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碱地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513784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1 1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盐碱地治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滨海原生盐碱土的地下构建暗管排盐系统,所述暗管排盐系统的暗管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m~2m;在所述暗管的上方铺设总厚度为15~35cm的碎石层和沸石碎石混合层,碎石层和沸石碎石混合层构成双隔盐层,所述沸石碎石混合层中,沸石:碎石的体积比为0.5~1:0.8~3,铺设完成后,在沸石碎石混合层的表层再铺土工布;将糠醛渣与原土按照体积比0.5~2:10~20混合均匀后,回填并压实,形成糠醛渣原土改良层;缓速浇水,直至土壤中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后,再大水浇灌,通过所述暗管排盐系统排除土壤中的盐分,直到1米内土壤的平均全盐量小于或等于0.5%。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集工程、水利、物理、生物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综合治理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土壤的治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盐碱地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积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现有的盐碱地治理方案中,往往都是采用的单纯碎石排盐方法;这种单纯排盐方法很容易导致盐碱向土壤上层迁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有效地防止盐碱向土壤上层迁移的多层隔盐、排盐、吸盐综合盐碱地治理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盐碱地治理方法,所述的盐碱地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滨海原生盐碱土的地下构建暗管排盐系统,所述暗管排盐系统的暗管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m~2m;在所述暗管的上方铺设5~17cm的碎石层,铺设10~18cm的沸石碎石混合层,所述沸石碎石混合层中,沸石:碎石的体积比为0.5~1:0.8~3,铺设完成后,在沸石碎石混合层的表层再铺土工布;将糠醛渣与原土按照体积比0.5~2:10~20混合均匀后,回填并压实,形成糠醛渣原土改良层;缓速浇水,直至土壤中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后,再大水浇灌,通过所述暗管排盐系统排除土壤中的盐分,直到1米内土壤的平均全盐量小于或等于0.5%。r>优选地,所述暗管的直径为60~110mm。优选地,所述碎石层中碎石的尺寸规格为5~30mm。优选地,在治理后的土壤上栽植绿化植物。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的盐碱地治理方法是一种集工程、水利、物理、生物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综合治理方法;采用了工程措施(排盐)、化学措施(中和及离子交换)相结合的双重治理措施;并通过碎石层、碎石沸石混合层、糠醛渣原土改良层的三层结构,实现了通过碎石层结构排盐,通过碎石沸石混合层吸盐,通过糠醛渣原土改良层中和、离子交换等方式来改善土壤结构。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见图1,其中示出本专利技术盐碱地治理方法的一种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盐碱地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滨海原生盐碱土的地下构建暗管排盐系统,所述暗管排盐系统的暗管1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m~2m;优选地,所述暗管1的直径为60~110mm。在本实施例中,暗管1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2m,暗管1的直径为85mm。所述暗管1一般侧壁开孔的管状结构,其端头用土工布包覆;管壁可用土工布包覆,也可不用土工布包覆;此外,在本领域当中,也有专门的排盐渗管,即管壁开有微小孔洞的管状结构。其工作原理为:含盐水通过碎石层导流进入排盐暗管,再排入排盐检查井,汇流后排入市政或外排管道。本专利技术在所述暗管1的上方铺设15cm的碎石层2,优选地,所述碎石层中碎石的尺寸规格为5~30mm;在所述碎石层2的上方,铺设12cm的沸石碎石混合层3,所述沸石碎石混合层3中,沸石:碎石的体积比为1:2.5,铺设完成后,在沸石碎石混合层3的表层再铺土工布4;将糠醛渣与原土按照体积比0.5~2:10~20混合均匀后,回填并压实,形成糠醛渣原土改良层6,未经本专利技术方法改良的原土壤部分5在图1中与糠醛渣原土改良层6及其他处理层相邻,如图1所示。