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板抛丸清理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658554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3 0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板抛丸清理装置及方法,其中薄板抛丸清理装置,包括,吹丸装置,设置于所述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一端,用以吹掉抛丸后残留下来的残留物;纵向螺旋输送器,其一端与抛丸清理室的丸料出口连接;以及,抛丸清理室,其外壁上安装有复数台抛丸器,所述抛丸器设置为与工件的抛射角度成X°,且满足25°≤X°≤35°;同时,设置相对的两台抛丸器距薄板长度分别为A、B,且满足A=B+40,其中700mm≤B≤900mm。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相同布置方式的几组抛丸器同时抛丸,薄板清理速度能够达到(6m/mim≤v≤18m/mim),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薄板的变形量也符合下一步工序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抛丸设备及使用该设备进行薄板抛丸清理的方法,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抛丸机(shot blasting machine),利用抛丸器抛出的高速弹丸清理或强化铸件表面的抛丸清理设备。抛丸机能同时对铸件进行落砂除芯和清理。抛丸设备首先应用于铸造业铸钢、铸铁件的表面粘砂及氧化皮的清除。几乎所有的铸钢件、灰铸件、玛钢件、球铁件等都要进行抛丸处理。这不仅是为了清除铸件表面氧化皮和粘砂,同时也是铸件质量检查前不可缺少的准备工序,比如大型气轮机机壳在进行无损探伤以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抛喷丸清理,以保证探伤结果的可靠性。在一般铸件生产中,抛喷丸清理是发现铸件表面缺陷如皮下气孔、渣孔以及粘砂、冷隔、起皮等的必不可少的工艺手段。有色金属铸件,如铝合金、铜合金等的表面清理,除清除氧化皮、发现铸件的表面缺陷外,更主要的目的是以抛喷丸来清除压铸件的毛刺和获得具有装潢意义的表面质量,获得综合效果。现有相关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I)抛丸机行业现在使用的薄板抛丸清理机抛出薄板(1.0mm < δ ^ 3.0mm)变形量比较大,达不到现在生产工艺要求;(2)现有一种普通薄板抛丸机是采用抛丸器斜射薄板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底生产率、底抛丸速度(0.3m/mim ^ v ^ 0.8m/mim)的生产场合;如果生产率要求高的就无法使用;(3)抛丸器的抛射角度不可调整,致使薄板工件部分区域无法清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和/或现有薄板抛丸清理装置及清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薄板抛丸清理装置,其能够对称抛丸,并采用相同的丸料、丸量、相同的力度,使薄板工件的变形量大大减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薄板抛丸清理装置,包括,抛丸清理室,其外壁上安装有复数台抛丸器,所述抛丸器设置为与工件的抛射角度成V,且满足25° <X° <35° ;同时,设置相对的两台抛丸器距薄板长度分别为A、B,且满足A=B+40,其中700mm≤B≤900mm ;纵向螺旋输送器,其一端与抛丸清理室的丸料出口连接;以及,吹丸装置,设置于所述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一端,用以吹掉抛丸后残留下来的残留物。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的抛丸清理室的外壁上安装有四台抛丸器,所述的四台抛丸器分左右各两台布置。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的抛丸清理室为多室组合体,由主室体和副室体组成,所述的抛丸器布置在主室体的外壁上,主室体的前后两侧均为副室体,副室体均为密封室体并内设有钢板与多层橡胶帘屏蔽。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的抛丸器包括:叶轮、电动机、分丸轮、定向套、叶片、导丸管和护罩;所述定向套固定在护罩内并具有一个窗口 ;定向套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分丸轮,所述分丸轮上具有一个入口和四个窗口 ;所述导丸管位于护罩的一侧,且导丸管的一端与分丸轮的该入口相连通,导丸管的另一端连接供丸系统;所述护罩的另一侧安装有叶轮,所述叶轮上安装有多个叶片,叶片分布在定向套的圆周外侧;叶轮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相连接,并由电动机驱动该叶轮旋转。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的叶轮与电动机的输出轴通过结合盘相连接,结合盘与电动机之间还安装有密封盘;所述护罩内还安装有用于防止抛丸过度损坏护罩的耐磨护板,耐磨护板包括位于护罩内侧顶部的顶护板、位于护罩内侧侧边的侧护板和位于护罩内侧端面的端面防护板。