控模块的示意图;以及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单片式触控模块的侧面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液晶模块2触控感应层21 遮蔽部22 导电部23 金属线路24 硬化层25 架桥层3保护玻璃4 显示模块5触控感应层51 遮蔽部52 导电部521 导电层522 导电桥53 金属部54 硬化层541 开槽55 架桥层56 平坦层6保护基板A 光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本专利技术单片式触控模块,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元件是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首先,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其是分别绘示本专利技术的单片式触控模块的俯视图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片式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保护基板;一触控感应层,该触控感应层位于该保护基板上,该触控感应层至少包括一导电部、一遮蔽部、一硬化层以及一平坦层,该遮蔽部环设于该触控感应层的外围,使得该遮蔽部环绕于该触控感应层的外侧缘旁,该导电部位于该保护基板上,该硬化层覆盖于该遮蔽部以及该导电层,邻近该遮蔽部的该硬化层设有一开槽,使得一部分的该硬化层与另一部分的该硬化层是藉由该开槽彼此分离,该开槽是环设于该触控感应层的外围,且该开槽是位于该遮蔽部内侧,而该平坦层覆盖于该硬化层上,且该平坦层填入该开槽内;以及一显示模块,该显示模块位该于触控感应层之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片式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保护基板; 一触控感应层,该触控感应层位于该保护基板上,该触控感应层至少包括一导电部、一遮蔽部、一硬化层以及一平坦层,该遮蔽部环设于该触控感应层的外围,使得该遮蔽部环绕于该触控感应层的外侧缘旁,该导电部位于该保护基板上,该硬化层覆盖于该遮蔽部以及该导电层,邻近该遮蔽部的该硬化层设有一开槽,使得一部分的该硬化层与另一部分的该硬化层是藉由该开槽彼此分离,该开槽是环设于该触控感应层的外围,且该开槽是位于该遮蔽部内侧,而该平坦层覆盖于该硬化层上,且该平坦层填入该开槽内;以及 一显示模块,该显示模块位该于触控感应层之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片式触控模块,其中该触控感应层还包括数个金属部,该导电部包括一导电层以及数个导电桥,该导电部设于该触控感应层与该保护基板的交界面,而各该导电桥位于该导电层之下,部分的该导电层叠合于该遮蔽部上,各该金属部位于该遮蔽部上,且部分的各该金属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胜,林松君,詹建廷,
申请(专利权)人: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