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道义专利>正文

一种具补胎作用之轮胎内侧胎面材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8693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补胎作用之轮胎内侧胎面材质,其系于轮胎之内层涂匀一适当厚度之溶稠性橡胶材质;其主要由下列各种成分混合搅拌而成;天然橡胶约40%,人造橡胶约20%,美国白土约8%,凡立水约6%,防老剂约3%,硫磺约5%,促进剂约3%,抗氧化油约11%,锌氧粉约4%。本发明专利技术与轮胎同属性,可与轮胎内层胶合,达到经久、耐用且不胶落的功效。(*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补胎作用之轮胎内侧胎面材质,其可与轮胎内层胶合,达到不脱落、经久耐用的特性。一般机车于路上行驶时,若遭到铁钉等尖物刺穿,胎内的气体便很快由穿孔中泄出,导致高度行驶的车辆因骤然泄气而产生行车时的危险,且车辆亦因轮胎无法再度使用,而得费神地自行换备胎并请人修补,造成驾驶者精神及金钱上相当大的负担,有监于此,便有业界开发出一种轮胎内层的附着层材质,利用此种材质可提供汽车、机车在受外物刺穿时,产生自动补洞的功效,使汽机车可确保行车的安全。此开发产品主要是于轮胎内层黏布一层弹性溶胶的材质,该种材质主要成份组成如下可塑剂77-97%,树脂3-15%,摇溶性增稠剂0-2%,安定剂及界面活性剂0-2%等成份所合成;通过上述成份所制成的弹性溶胶质,可于轮胎遭受刺穿时,通过黏稠体的聚合力将穿洞填补,达行车安全的目的;此种内层的制造方法所制出的轮胎内层材质,于实际使用时,却不如预期理想,主要因其原料的合成而产生以下缺失1、无法完全胶合习用材质主要因其成份中大多为黏绸性的可塑剂所组成,且其成份中并无与轮胎材质相同属性的任何近似成份存在,故其材质的属性便无与轮胎内层材质近似,因此会产生无法与轮胎内层确实胶合的严重缺点,此种材质只以棒状物体稍用力一拨,便可将其挖开于轮胎内层面上,故此种轮胎若于高速运转时,必因其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与张力过大而导致整体脱落,使其所欲达成的功效完全丧失,且无端增加驾驶者维修的负担。2、材质黏稠度不足习用材质的主要组成为可塑剂占77-97%及树脂3-15%,其虽具一定的弹性,便黏稠度确显的薄弱,只需用手指一戳,便可轻将其拨开,故其于实际使用时,只要受外力震动,就容易四散,功效性明显不足。3、须再次加工由于此种专利技术材质并不与轮胎同属性,无法直接与内胎面胶合,故其便得于轮胎制造完成后,再次加工灌模,使其内胎得以附上其材质,但这道手续便也无端增加不少制造成本及时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补洞轮胎的内胎材质,其可与轮胎内层胶合,达到不脱落、可自动填补破洞、经久耐用的特点。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主要于轮胎的内层胎面上黏布一层具弹性的活性橡胶材质,该材质主要由下列各种成份搅拌、混合而成天然橡胶约40%,人造橡胶约20%,美国白土约8%,凡立水约6%,防老剂约3%,硫磺约5%,促进剂约3%,抗氧化油约11%,锌氧粉约4%。采用上述原料所制成材质与轮胎内层同属性,可完全胶合,达到不脱料、耐用的特性,而其强大的聚合力及黏稠度,则使车辆的轮胎遭铁钉等尖物刺穿时,可自动往刺穿物方向聚合,使轮胎胎压不会外泄,并于刺穿物拔出时,本专利技术可因受胎压的压迫而自动补洞,充分达到无需补胎的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流程表;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聚合、补洞动作图(一);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聚合、补洞动作图(二);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聚合、补洞动作图(三);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聚合、补洞动作图(四)。