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的吹丸装置包括:分离区、料斗、接风口和流丸口 ;所述上横向螺旋输送机的一部分伸出分离区,上横向螺旋输送机的该伸出部分的外壳上安装有进料口,该进料口与斗式提升机的出料口相连接,所述上横向螺旋输送机的另一部分位于分离区内;所述的上横向螺旋输送机与一减速器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的接风口的一端与分离区相连通,且接风口的风口方向与上横向螺旋输送机的传输方向相垂直; 接风口的另一端与除尘器相连接;所述分离区的下方连接有料斗,料斗下部有6个流丸口。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清理方法,其能够采用几组抛丸器同时抛丸,薄板清理速度达到< v ^ 18m/mim),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薄板的变形量也符合下一步工序的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清理方法,包括,设置抛丸器对工件的抛射角度X°,且满足25°<35° ;相对的两台抛丸器距薄板长度分别为A、B,且满足A=B+40,其中700mm≤B ( 900mm ;调节抛丸器上面的供丸阀,使抛丸器的供丸量一致。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抛丸器相对的两个为一组进行设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0021 ] ( I)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上、下、左、右抛丸器对称抛丸,采用相同的丸料、丸量,相同的力度,能够使薄板工件的变形量大大减小;(2)采用相同布置方式的几组抛丸器同时抛丸,薄板清理速度能够达到(6m/mim < V < 18m/mim),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薄板的变形量也符合下一步工序的要求;(3)抛丸器的抛射角度能够调整,使薄板工件的整个区域都能够清理干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抛丸器的主视图;图5为抛丸器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此处所称的“ 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主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其中,所述的薄板抛丸清理装置主要包括:吹丸装置1、纵向螺旋输送器2以及抛丸清理室3。吹丸装置I设置于所述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一端,其起到用以吹掉抛丸后残留下来的残留物的作用。其由高压风机及其管道、软管与喷嘴等组成,并且,喷嘴的朝向按“八”字形排列;同时,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将喷嘴的形状设计为圆口形,使喷口流量最大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板抛丸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吹丸装置,设置于所述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一端,用以吹掉抛丸后残留下来的残留物;纵向螺旋输送器,其一端与抛丸清理室的丸料出口连接;以及,抛丸清理室,其外壁上安装有复数台抛丸器,所述抛丸器设置为与工件的抛射角度成X°,且满足25°≤X°≤35°;同时,设置相对的两台抛丸器距薄板长度分别为A、B,且满足A=B+40,其中700mm≤B≤90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板抛丸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吹丸装置,设置于所述薄板抛丸清理装置的一端,用以吹掉抛丸后残留下来的残留物; 纵向螺旋输送器,其一端与抛丸清理室的丸料出口连接;以及, 抛丸清理室,其外壁上安装有复数台抛丸器,所述抛丸器设置为与工件的抛射角度成V,且满足25° (\° <35° ;同时,设置相对的两台抛丸器距薄板长度分别为A、B,且满足 A=B+40,其中 700mm ≤ B ≤ 90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板抛丸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抛丸清理室的外壁上安装有四台抛丸器,所述的四台抛丸器分左右各两台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板抛丸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抛丸清理室为多室组合体,由主室体和副室体组成,所述的抛丸器布置在主室体的外壁上,主室体的前后两侧均为副室体,副室体均为密封室体并内设有钢板与多层橡胶帘屏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板抛丸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抛丸器包括:叶轮、电动机、分丸轮、定向套、叶片、导丸管和护罩;所述定向套固定在护罩内并具有一个窗口 ;定向套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分丸轮,所述分丸轮上具有一个入口和四个窗口 ;所述导丸管位于护罩的一侧,且导丸管的一端与分丸轮的该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兴平胡兆群徐增荣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龙城铸造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