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系统以及电梯轿厢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525802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2 12:08
不需要在电梯轿厢的底面的下方设置缓冲器,就能够吸收升降通道的地板对电梯轿厢的冲击。提供一种电梯系统,其具有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室。电梯系统具有冲击吸收部分,该冲击吸收部分设置在轿厢室的侧面的外侧,从轿厢室的上端朝上方突出,并且从轿厢室的下端朝下方突出,用于吸收来自升降通道的顶棚或者升降通道的地板的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不需要在电梯轿厢的底面的下方设置缓冲器,就能够吸收升降通道的地板对电梯轿厢的冲击。提供一种电梯系统,其具有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室。电梯系统具有冲击吸收部分,该冲击吸收部分设置在轿厢室的侧面的外侧,从轿厢室的上端朝上方突出,并且从轿厢室的下端朝下方突出,用于吸收来自升降通道的顶棚或者升降通道的地板的冲击。【专利说明】电梯系统以及电梯轿厢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收对电梯轿厢的冲击的技木。
技术介绍
在电梯中,作为减轻电梯轿厢因吊索断裂而掉落等时的对电梯轿厢的冲击的技术,例如已知在升降通道的顶棚面和地板面或者电梯轿厢的分别与升降通道的顶棚面和地板面相对向的顶板和地板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缓冲器的技木。作为该种缓冲器,例如采用压缩破坏型的蜂窝式结构部件的缓冲区(Crushable Zone)。此外,例如还已知在升降通道的地板面(电梯坑)设置缓冲器的技木。作为该种缓冲器,例如采用压缩破坏型的蜂窝式结构部件的缓冲区。另外,例如还已知在轿厢室的地板部分与轿厢框架的下部框架之间设置缓冲材料的技木,该缓冲材料在承受一定负载以上的纵向负载时进行塑性形变。作为该种缓冲材料,例如采用橡胶。又,例如还已知在轿厢室和轿厢框架的上下方向设置缓冲器的技术,作为该种缓冲器,例如采用空气阻尼器(专利文献I至4)。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国专利特开2008-12712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特开平7-22487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特开2007-290802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国专利特开平9-58952号公报在采用将通常设置在电梯坑内的缓冲器(Buffer)置换成压缩破坏型的构件的技术时,必须在升降通道的顶棚和地板的中心附近确保用于设置该等构件所需的空间。同样,在采用将缓冲器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上端或者下端的技术时,需要在电梯轿厢的上方或者下方确保设置缓冲器所需的空间。在现有的电梯中,下悬吊方式(I: I吊索卷绕方式)用于高速电梯,在吊索上大多设置有振动抑制构件。因此,在电梯轿厢与升降通道的顶棚发生碰撞时,为了避免受到吊索振动抑制构件的影响,需要设计和设置缓冲器,由于缓冲器的大小受到限制,所以难以实现期望的冲击吸收能力。现在,在普及型的电梯中,大多采用将滑轮设置在电梯轿厢下方的下悬吊式(2: I吊索卷绕方式),吊索的通道沿着水平方向设置。因此,在进行缓冲器的设计和设置时,有必要避开下方悬吊滑轮以及该吊索,由于缓冲器的大小受到限制,所以难以实现期望的冲击吸收能力。在轿厢框架和轿厢室之间设置缓冲材料的结构,以设置现有技术的缓冲器为前提条件,其目的在于通过缓冲器来缓和电梯轿厢与升降通道的顶棚或者地板发生碰撞时的冲击。因此,如上所述,必须设置缓冲器,从而必须在升降通道的顶棚和地板的中心附近确保用于设置该缓冲器装置所需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ー个方面的电梯系统具有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室。该电梯系统具有冲击吸收部分,该冲击吸收部分设置在轿厢室的侧面的外侧,从轿厢室的上端朝上方突出,并且从轿厢室的下端朝下方突出,用于吸收来自升降通道的顶棚或者升降通道的地板的冲击。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不需要在电梯轿厢底面的下方设置缓冲器就能够吸收升降通道的地板对电梯轿厢的冲击。