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石煤提钒的恒温恒pH值搅拌浸出设备。其技术方案是:槽顶的中心位置处装有搅拌装置(9),槽顶上固定地设有进酸管(14)、耐磨热电偶温度计(20)、进料漏斗(30)和工业pH计(23),槽顶上还活动地设有浮球标尺(15)。搅拌装置(9)的搅拌轴(16)为上端密封的空心轴,电机(17)通过联轴器(18)与搅拌轴(16)联接,在靠近搅拌轴(16)上端处活动地装有旋转接头(19),旋转接头(19)上装有蒸汽管(22),搅拌轴(16)的下端装有螺旋桨(27),在螺旋桨(27)上方装有平桨(26)。槽身从外壁到内壁依次为外包层(10)、保温层(8)、加强层(7)和工作层(5),槽身的上部设有溢流管(24)。槽底的中心位置处固定地设有四通管(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使用寿命长、工作效率高和浸出率高的特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石煤提钒的恒温恒pH值搅拌浸出设备。其技术方案是:槽顶的中心位置处装有搅拌装置(9),槽顶上固定地设有进酸管(14)、耐磨热电偶温度计(20)、进料漏斗(30)和工业pH计(23),槽顶上还活动地设有浮球标尺(15)。搅拌装置(9)的搅拌轴(16)为上端密封的空心轴,电机(17)通过联轴器(18)与搅拌轴(16)联接,在靠近搅拌轴(16)上端处活动地装有旋转接头(19),旋转接头(19)上装有蒸汽管(22),搅拌轴(16)的下端装有螺旋桨(27),在螺旋桨(27)上方装有平桨(26)。槽身从外壁到内壁依次为外包层(10)、保温层(8)、加强层(7)和工作层(5),槽身的上部设有溢流管(24)。槽底的中心位置处固定地设有四通管(1)。本技术具有使用寿命长、工作效率高和浸出率高的特点。【专利说明】一种用于石煤提钒的恒温恒PH值搅拌浸出设备
本技术属于石煤提钒搅拌浸出槽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石煤提钒的恒温恒PH值搅拌浸出设备。
技术介绍
在石煤提钒过程中,提钒的难点和关键都是矿石分解过程,即石煤中钒由固相进入液相的浸出过程,在此过程中将石煤中的钒溶于水、酸或碱等溶液中,以利于富集回收。酸浸出是常见的浸出方式,目前采用的浸出设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械搅拌式浸出槽,如“加盖封闭保温搅拌浸出设备”(CN 201020516257.X);另一种是空气搅拌浸出槽,如空气搅拌氰化浸出槽(杨振兴,孙中健.空气搅拌氰化浸出槽的应用实践.黄金.2002:9)。上述两种浸出设备虽有其公知的优点,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和浸出槽内含酸量的降低,使得矿粉得不到稳定的酸性环境,浸出效率得不到有效地提高;温度的下降,也会使得反应速率减缓;同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浸出槽底部容易产生颗粒沉积;并且由于反应中的酸性环境,设备容易受到腐蚀而降低使用寿命。因此上述两种浸出槽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使用寿命低、浸出率较低和工作效率低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目的是为石煤提钒浸出反应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生产效率高和浸出率高的用于石煤提钒的恒温恒PH值搅拌浸出设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恒温恒pH值搅拌浸出设备包括槽体、搅拌装置、进酸管、四通管、浮球标尺、耐磨热电偶温度计、工业PH计、蒸汽管和溢流管。槽体由槽顶、槽身和槽底组成;槽顶和槽底通过螺栓与槽身的上端和下端同中心对应连接。槽顶由顶部内衬和顶盖组成,顶部内衬紧贴顶盖的下平面。槽顶的中心位置处活动地设有搅拌装置,槽顶上固定地装有进酸管、耐磨热电偶温度计、进料漏斗和工业PH计,槽顶上活动地设有浮球标尺。槽身的内壁为工作层,槽身的外壁为外包层,加强层紧贴工作层,加强层和外包层间为保温层;槽身的上部设有溢流管,溢流管的中心与槽身上端的距离为溢流管直径的I?1.5倍。槽底由底部壳体和底部内衬组成,底部内衬紧贴底部壳体的上表面;槽底锥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5 ° ;槽底的中心位置处固定地设有四通管。搅拌装置由电机、联轴器、搅拌轴、平桨和螺旋桨组成。电机固定安装在外支架上,电机通过联轴器与搅拌轴联接;搅拌轴为上端密封的空心轴,空心部分为蒸汽通道;在靠近搅拌轴上端处活动地装有旋转接头,旋转接头上固定地装有蒸汽管,蒸汽管通过旋转接头与搅拌轴的蒸汽通道相通;伸入槽体内的搅拌轴长度为工作层高度的7/8?8/9,搅拌轴的下端装有螺旋桨,在螺旋桨上方装有平桨,螺旋桨与平桨的距离为工作层高度的1/6?1/5。所述底部内衬、工作层和顶部内衬的材质均为聚四氟乙烯,厚度均为2?3mm。所述保温层为矿物棉,厚度为50?60mm。所述底部壳体、加强层、外包层、顶盖均为不锈钢材质;外包层的厚度为2?3mm,底部壳体、加强层和顶盖的厚度均为5?6mm。所述四通管的一个水平管口为冲洗水入口,另一个水平管口为排料口,朝下管口为排渣口。平桨(26)的长度为工作层(5)内壁半径的1/2?2/3。所述螺旋桨的长度为工作层内壁半径的1/4?1/3。