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57363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9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插头,包括:一导电基座,一旋转体,设有分别枢接于导电基座两侧的二侧板,且二侧板之间桥接一框架,旋转体的二侧板相对导电基座旋转,使框架位于导电基座上方,并与导电基座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以供对接插头插接,并与导电基座形成电性连接,一导轨块,枢接于框架。当所述对接插头插接于插接空间时,导轨块抵接对接插头,并沿对接插头的插接过程向上转动,藉以引导对接插头;当对接插头拔出时,导轨块下垂,以降低旋转体收合时的整体高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插头,包括:一导电基座,一旋转体,设有分别枢接于导电基座两侧的二侧板,且二侧板之间桥接一框架,旋转体的二侧板相对导电基座旋转,使框架位于导电基座上方,并与导电基座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以供对接插头插接,并与导电基座形成电性连接,一导轨块,枢接于框架。当所述对接插头插接于插接空间时,导轨块抵接对接插头,并沿对接插头的插接过程向上转动,藉以引导对接插头;当对接插头拔出时,导轨块下垂,以降低旋转体收合时的整体高度。【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供RJ系列插头连接器插接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一种如中国专利201220072463.5可调整开口高度的RJ系列连接器机构,包括座体、活动座及定位机构,座体围裹形成供活动座往复位移的滑动空间,并设有导轨;活动座形成对接空间,并定位设有对接端子,且活动座朝向对接网线接口的一端结合有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外壳体及外壳体上枢接的旋动体,旋动体开启状态下与外壳体之间形成有插接口,旋动体上设有弯折延伸的导轨片。由于该导轨片从旋动体上弯折延伸形成,与旋动体相对固定,在旋动体收合时占较大的空间,无法降低连接器的整体高度。现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降低其整体高度,满足薄型电子设备的需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创作的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电基座;一旋转体,设有分别枢接于所述导电基座两侧的二侧板,且所述二侧板之间桥接一框架,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二侧板相对所述导电基座旋转,使所述框架位于所述导电基座上方,并与所述导电基座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以供所述对接插头插接,并与所述导电基座形成电性连接;一导轨块,枢接于所述框架;当所述对接插头插接于所述插接空间时,所述导轨块抵接所述对接插头,并沿所述对接插头的插接过程向上转动,藉以引导所述对接插头;当所述对接插头拔出时,所述导轨块下垂,以降低所述旋转体收合时的整体高度。进一步,所述框架在所述侧板的同一侧凸伸出一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凹设有一枢接槽,所述枢接槽连通所述限位块上相连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具有第一阻挡部,所述第二表面上具有第二阻挡部,所述导轨块在所述第一阻挡部及所述第二阻挡部所限制的范围内转动。进一步,所述导轨块具有一枢接部,从所述枢接部分别向两个方向延伸出第一抵止面及第二抵止面,所述第一抵止面与所述第二抵止面成一锐角,所述导轨块转动时,所述第一抵止面受所述第一阻挡部限制,所述第二抵止面受所述第二阻挡部限制。进一步,所述第一抵止面的另一端延伸出一导引面,所述导引面与所述第二抵止面平行,当所述对接插头插接于所述插接空间时,所述导引面抵接所述对接插头。进一步,所述导电基座滑动收容于一遮蔽壳体内。进一步,所述导电基座包括一活动座及一套设于所述活动座外的外壳体,所述活动座两侧沿所述导电基座的滑动方向各设有一第一滑槽,所述外壳体两侧对应各设有一第二滑槽,所述侧板枢接于所述第一滑槽及所述第二滑槽之间,且所述侧板在所述活动座及所述外壳体之间滑移。进一步,所述活动座上设有一收容槽,所述收容槽收容一^^止块;所述外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收容槽对应的止位孔,所述卡止块突伸出所述止位孔时,所述卡止块阻止所述导电基座进入所述遮蔽壳体。进一步,所述卡止块设有一抵顶部及一卡止部,收合所述旋转体时,所述侧板的一抵推面抵顶所述抵顶部,所述卡止部不再突伸出所述止位孔,所述导电基座可进入所述遮蔽壳体。进一步,所述遮蔽壳体包覆一座体,所述座体与所述导电基座之间定位有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提供使所述导电基座退出所述遮蔽壳体的力。