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部分重复利用的钢筋马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86789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25 2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部分重复利用的钢筋马凳,可以解决现有技术钢筋马凳不能重复利用,浪费资源,工程造价高的问题。所述钢筋马凳,包括至少三根竖向支撑杆、将所有竖向支撑杆的顶端固连为一体的横向支撑架,还包括吊钩杆件,吊钩杆件包括卡锁和吊杆A、B,吊杆A、B转动连接于横向支撑架,卡锁的一端与吊杆A的顶端铰接,且卡锁的杆体上具有多个第一卡齿,吊杆B的顶端具有第二卡齿,各竖向支撑杆上套设有塑料套管。由塑料套管防止竖向支撑杆与混凝土接触粘结,通过释放吊钩杆件可将钢筋马凳取出,实现马凳主要部分的重复利用,大大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工程造价;竖向支撑架的高度与现浇板的设计厚度一致,从而能对现浇板厚度以及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标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部分重复利用的钢筋马凳,可以解决现有技术钢筋马凳不能重复利用,浪费资源,工程造价高的问题。所述钢筋马凳,包括至少三根竖向支撑杆、将所有竖向支撑杆的顶端固连为一体的横向支撑架,还包括吊钩杆件,吊钩杆件包括卡锁和吊杆A、B,吊杆A、B转动连接于横向支撑架,卡锁的一端与吊杆A的顶端铰接,且卡锁的杆体上具有多个第一卡齿,吊杆B的顶端具有第二卡齿,各竖向支撑杆上套设有塑料套管。由塑料套管防止竖向支撑杆与混凝土接触粘结,通过释放吊钩杆件可将钢筋马凳取出,实现马凳主要部分的重复利用,大大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工程造价;竖向支撑架的高度与现浇板的设计厚度一致,从而能对现浇板厚度以及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标示。【专利说明】可部分重复利用的钢筋马凳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用于支撑负弯矩钢筋的马凳结构改进。
技术介绍
目前,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现浇板负弯矩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合格率偏低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通病之一。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构件中,作为主要的受力钢筋——负弯矩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原设计要求取决于该类钢筋的位置准确与否,进而直接影响到该类构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现浇板负弯矩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偏大会降低构件在该部位的承载能力,过大时会导致现浇楼板沿支座处出现裂缝影响楼板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保护层厚度过薄,无疑会使钢筋提早开始生锈并加快锈蚀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结构的耐久性(服役寿命)。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规定,混凝土工程应对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进行实体检验,结构实体检验就包括钢筋保护层厚度项,由于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属于隐蔽工程,一般情况下保护层厚度的偏差在混凝土浇筑后很难被发现。大部分施工单位对保护层厚度控制不严,认为只要钢筋不露就可以了,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才给建筑工程留下了事故隐患。目前,为保证现浇板负弯矩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符合原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工程中多采用马凳(钢筋马凳或塑料马凳)将负弯矩钢筋支撑到设计位置(马凳放置于负弯矩钢筋下部),然后浇筑混凝土,不同的马凳技术对混凝土保护层合格点率及建筑质量影响极大,由于施工荷载及施工人员不严格按施工要求进行操作,不可避免的存在混乱踩踏现象,导致楼板上部负弯矩钢筋及构造钢筋的位置难以控制和固定,保护层质量始终达不到国家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并且传统的钢筋马凳位于钢筋下方,与混凝土浇注为一体,这样会消耗大量钢筋,不但增加工程造价,且不符合“低碳、环保、节能”的要求,且由于造价高,工程不同程度存在少放甚至不放的现象,影响了现浇板负弯矩钢筋实际保护层厚度,进而影响工程质量。相对于钢筋马凳,塑料马凳虽然造价低,但其强度低于混凝土强度,且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差,所以塑料马凳的分布点成为混凝土强度薄弱点,影响主体构造安全,如果施工不当,也容易造成渗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部分重复利用的钢筋马凳,可以解决现有技术钢筋马凳不能重复利用,浪费资源,工程造价高的问题。