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温控器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556489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9 2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温控器控制系统,通信模块和外置传感器模块安装在温控器中,火炕发热电缆和地面发热电缆连接接口,温度传感器连接外置传感器模块,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火炕发热电缆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LPC114微处理器、电源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光耦隔离外部通信模块、室温控制电路模块、以及LPC114微处理器的外围电路控制,实现温控器的智能化,通过对参数的设置,控制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检测,当温度较低时,系统开启,火炕发热电缆和地面发热电缆进行加热,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较好的解决了以往存在的问题,延长了温控器实用寿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温控器控制系统,通信模块和外置传感器模块安装在温控器中,火炕发热电缆和地面发热电缆连接接口,温度传感器连接外置传感器模块,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火炕发热电缆上方。本技术通过LPC114微处理器、电源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光耦隔离外部通信模块、室温控制电路模块、以及LPC114微处理器的外围电路控制,实现温控器的智能化,通过对参数的设置,控制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检测,当温度较低时,系统开启,火炕发热电缆和地面发热电缆进行加热,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较好的解决了以往存在的问题,延长了温控器实用寿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专利说明】一种智能温控器控制系统
本技术属于温控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温控器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温控器是一种能够自动感应室内温度并将其控制在设定范围的一种高精度智能装置,适应于那些需要节能控制、大功率输出、高精度温控、可智能集网的温度控制器环境中,具有很高的性价比。通常温控器内必须具备以下装置:数字温度传感器,用来感应室内温度的变化;温度设定装置,用来输入温度设定值;执行器,通常是一个开关,用来打开或关闭制冷、供暖设备。数字温度传感器,其作为环境精密温度检测,大屏幕液晶显示温度信息与控制量,双负载输出,最大输出负载可以达到30A(220VAC)。智能温控器自动根据用户设定的控制时段、设定温度,判断最大功率输出时间,对用户室内温度进行实时控制,提供给用户最舒适温度环境。采用高精度数字温度传感器更增加环境温度控制精度,并通过智能算法使耗损电能减小到最少,达最好的节能效果;目前的温控器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过冲温差由室内空气和其他物体的热惰性形成,滞后温差反映一个房间在通风设备关闭后,剩余冷量造成室内温度的温降.电容器周围的环境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如果环境温度太高,电容器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就散不出去,而如果环境温度太低,电容器内的油就可能会冻结,容易电击穿.设计中通常采用热补偿的方法来消除过冲温差和滞后温差.当需要制冷设备启动时,热补偿起作用使温控器在还没有达到设备启动温度时提前启动制冷设备,从而减小或消除过冲温差.热补偿也能够在室内温度达到设备停止温度之前就停止制冷设备的运行.而室外温度决定了设备在某一特定的负荷下工作.在高负荷情况下,电容器的排风扇需运行时间更长,这会导致电流产生的热量聚集在温控器内部,这部分额外的热量会导致温控器内的温度传感器感应到温度高于此时实际室内温度,导致控制点的偏移,因此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补偿.其补偿通常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合理安排温控器内继电器和电源模块等热元件及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以降低发热元件对传感器的影响;二是在软件方面采用一定的算法来抵消温控器内部积累的这部分热量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一种智能温控器控制系统,旨在解决现有传感器功能单一,精度较低,实用寿命短和不能有效节约电能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温控器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通信模块、外置传感器模块、接口、温度传感器、火炕发热电缆、地面发热电缆;所述通信模块和外置传感器模块安装在所述温控器中,所述火炕发热电缆和地面发热电缆连接所述接口,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外置传感器模块,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火炕发热电缆上方。进一步、所述接口还包括:零线、火线、7安培输出接口以及30安培输出接口。本技术的智能温控器控制系统,设置温度传感器、外置传感器模块,对外界温度进行检测,由控制系统根据文具进行控制,真正的实现了室内温度的智能智能化控制,省去了人力的操作,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本智能室内温控器具有可控性高、测量准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本性能优越的温控器能够对微小的不足以使用户感到不适的温度变化做出响应,可在维持舒适性、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及节约成本之间求得平衡.应当指出的是,对微小温度变化做出反应并不意味着使室内温度精确地维持在设定温度,因为这样会导致设备频繁启停,从而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样,本智能室内温控器不仅从保护设备的角度出发,同时兼顾了舒适性要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温控器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温控器系统结构框图;图3.1-3.5分别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室温控制电路模块、电源模块、光耦隔离外部通信模块、液晶显示模块、LPC114微处理器及外围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中:1、通信模块;2、外置传感器模块;3、接口 ;4、温度传感器;5、火炕发热电缆;6 ;地面发热电缆;7、智能温度控制器系统;71、LPC114微处理器;72、电源模块;73、液晶显示模块;74、光耦隔离外部通信模块;75、室温控制电路模块;76、LPC114微处理器的外围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温控器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通信模块、外置传感器模块、接口、温度传感器、火炕发热电缆、地面发热电缆;通信模块和外置传感器模块安装在温控器中,火炕发热电缆和地面发热电缆连接接口,温度传感器连接外置传感器模块,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火炕发热电缆上方。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优化方案,接口还包括:零线、火线、7安培输出接口以及30安培输出接口。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智能温控器控制系统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智能温控器控制系统设有外置传感器模块2,通信模块I以及四个接口 3,分别是零线、火线、7安培输出接口以及30安培输出接口 ;零线和火线通过漏电保护器的电源开关接入220V直流电源,零线接口与7A的输出接口通过火炕发热电缆5连接成回路,零线接口与30A的输出接口通过地面发热电缆6连接成回路,外置传感器模块2与位于火炕发热电缆5上方的温度传感器4相连接;通信模块I负责与控制系统进行通讯,将参数传送,温度传感器4将感应到的温度传送至外置传感器模块2,在控制系统的操作下,火炕发热电缆5和地面发热电缆6工作,对室内进行加温。如图2和图3.1-3.5所示,智能温度控制器系统7由单片型号为LPC114微处理器71、电源模块72、液晶显示模块73、光耦隔离外部通信模块74、室温控制电路模块75、LPCl 14微处理器的外围电路76组成;LPCl 14微处理器71及其LPCl 14微处理器的外围电路76,LPCl 14微处理器71有27个管脚,其中6和29号管脚接+3.3V的直流电压,33号接地,4和5号之间接一个8MH的晶振All,并联两个20P大小的电容C13和C14后接地,2号管脚通过IK的电阻R2到一个电压监视器IPM809的3号管脚(电压监视器的2号管脚接地,I号管脚通过两个并联接地的电容C3_104p和C4_luf,同时串联一个IK的电阻R2接+3.3V电压。3号管脚通过按键开关SI接地,同时并联IOK的电阻R19接+3.3电压,8和9号管脚都通过5.1K的电阻R22和R23接+3.3V电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温控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通信模块、外置传感器模块、接口、温度传感器、火炕发热电缆、地面发热电缆;?所述通信模块和外置传感器模块安装在所述温控器中,所述火炕发热电缆和地面发热电缆连接所述接口,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外置传感器模块,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火炕发热电缆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增林党革荣侯俊才秦立峰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