经过上述步骤后,缓速浇水,直至土壤中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后,再大水浇灌,通过所述暗管排盐系统排除土壤中的盐分,直到深度为1米内的土壤中平均全盐量小于或等于0.5%。在治理后的土壤上栽植绿化植物(图中未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盐碱地治理方法包括了隔盐、排盐,盐碱吸附,土壤改良等综合措施。即: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碎石层2和暗管排盐系统的暗管1,防止盐碱向土壤层迁移,并且将土壤中盐碱经淋洗后排走。同时,本专利技术还通过沸石碎石混合层3进一步进行隔离,并且吸附上返盐碱,该方式可以通过土壤表层降水进行淋洗,即吸附下层盐碱,防止盐碱向土壤迁移,又可以通过降雨将本层所吸附盐碱通过下方碎石层2中的碎石结构排走。最后,本专利技术通过糠醛渣与土壤相混合的糠醛渣原土改良层6,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性状,增加有机质,最终改良土壤。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1、添加糠醛渣针对滨海盐碱土的pH高、碱化度高、含盐量高、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差的特点,本专利技术将糠醛渣与当地土壤(原土)按照一定的比例(0.5~2:10~20)混合后并及时灌水,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为植物提供良好的微区生长环境。其原理是由于糠醛渣具有的以下几个特征引起的:①糠醛渣是酸性物质可以通过中和反应降低土壤pH。②糠醛渣中含有较多的Ca2+,能够将土壤胶体中的Na+置换出来,使钠质亲水胶体转变为钙质疏水胶体,交换性Na+转化为可溶性Na+,通过灌水有助于钠离子的向下淋溶,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③糠醛渣中有机质含量丰富,不仅可以增强土壤肥力,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透水和保肥能力。2、在蒸发条件下本专利技术的效果为:1)双隔盐层(碎石层和沸石碎石混合层)阻水作用滨海地区土壤中的盐分具有典型的“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特点,在树穴底部铺设隔盐层后能够有效打断土壤中毛管孔隙的连续性,从而达到阻水降盐的目的。从土壤水动力学角度分析,是由于隔盐层的存在使隔盐层与土层交界处的土壤水分能量发生变化。当毛管水运移至土层与碎石层的交界处且土层与碎石层含水率相等时,由于碎石层的孔隙度大于土壤,因此,此时碎石层中水分的基质势高于土层的基质势,根据土壤水的的运动方向是朝着基质势减小的方向运移的规律,导致毛管水运移至碎石层时发生停滞。只有当土石交界处下方土壤中的含水率不断积累且土壤水的基质势大于碎石层中水分的基质势时,毛管水方可由土层缓慢穿过碎石层向上运移。当碎石中的毛管水继续向上运移至沸石碎石混合层时,再次阻断碎石中水分向上运移,沸石的阻水效果极强,是传统河砂的若干倍,再次降低了土壤水分向上运移的速率。2)沸石吸盐作用及机理当碎石层中的水分进入沸石碎石混合层后,沸石碎石混合层的存在减缓了水分向上运移速率的同时,沸石自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盐碱地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盐碱地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滨海原生盐碱土的地下构建暗管排盐系统,所述暗管排盐系统的暗管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m~2m;B、在所述暗管的上方铺设5~17cm的碎石层;C、在步骤B中所述碎石层的上方,铺设10~18cm的沸石碎石混合层,所述沸石碎石混合层中,沸石:碎石的体积比为0.5~1:0.8~3,铺设完成后,在沸石碎石混合层的表层再铺土工布;D、将糠醛渣与原土按照体积比0.5~2:10~20混合均匀后,回填并压实,形成糠醛渣原土改良层;E、缓速浇水,直至土壤中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后,再大水浇灌,通过所述暗管排盐系统排除土壤中的盐分,直到深度为1米内的土壤中平均全盐量小于或等于0.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盐碱地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盐碱地治理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A、在滨海原生盐碱土的地下构建暗管排盐系统,所述暗管排盐
系统的暗管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m~2m;
B、在所述暗管的上方铺设5~17cm的碎石层;
C、在步骤B中所述碎石层的上方,铺设10~18cm的沸石碎石混
合层,所述沸石碎石混合层中,沸石:碎石的体积比为0.5~1:0.8~3,
铺设完成后,在沸石碎石混合层的表层再铺土工布;
D、将糠醛渣与原土按照体积比0.5~2:10~20混合均匀后,回填
并压实,形成糠醛渣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彦波翟鹏辉王婉清樊蓓莉郭宏凯谭德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