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本技术的四通管、底部内衬、工作层、顶部内衬和溢流管均采用耐酸性极强的聚四氟乙烯(PTFE)材质,不仅能同时满足浸出槽的耐酸和耐温的要求,且能有效提高浸出槽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开始工作时,溢流管、冲洗水入口、排料口和排渣口均关闭,与酸液配比好的料浆由进料漏斗进入浸出槽,深度达到工作层高度的2/3时开始搅拌;然后打开排料口,控制排料阀的开度以使槽内液面保持恒定;同时打开进汽阀由蒸汽管向浸出槽内通入热蒸汽,用耐磨热电偶温度计监测溶液温度。进酸管向槽内加入酸液,用工业PH计监测溶液pH,控制蝶阀的开闭,使浸出槽内的pH值保持恒定。保温层有效地稳定浸出槽内的温度。从而为反应提供稳定的温度和酸性环境,明显地缩短了浸出反应的时间,提高了浸出率。螺旋桨离底位置低,能有效缓解矿粒的沉积以避免排料口堵塞;即使排料口出现堵塞时,关闭排料口和排渣口,可由冲洗水入口利用高压水冲洗,能及时消除堵塞。因此,本技术具有使用寿命长、生产效率高和浸出率高的特点。本设备既能单独使用,也能将多个设备串联成多级循环搅拌浸出设备使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并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用于石煤提钒的恒温恒pH值搅拌浸出设备,如图1和图2所示:恒温恒pH值搅拌浸出设备包括槽体6、搅拌装置9、进酸管14、四通管1、浮球标尺15、耐磨热电偶温度计20、工业pH计23、蒸汽管22和溢流管24。槽体6由槽顶、槽身和槽底组成,槽顶和槽底通过螺栓与槽身的上端和下端同中心对应连接。槽顶由顶部内衬11和顶盖12组成,顶部内衬11紧贴顶盖12的下平面。槽顶的中心位置处活动地设有搅拌装置9,槽顶上固定地装有进酸管14、耐磨热电偶温度计20、进料漏斗30和工业pH计23,槽顶上活动地设有浮球标尺15。槽身的内壁为工作层5,槽身的外壁为外包层10,加强层7紧贴工作层5,加强层7和外包层10间为保温层8 ;槽身的上部设有溢流管24,溢流管24的中心与槽身上端的距离为溢流管24直径的1.2?1.5倍。槽底由底部壳体3和底部内衬4组成,底部内衬4紧贴底部壳体3的上表面;槽底锥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5 ° ;槽底的中心位置处固定地设有四通管I。搅拌装置9由电机17、联轴器18、搅拌轴16、平桨26和螺旋桨27组成。电机17固定安装在外支架上,电机17通过联轴器18与搅拌轴16联接;搅拌轴16为上端密封的空心轴,空心部分为蒸汽通道25 ;在靠近搅拌轴16上端处活动地装有旋转接头19,旋转接头19上固定地装有蒸汽管22,蒸汽管22通过旋转接头19与搅拌轴16的蒸汽通道25相通;伸入槽体6内的搅拌轴16长度为工作层5高度的7/8?8/9,搅拌轴16的下端装有螺旋桨27,在螺旋桨27上方装有平桨26,螺旋桨27与平桨26的距离为工作层5高度的1/6?1/5。所述底部内衬4、工作层5和顶部内衬11的材质均为聚四氟乙烯,厚度均为2?3mm ο所述保温层8为矿物棉,厚度为5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石煤提钒的恒温恒pH值搅拌浸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恒pH值搅拌浸出设备包括槽体(6)、搅拌装置(9)、进酸管(14)、四通管(1)、浮球标尺(15)、耐磨热电偶温度计(20)、工业pH计(23)、蒸汽管(22)和溢流管(24);槽体(6)由槽顶、槽身和槽底组成,槽顶和槽底通过螺栓与槽身的上端和下端同中心对应连接;?槽顶由顶部内衬(11)和顶盖(12)组成,顶部内衬(11)紧贴顶盖(12)的下平面;槽顶的中心位置处活动地设有搅拌装置(9),槽顶上固定地装有进酸管(14)、耐磨热电偶温度计(20)、进料漏斗(30)和工业pH计(23),槽顶上活动地设有浮球标尺(15);槽身的内壁为工作层(5),槽身的外壁为外包层(10),加强层(7)紧贴工作层(5),加强层(7)和外包层(10)间为保温层(8);槽身的上部设有溢流管(24),溢流管(24)的中心与槽身上端的距离为溢流管(24)直径的1~1.5倍;槽底由底部壳体(3)和底部内衬(4)组成,底部内衬(4)紧贴底部壳体(3)的上表面;槽底锥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5??;槽底的中心位置处固定地设有四通管(1);搅拌装置(9)由电机(17)、联轴器(18)、搅拌轴(16)、平桨(26)和螺旋桨(27)组成;电机(17)固定安装在外支架上,电机(17)通过联轴器(18)与搅拌轴(16)联接;搅拌轴(16)为上端密封的空心轴,空心部分为蒸汽通道(25);在靠近搅拌轴(16)上端处活动地装有旋转接头(19),旋转接头(19)上固定地装有蒸汽管(22),蒸汽管(22)通过旋转接头(19)与搅拌轴(16)的蒸汽通道(25)相通;伸入槽体(6)内的搅拌轴(16)长度为工作层(5)高度的7/8~8/9,搅拌轴(16)的下端装有螺旋桨(27),在螺旋桨(27)上方装有平桨(26),螺旋桨(27)与平桨(26)的距离为工作层(5)高度的1/6~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建益,吴宗武,侯宇,刘源泂,姜繁智,王兴东,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