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强敏感性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利用高温粘土稳定剂、缓释酸液体系、高效驱油剂和二氧化碳在敏感性稠油油藏开发中组合应用,改善单井开发效果,提高敏感性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新方法。其技术方案是:首先利用温敏缓释酸液体系对近井地带污染进行处理,接下来注入液态二氧化碳,注汽前利用高温粘土稳定剂对油层进行保护,注汽过程中伴注高温驱油剂体系。然后经过关井焖井、开井放喷后,在井内下入泵进行连续采油。经现场试验表明,直井平均周期油汽比达到0.4,水平井平均周期油汽比达到0.6,周期产油量超过1000t,室内实验表明,在敏感性稠油油藏开展该项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工艺,油藏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35%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田开采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高温粘土稳定剂、缓释酸液体系、高 效驱油剂和二氧化碳在敏感性稠油油藏开发中组合应用,改善单井开发效果,提高敏感性 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新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石油需求的不断攀升,稠油资源以其分布范围 广、储量巨大、储量动用率低等特点成为下部开发的主要潜力。国内稠油资源非常丰富,预 测可探明储量80亿吨,在目前已探明的20.6亿吨稠油储量中,未动用地质储量7.01亿吨。 未动用稠油储量中有相当部分属于敏感性稠油油藏,该部分储量开发中存在以下突出矛 盾:⑴粘土含量高,水敏感性强,油层保护难度大尽管在注蒸汽热采的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防膨措施,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因粘土膨胀、 运移造成的微粒堵塞。表现在注蒸汽吞吐4至5个周期后,出泥砂严重,从拔出的绕丝管来 看,绝大多数绕丝管中均被油泥、粉细砂堵死,还有部分井油管也有砂泥。(2)油层薄,净总比低,蒸汽吞吐热量利用率低由于油层薄,注入油层的蒸汽从上下盖层的热损失增大,在油层横向波及体积变小,热 利用率降低;另外,净总比也是影响热利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有泥质薄夹层的存在, 油层中热损失增大,部分热量消耗在夹层。在油层有效厚度和注汽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 夹层厚度增大,即净总比降低,油汽比明显变低,主要是因为油层加热半径变小,热利用率 低,吞吐效果变差。(3)原油粘度高,天然能量不足,油井供液能力差原油粘度高,渗流能力差,再加上油藏天然能量不足,导致油井的供液能力严重不足, 影响了油井的产能。综上分析,影响金家油田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水敏感性强、 油层薄、净总比低、原油粘度高且天然能量不足等。致使能量补充困难、开发方式选择难度 大、提高产量难度大、注汽热效率低,开发难度增大。对于该类稠油油藏,尤其是薄互层敏感性稠油油藏,曾尝试冷采、化学冷采、常规 热采等方式实现区块的有效动用,但效果均不理想。调研国内外类似区块的开发工艺,未见 成熟矿场应用报道。化学冷采及常规热采都会产生大量的入井液体,加之储层水敏严重导 致渗透能力损失巨大,注不进产不出是该矛盾的重要体系,即使在工艺前使用防膨手射孔 长度,钻完井过程中造成的渗透率伤害也无法恢复。此外区块油层薄、净总比低,热采开发 中热损失巨大,热效率利用率不到40%,加之油藏能量匮乏,回采压力不足,使得热采生产周 期短,经济效益差。因此,在目前上述未动用敏感性稠油储量中,尤其是水敏指数大于90%、层厚小于 6m的敏感性稠油油藏缺乏成熟配套的开采技术,探索该类油藏的经济开发模式,提高相应 的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对于减缓原油需求矛盾,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利用高温粘土稳定剂、缓释酸液体系保护改善储层渗流能力,利用二氧化碳及高效驱油剂提高回采采油效率,从而大幅度改善敏感性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a.对目标区块进行筛选,选择油藏条件为:储层粘土含量为5%-20%,水敏指数为70%-90%,油层厚度为4-10m,油藏埋深≤1500m, 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为1000-50000mPa ? s ;b.用3-4重量份的盐酸、6-8重量份的氢氟酸、0.1-0.5重量份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缓释剂、0.5-1重量份的柠檬酸铁离子稳定剂,加水至100重量份组成的温敏缓释酸液体系,注入量按照直井射孔长度4-6m3/m、水平井射孔长度0.4-0.6m3/m,注入速度为8_12m3/h对近井地带污染进行酸化溶蚀,解除地层中的伤害,处理后用6-12m3本区油田热污水作为顶替液进行顶替;c.注入量按照直井射孔长度0.8-1.2t/m、水平井射孔长度0.1-0.3t/m取高温粘土稳定剂,加水稀释至重量浓度为7-15%后注入油藏,注入速度不超过30t/h ;d.从油管注入液态CO2,注入量按照直井射孔长度0.4-0.6t/m、水平井0.4-0.6t/m,注入速度控制在8-15t/h ;e.焖井24-48h;f.注入蒸汽2000t-2500t,注入速度8-15t/h,注入蒸汽200t后,注入量按照直井射孔长度1.8-2.2t/m、水平井0.1-0.3t/m伴注高温驱油剂,注入速度0.12t_0.16t/h ;你g.