【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正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正视图。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轿厢室的顶棚附近的结构的截面图。图8是表示第五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正视图。图9是表示第五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正视图。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第六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正视图。图13是表示第六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第七实施例所涉及的一体轿厢的侧面壁的层叠结构的图。图15是表示第八实施例所涉及的一体轿厢的底面壁的层叠结构的图。符号说明l、2、2b、3、5、5b、6:电梯轿厢,10:轿厢室,12、12b:一体轿厢,15:防振材料,20:轿厢框架,21:轴部,30、31:主吊索,40、41、41b、70、70b:冲击吸收结构,42b、72、72b、73:前部冲击吸收结构,44b、74、74b、75:后部冲击吸收结构,48、49:单元模块,50:下方悬吊滑轮,100:热固化性树脂板,110:振动吸收板,120:致动器板,130:振动传感器,135:控制器,140:装饰板,142:低回弹カ材料,144:冲击吸收结构,150:地板面板,160:形变检测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以采用1:1吊索卷绕方式的电梯为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正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的侧视图。电梯轿厢I设置在升降通道内,通过主吊索30进行升降。该电梯轿厢I具有轿厢室10、轿厢框架20和ニ个冲击吸收结构40,该轿厢室10用于装载人和物等的装载物,其正面具有轿厢门,轿厢框架20包围轿厢室10的上下左右,ニ个冲击吸收结构40分别设置在轿厢框架20的左端和右端。轿厢框架20的下部的内側,隔着防振材料15与轿厢室10的下表面的下侧连接。主吊索30与轿厢室10的上表面的上侧连接,以保持电梯轿厢I。ニ个冲击吸收结构40隔着轿厢框架20相对向设置。ニ个冲击吸收结构40的各自的上端分别从轿厢框架20的上端朝向上方突出。同样,ニ个冲击吸收结构40的各自的下端分别从轿厢框架20的下端朝向下方突出。在因主吊索30断裂而使得电梯轿厢I掉落,导致电梯轿厢I与升降通道的地板发生碰撞等时,ニ个冲击吸收结构40的下端首先与升降通道的地板发生碰撞而变形,由此,能够吸收来自升降通道地板的冲击。同样,在电梯轿厢I上升时,在因电梯轿厢I无法减速等而与升降通道的顶棚发生碰撞时,ニ个冲击吸收结构40的上端首先与升降通道的顶棚发生碰撞而变形,由此能够吸收来自升降通道顶棚的冲击。通过采用上述电梯轿厢I的结构,即使不在升降通道的地板和顶棚设置缓冲器,也能够通过冲击吸收结构40来吸收冲击。通过调整冲击吸收结构40的冲击吸收能力,能够实现期望的冲击吸收动作。此外,通过将冲击吸收结构40设置在轿厢的侧面,能够取消电梯坑内的会妨碍维修人员移动的缓冲器。由此,能够在升降通道的地板与轿厢室10的底面之间确保大的空间,能够确保大的供电梯系统的维修人员进行退避用的空间。以下对作为比较例的具有缓冲器的电梯轿厢进行说明。轿厢框架20在电梯轿厢的进深方向上的长度比轿厢室10短。因此,在将缓冲器设置在轿厢框架20上吋,由于缓冲器与轿厢框架20之间的设置面积窄小,所以在轿厢框架20与底面发生了碰撞吋,轿厢框架20局部承受大的压力。因此,需要提高轿厢框架20的刚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电梯轿厢的进深方向上的长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系统,其具有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室,所述电梯系统的特征在于,具有冲击吸收部分,所述冲击吸收部分设置在所述轿厢室的侧面的外侧,从所述轿厢室的上端朝上方突出,并且从所述轿厢室的下端朝下方突出,用于吸收来自所述升降通道的顶棚或者所述升降通道的地板的冲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纳谷英光吉川敏文井上真辅星野孝道松土贵司大宫昭弘松本惠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