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端卤素灯珠,包括第一灯脚、第一钼片、第一夹板、灯泡壳体、灯丝、第二夹板、第二钼片、第二灯脚和红外反射膜;所述第一夹板固定于所述灯泡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夹板固定于所述灯泡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灯脚和第一钼片电连接,均固定于第一夹板中,所述第一钼片和所述灯丝电连接,所述灯丝还与所述第二钼片电连接,所述第二钼片和所述第二灯脚电连接,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板;所述红外反射膜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外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灯泡壳体外部设置红外反射膜,对双端卤素灯珠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回灯丝,从而使灯丝产生更多的可见光,实现了电能的充分利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端卤素灯珠,包括第一灯脚、第一钼片、第一夹板、灯泡壳体、灯丝、第二夹板、第二钼片、第二灯脚和红外反射膜;所述第一夹板固定于所述灯泡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夹板固定于所述灯泡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灯脚和第一钼片电连接,均固定于第一夹板中,所述第一钼片和所述灯丝电连接,所述灯丝还与所述第二钼片电连接,所述第二钼片和所述第二灯脚电连接,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板;所述红外反射膜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外壁。本技术通过在灯泡壳体外部设置红外反射膜,对双端卤素灯珠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回灯丝,从而使灯丝产生更多的可见光,实现了电能的充分利用。【专利说明】双端卤素灯珠
本技术涉及一种照明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双端卤素灯珠。
技术介绍
卤素灯珠作为常用的照明设备,在各个照明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卤素灯珠是通过将其灯脚与供电电源相连接,对灯丝加热产生可见光,因此,对卤素灯珠的输入的电能消耗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用于加热灯丝以呈可见光发出,从而产生照明效应;另一部分以热量散出;还有一部分以红外线发出;但传统结构的卤素灯珠无法消除产生红外光谱所消耗的电能,使得卤素灯珠的节能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红外反射膜,将双端卤素灯珠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回灯丝,从而充分利用电能的双端卤素灯珠。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端卤素灯珠,包括第一灯脚、第一钥片、第一夹板、灯泡壳体、灯丝、第二夹板、第二钥片、第二灯脚和红外反射膜;所述第一夹板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夹板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与所述灯泡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灯脚和第一钥片电连接,并且均固定于第一夹板上,所述第一钥片和所述灯丝电连接,所述灯丝还与所述第二钥片电连接,所述第二钥片和所述第二灯脚电连接,并且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板上;所述红外反射膜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外壁上。可选的,所述灯泡壳体包括第一灯泡壳体、第二灯泡壳体和用于连接第一灯泡壳体与第二灯泡壳体的连接部;所述灯丝包括第一发光体、第二发光体和跳节,所述第一发光体位于所述第一灯泡壳体内,所述第二发光体位于所述第二灯泡壳体内,所述第一发光体和所述第一钥片电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体和所述第二钥片电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体和所述第二发光体通过跳节电连接。可选的,还包括第一发光体支撑架和第二发光体支撑架,所述第一发光体支撑架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板上,并支撑所述第一发光体,所述第二发光体支撑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板上,并支撑所述第二发光体。可选的,所述灯泡壳体呈椭球形。可选的,所述第一灯泡壳体和所述第二灯泡壳体均呈椭球形。可选的,所述灯丝位于所述灯泡壳体的轴心线上。可选的,所述第一发光体位于所述第一灯泡壳体的轴心线上,所述第二发光体位于所述第二灯泡壳体的轴心线上。可选的,所述连接部的截面为圆形或长方形。可选的,还包括烧尖,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上。可选的,还包括夹点,设置于所述连接部内,支撑所述跳节。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灯泡壳体外部设置红外反射膜,对双端卤素灯珠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回灯丝,从而使灯丝产生更多的可见光,实现了电能的充分利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双端卤素灯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双端卤素灯珠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双端卤素灯珠的连接处的剖视放大图;图中标记不意为:1-第一灯脚,2-第一夹板,3-第一钥片,4-第一发光体支撑架,5-第一发光体,6-第一灯泡壳体,7-夹点,8-烧尖,9-第二灯泡壳体,10-第二发光体,11-第二发光体支撑架,12-第二夹板,13-第二钥片,14-第二灯脚,15-连接部,16-跳节,17-灯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参考图1、图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端卤素灯珠,包括第一灯脚1、第一钥片3、第一夹板2、灯泡壳体、灯丝17、第二夹板12、第二钥片13、第二灯脚14和红外反射膜;所述第一夹板2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夹板12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夹板2和所述第二夹板12与所述灯泡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灯脚I和第一钥片3电连接,均固定于第一夹板2中,所述第一钥片3和所述灯丝17电连接,所述灯丝17还与所述第二钥片13电连接,所述第二钥片13和所述第二灯脚14电连接,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板12 ;所述红外反射膜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外壁,以对双端卤素灯珠所产生的红外线反射回灯丝,从而使灯丝产生更多的可见光,实现了电能的充分利用。参照图1、图3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灯泡壳体包括第一灯泡壳体6、第二灯泡壳体9和用于连接第一灯泡壳体6与第二灯泡壳体9的连接部15 ;所述灯丝17包括第一发光体5、第二发光体10和跳节16,所述第一发光体5位于所述第一灯泡壳体6内,所述第二发光体10位于所述第二灯泡壳体9内,所述第一发光体5和所述第一钥片3电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体10和所述第二钥片13电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体5和所述第二发光体10通过跳节16电连接。通过连接部15对灯泡壳体的分割,使得灯泡壳体的总体积变小,能适应更多的应用环境。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连接部的的截面为圆形或长方形;以利于所述灯泡壳体的成型。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双端卤素灯珠还包括第一发光体支撑架4和第二发光体支撑架11,所述第一发光体支撑架4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板2上,并支撑所述第一发光体5,所述第二发光体支撑架11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板12上,并支撑所述第二发光体10,以更牢固地支撑所述第一发光体5和第二发光体10。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灯泡壳体、所述第一灯泡壳体6和所述第二灯泡壳体9均呈椭球形,所述灯丝17、所述第一发光体5和所述第二发光体10位于所述相对应的灯泡壳体的轴心线上。从而实现红外线更完全的反射和利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双端卤素灯珠还包括烧尖8,设置于所述连接部15上,以对所述双端卤素灯珠内部填充卤素气体。所述双端卤素灯珠还包括夹点7,设置于所述连接部15内,支撑所述跳节16,从而使第一发光体5和第二发光体10更牢固的固定,提升双端卤素灯珠的抗震性能。以上实施例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双端齒素灯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灯脚、第一钥片、第一夹板、灯泡壳体、灯丝、第二夹板、第二钥片、第二灯脚和红外反射膜;所述第一夹板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夹板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与所述灯泡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灯脚和第一钥片电连接,并且均固定于第一夹板上,所述第一钥片和所述灯丝电连接,所述灯丝还与所述第二钥片电连接,所述第二钥片和所述第二灯脚电连接,并且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板上;所述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端卤素灯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灯脚、第一钼片、第一夹板、灯泡壳体、灯丝、第二夹板、第二钼片、第二灯脚和红外反射膜;所述第一夹板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夹板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与所述灯泡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灯脚和第一钼片电连接,并且均固定于第一夹板上,所述第一钼片和所述灯丝电连接,所述灯丝还与所述第二钼片电连接,所述第二钼片和所述第二灯脚电连接,并且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板上;所述红外反射膜设置于所述灯泡壳体的外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军,李新,
申请(专利权)人:秦皇岛嘉隆高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