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部分重复利用的钢筋马凳,包括至少三根竖向支撑杆、将所有竖向支撑杆的顶端固连为一体的横向支撑架,还包括吊钩杆件,所述吊钩杆件包括杆状的卡锁和相对设置的直线形的吊杆A、B,所述吊杆A、B于其上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横向支撑架,所述卡锁的一端与所述吊杆A的顶端铰接,且所述卡锁的杆体上具有多个第一卡齿,所述吊杆B的顶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卡齿啮合的第二卡齿,各所述竖向支撑杆上套设有塑料套管。所述塑料套管的外壁布设有凸起。所述横向支撑架的顶部固设有提拉把手。所述提拉把手与所述横向支撑架之间焊接有加强钢筋。所述竖向支撑杆的高度与要浇注的现浇板厚度一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通过将钢筋马凳放置于负弯矩钢筋与构造筋交汇处,吊杆B的第二卡齿与卡锁的第一卡齿啮合,使吊杆A和吊杆B的底端对接夹住负弯矩钢筋的其构造筋的交汇吊起钢筋,吊起位置为保证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厚度达到设计要求,浇注完毕使卡锁与吊杆B分离,转动吊杆A和吊杆B,在混凝土未完全凝固前或完全凝固后使吊杆构件脱离钢筋,取出马凳,塑料套管防止竖向支撑杆与混凝土接触粘结,马凳取出后其留在混凝土内,实现马凳的主要部分的重复利用,大大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工程造价; 2、钢筋马凳竖向支撑架的高度与现浇板的设计厚度一致,从而能对现浇板厚度以及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标示,能有效确保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厚度; 3、卡锁可以围绕其铰接点旋转,根据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可以通过改变卡锁的第一卡齿与吊杆B的第二卡齿的啮合位置实现,通用性强。【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可部分重复利用的钢筋马凳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吊钩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竖向支撑杆上套设塑料套管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吊钩杆件脱离负弯矩钢筋时钢筋马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把手与横向支撑架之间设置负弯矩钢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竖向支撑杆;2、横向支撑架;3、塑料套管;4、吊钩杆件;4_1、卡锁、4-2、吊杆A ;4-3、吊杆B ;4-4、转轴;4-5、第 ^齿;4_6、第二卡齿;5、提拉把手;6、加强钢筋;7、负弯矩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可部分重复利用的钢筋马凳,包括三根均匀分布的竖向支撑杆I和将三根竖向支撑杆I的顶端固连为一体的横向支撑架2,横向支撑架2呈等边三角形或Y字形,此时三根竖向支撑杆I均匀分布;当然,横向支撑架2还可以呈T字形,三根竖向支撑杆I的顶端连接于T字形横向支撑架2的三个端部。各竖向支撑杆I上套设有塑料套管3,起到减小竖向支撑杆I与浇注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也可以在塑料套管3上涂抹机械油,进一步降低摩擦力,便于取出马凳。本实施例中钢筋马凳还包括吊钩杆件4,其包括杆状的卡锁4-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直线形吊杆A4-2和吊杆B4-3,两根吊杆的上部均通过转轴4-4转动连接于横向支撑架2,卡锁4-1的一端铰接于吊杆A4-2的顶端,卡锁4-1可绕此铰接点旋转,同时卡锁4-1的杆体上还具有朝向吊杆所在侧的多个第^齿4-5,吊杆B4-3的顶端具有与第 ^齿4-5相哨合的第二卡齿4-6,使用时,第二卡齿4-6与合适位置处的第一^^齿4-5啮合,使卡锁4-1将吊杆B4-3卡住,吊杆A4-2和吊杆B4-3的底端接触夹住负弯矩钢筋7 (以图1中标记为7的圆示意表示),进而使其有效地起到吊起钢筋,然后浇注混凝土;根据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可以通过改变第二卡齿4-6与第一^^齿4-5的啮合位置实现。浇注完毕使卡锁4-1与吊杆B4-3分离,在混凝土未完全凝固前或凝固后使吊杆构件4脱离负弯矩钢筋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部分重复利用的钢筋马凳,包括至少三根竖向支撑杆、将所有竖向支撑杆的顶端固连为一体的横向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吊钩杆件,所述吊钩杆件包括杆状的卡锁和相对设置的直线形的吊杆A、B,所述吊杆A、B于其上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横向支撑架,所述卡锁的一端与所述吊杆A的顶端铰接,且所述卡锁的杆体上具有多个第一卡齿,所述吊杆B的顶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卡齿啮合的第二卡齿,各所述竖向支撑杆上套设有塑料套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商怀帅王晓商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