焖井3-5天,换油嘴放喷,速度控制在50m3/d以内,待压力降为OMpa后,井内下泵进行连续生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c步骤所述的高温粘土稳定剂是季铵盐重量含量60-95%的混合物;其中季铵盐重量含量为75-90%是效果更好;f.步骤所述的高温驱油剂是磺酸盐重量含量为60-95%的混合物;其中磺酸盐重量含量为75-90%时效果更好。其技术方案是首先利用温敏缓释酸液体系对近井地带污染进行处理,接下来注入液态二氧化碳,注汽前利用高温粘土稳定剂对油层进行保护,注汽过程中伴注高温驱油剂体系。然后经过关井烟井、开井放嗔后,在井内下入栗进彳丁连续米油。本专利技术用季铵盐类高温粘土稳定剂对油藏进行保护,利用罐车及液态气体注入泵从油管注入液态CO2,根据油藏地质条件设计蒸汽注入量及注入速度,注汽过程中伴注磺酸盐类高温驱油剂,注入量按照直井2t/m、水平井0.2t/m设计,注入浓度控制在液相浓度 1%-1.5%。本专利技术将油层保护工艺、气体增能助排工艺及化学辅助热采工艺进行合理组合, 协同作用实现敏感性稠油油藏高效开发,主要作用机理有以下几点:1、温敏缓释酸酸液体系处理水敏伤害后岩心渗透率恢复率可以达到60%,高温粘土稳定剂处理后渗透率保留率大于98%,耐水性超过500倍空隙体积,可以实现敏感性稠油油藏油层高效治理与保护。2、CO2具有补充油层能量、增加原油弹性能以及降低原油粘度的性能,其中CO2饱和于稠油后降粘率超过95%,伴蒸汽注入以提高管式模型驱替效率14%以上。3、高温驱油剂可以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岩石亲水性,提高蒸汽洗油效率。 CO2与高温驱油剂混合使用形成弱泡沫体系提高了蒸汽波及效率,从根本上改善了敏感性稠油油藏开发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与常规热采、常规冷采井日产油量对比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与常规热采、常规冷采井周期产油量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某区块含油面积6.4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56万吨,主力层系沙一射孔长度为砂岩储层,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岩屑,胶结类型为孔隙一接触式,胶结物为泥岩。泥质 12.7-18.9%,平均孔隙度36.2%,渗透率1122X 10_3um2。开发区平均单井有效厚度6.8m, 最厚的为18.8m,一般顶面埋深750m左右,埋深变化趋势由北向南越来越浅,由于埋藏浅,压实作用弱,成岩性差,胶结疏松,易出砂。区块原油较稠,原油性质以高密度、高粘度、低含硫、低凝固点为特征,地面原油密度0.9445-0.9968g/cm3,地面原油粘度(50°C ) 2209-15741mPa.s,含硫 0.25-0.72%。1991年~1999年该区块进行蒸汽吞吐实验,1999年4月由于产能低,油价低,油生产成本过高,油田全面停产。1993年~1996年还 在该区块三个井组进行了火烧油层试验,但开发效果不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提高强敏感性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油藏条件选择:储层粘土含量为5%?20%,水敏指数为70%?90%,油层厚度为4?10m,油藏埋深≤1500m,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为1000?50000mPa·s;b.用3?4重量份的盐酸、6?8重量份的氢氟酸、0.1?0.5重量份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缓释剂、0.5?1重量份的柠檬酸铁离子稳定剂,加水至100重量份组成的温敏缓释酸液体系,注入量按照直井射孔长度4?6m3/m、水平井射孔长度0.4?0.6m3/m,注入速度为8?12m3/h对近井地带污染进行酸化溶蚀,解除地层中的伤害,处理后用6?12m3本区油田热污水作为顶替液进行顶替;c.?注入量按照直井射孔长度0.8?1.2t/m、水平井射孔长度0.1?0.3t/m取高温粘土稳定剂,加水稀释至重量浓度为7?15%后注入油藏,注入速度不超过30t/h;d.?从油管注入液态CO2,注入量按照直井射孔长度0.4?0.6t/m、水平井0.4?0.6t/m,注入速度控制在8?15t/h;e.?焖井24?48h;f.?注入蒸汽2000t?2500t,注入速度8?15t/h,注入蒸汽200t后,注入量按照直井射孔长度1.8?2.2t/m、水平井0.1?0.3t/m伴注高温驱油剂,注入速度0.12t?0.16t/h;g.?焖井3?5天,换油嘴放喷,速度控制在50m3/d以内,待压力降为0Mpa后,井内下泵进行连续生产。...
【技术特征摘要】
1.提高强敏感性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油藏条件选择:储层粘土含量为5%-20%,水敏指数为70%-90%,油层厚度为4-10m,油藏埋深≤1500m, 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1000-50000mPa ? s ;b.用3-4重量份的盐酸、6-8重量份的氢氟酸、0.1-0.5重量份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缓释剂、0.5-1重量份的柠檬酸铁离子稳定剂,加水至100重量份组成的温敏缓释酸液体系,注入量按照直井射孔长度4-6m3/m、水平井射孔长度0.4-0.6m3/m,注入速度为8_12m3/h对近井地带污染进行酸化溶蚀,解除地层中的伤害,处理后用6-12m3本区油田热污水作为顶替液进行顶替;c.注入量按照直井射孔长度0.8-1.2t/m、水平井射孔长度0.1-0.3t/m取高温粘土稳定剂,加水稀释至重量浓度为7-15%后注入油藏,注入速度不超过30t/h ; d.从油管注入液态CO2,注入量按照直井射孔长度0.4-0.6t/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嫣镔,于田田,盖平原,唐培忠,林吉生,尚心舒,刘冬青,王善堂,戴宇婷,贺文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