进一步,所述遮蔽壳体上设有一凸块,所述框架上对应设有一凹槽,当所述导电基座收容于所述遮蔽壳体时,所述凸块扣持所述凹槽;所述框架的外侧上设有一凸肋,所述凹槽连通一低于所述框架平面的所述第二表面,按压所述凸肋,所述框架下移,当所述第二表面的顶缘低于所述凸块的底缘时,所述凸块不再扣持所述凹槽,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导电基座退出所述遮蔽壳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由于包括所述导电基座,所述旋转体,枢接于所述导电基座,所述导轨块,枢接于所述旋转体,当所述对接插头插接于所述插接空间时,所述导轨块抵接所述对接插头,并沿所述对接插头的插接过程向上转动,藉以引导所述对接插头,要达到导引所述对接插头并防止所述对接插头翘起的效果,所述导轨块的长度大于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侧板的宽度;当所述对接插头拔出时,所述导轨块下垂并与所述侧板平行,所述旋转体收合时的整体高度即为所述侧板的宽度,这样便降低了所述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从而可适用于薄型电子设备。为便于对本技术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导电基座收容于遮蔽壳体时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导电基座退出遮蔽壳体时的局部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形成插接空间时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形成插接空间时的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电连接器插入对接插头时的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电连接器插入对接插头后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座体I 弹性件 2 导电基座3 定位机构4基部11 舌部12 第一端子 13 限位部14活动座 31 凹部311定位柱 312收容槽313第一滑槽314 第一端 3141 第二端 3142外壳体 32止位孔 321 第二滑槽 322第二端子 33 卡止块 34固定部 341 抵顶部342 卡止部343垂直面 3431水平滑槽35 插接空间 5遮蔽壳体 6 凸块61旋转体 41侧板411抵推面4111 框架412限位块 4121 枢接槽4122 第一表面4123 第二表面 4124第一阻挡部4125第二阻挡部 4126凹槽4127 凸肋 4128导轨块 42 枢接部421 第一抵止面 422 第二抵止面 423导引面 424对接插头8 主板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及图9所不,本技术包括一座体1、一弹性件2、一导电基座3、一定位机构4及一遮蔽壳体6,装设于一主板7上,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插头8。所述遮蔽壳体6固定于所述主板7上,并包覆所述座体I。所述座体I上定位有所述弹性件2,所述弹性件2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导电基座3上。所述导电基座3滑设于所述遮蔽壳体6内,且可部分伸出所述遮蔽壳体6外。所述定位机构4枢接于所述导电基座3上。`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座体I上包括一基部11及一由所述基部11延伸的舌部12,所述基部11固定于所述主板7上。所述舌部12上固定收容多个第一端子13。所述基部11在所述舌部12的同一侧凸伸出一限位部14,所述弹性件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限位部14上。如图1、图2及图9所示,所述导电基座3包括一活动座31及一套设于所述活动座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电基座;??????一旋转体,设有分别枢接于所述导电基座两侧的二侧板,且所述二侧板之间桥接一框架,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二侧板相对所述导电基座旋转,使所述框架位于所述导电基座上方,并与所述导电基座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以供所述对接插头插接,并与所述导电基座形成电性连接;????一导轨块,枢接于所述框架;???????当所述对接插头插接于所述插接空间时,所述导轨块抵接所述对接插头,并沿所述对接插头的插接过程向上转动,藉以引导所述对接插头;当所述对接插头拔出时,所述导轨块下垂,以降低所述旋转体收合时的整体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志勇吴永权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