请参考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材质的较佳混合比例状态,可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本专利技术主要是以一习用轮胎或高速胎10等为主体,主体包含一胎身12及顺着胎身12两旁曲线向上延伸的侧壁13,并于胎身12的外环面上设有沟纹,而侧壁13顶端则终止成一胎唇14,当填充高压空气于轮胎10内部时,胎唇14受压力而紧贴于轮圈15的线框16,使轮胎10与轮圈15构成一密闭的气室;而本专利技术主要特征为于轮胎10的内层胎面上黏铺一层溶稠性橡胶11材质,该层橡胶11主要由下列各种成份混合而成天然橡胶约40%,人造橡胶约20%,美国白土约8%,凡立水约6%,防老剂约3%,硫磺约5%,促进剂约3%,抗氧化油约11%,锌氧粉约4%。请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在混合后形成一溶稠状的状态,再以图1中所示的制造流程制造一完整的轮胎10,其中,本专利技术于制造时特殊的处为它利用主体天然橡胶及人造橡胶于混合完成时的主要成份为形成与轮胎10同属性的材质,故其可于轮胎10制造过程中达到完全胶合的特性,而其它添加剂主要为提供该层之溶稠性橡胶11保持一定之溶稠度、抗氧化性及于表面产生不粘稠之功效;上述原料所制成之溶稠性橡胶11材质,其聚合力、粘稠度皆为甚大之材质,且可完全与轮胎10内层完全胶合,故其于实际使用时,便可产生以下优点1、可与轮胎完全胶合由于本专利技术材质为可与轮胎完全胶合之溶稠性橡胶11,故其于轮胎10快速转动所产生的高温下,呈现一种胶溶状态之弹性粘稠体,且完全不脱落,可充份发挥其补胎、防止泄气之功效,且大大增加轮胎10的耐用性。2、溶稠性高请参阅图3-6所示,由于本专利技术材质为一高粘稠度之物质,故当车辆之轮胎10遭铁钉等尖物刺穿时,其可自动往铁钉方向聚合(如图4所示),使轮胎胎压不会外泄,机车继续正常行驶,而当将铁钉由轮胎10中拔出时,其可因受轮胎10之胎压压迫,而迅速将穿孔填满(如图6所示),使得轮胎10无需补胎。3、制造过程一体化由于本专利技术材质于混合后,为与轮胎10同属性,故其可一并并入制造过成中制造,增快制造流程,且节省成本开销。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于上述之过程中,可使轮胎遭铁钉等尖物刺穿时,轮胎内层之溶稠性橡胶材质自动往铁钉方向聚合,使轮胎胎压不会外,确保行车安全,并可于铁钉扰除后,自动的填补破洞而无需补胎,对于目前之轮胎而言,实为一咱最理想之内层材质配方。权利要求1.一种具补胎作用之轮胎内侧胎面材质,主要于轮胎之内层胎面上粘布一层具弹性之活性橡胶材质,其特征在于该材质主要由下列各种成份搅拌、混合而成天然橡胶40%,人造橡胶20%,美国白土8%,凡立水6%,防老剂3%,硫磺5%,促进剂3%,抗氧化油11%,锌氧粉4%。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补胎作用之轮胎内侧胎面材质,其系于轮胎之内层涂匀一适当厚度之溶稠性橡胶材质;其主要由下列各种成分混合搅拌而成;天然橡胶约40%,人造橡胶约20%,美国白土约8%,凡立水约6%,防老剂约3%,硫磺约5%,促进剂约3%,抗氧化油约11%,锌氧粉约4%。本专利技术与轮胎同属性,可与轮胎内层胶合,达到经久、耐用且不胶落的功效。文档编号B29C73/22GK1202419SQ97113330公开日1998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1997年6月13日专利技术者张道义 申请人:张道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补胎作用之轮胎内侧胎面材质,主要于轮胎之内层胎面上粘布一层具弹性之活性橡胶材质,其特征在于:该材质主要由下列各种成份搅拌、混合而成:天然橡胶40%,人造橡胶20%,美国白土8%,凡立水6%,防老剂3%,硫磺5%,促进剂3%,抗氧化油11%,锌氧粉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道义
申请(专利权)人:张道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