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85256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25 1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由极性有机溶剂、聚酰胺酸前驱体、催化剂、脱水剂按照一定的组分混合得到树脂溶液组合物进行加热亚胺化得到,配方中使用了分子链中含炔基的间位芳香族二胺,炔基在高温亚胺化时发生交联反应,大幅度提高聚酰亚胺薄膜的强度和尺寸稳定性,另一方面所加入的单体价格不高,对整个聚酰亚胺薄膜的成本较小,它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力学性能、电气性能、化学稳定性能和耐辐射性能,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由极性有机溶剂、聚酰胺酸前驱体、催化剂、脱水剂按照一定的组分混合得到树脂溶液组合物进行加热亚胺化得到,配方中使用了分子链中含炔基的间位芳香族二胺,炔基在高温亚胺化时发生交联反应,大幅度提高聚酰亚胺薄膜的强度和尺寸稳定性,另一方面所加入的单体价格不高,对整个聚酰亚胺薄膜的成本较小,它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力学性能、电气性能、化学稳定性能和耐辐射性能,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专利说明】一种聚酰亚胺薄膜
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分子主链含有炔基的高强度高模量高尺寸稳定性的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聚酰亚胺薄膜是目前性能良好的薄膜类绝缘产品,其分子结构赋予它优良的耐热性能、力学性能、电气性能、化学稳定性能和耐辐射性能,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目前,传统的聚酰亚胺薄膜是由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二氨基二苯醚(ODA)在极强性溶剂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经缩聚并流涎成膜再经亚胺化而成,由于其分子结构所限,该类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强度、模量和尺寸稳定性仍有待提高。近年来,有研究者使用含氟单体来提高聚酰亚胺薄膜的综合性能,用于更加苛刻的环境,如作者R.H.Pater,文献SAMPE J.,30(5),29(1994)公开了使用2,2-双(3,4-二羧基苯基)六氟丙烷二酐改性聚酰亚胺薄膜,得到商品化的LaCRTM系列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聚酰亚胺薄膜的综合性能,但是这种特殊的单体反应活性低、薄膜的力学性能低下,价格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由树脂溶液组合物进行加热亚胺化得到,所述的树脂溶液组合物 按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极性有机溶剂50~85份 聚酰胺酸前驱体5~30份 催化剂5~20份 脱水剂5~30份 进一步,二胺与功能单体按照摩尔比1:0-1:1的数值范围混合,再加入与上述二胺和功能单体等量摩尔数的二酐,得到所述聚酰胺酸前驱体。上述二酐是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3,3’,4,4’ -联苯四羧酸二酐(BPDA)、4,4’ -(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3,3’,4,4’ - 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BTDA)和双酚A 二酐(BPADA)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上述二胺是4,4’ - 二氨基二苯醚(4,4’ -ODA),3, 4’ - 二氨基二苯醚(3,4’ -0DA)、4,4’ -二氨基二苯硫醚、4,4’ -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对苯二胺、3,3’ -二氨基二苯基砜和4,4’ - 二氨基二苯基砜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上述功能单体是指分子链中含炔基的间位芳香族二胺,优选双(3氨基苯基)乙炔。进一步,极性有机溶剂是N-甲基吡咯烷酮、N,N- 二甲基甲酰胺、N, N- 二甲基乙酰胺、二甲苯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进一步,催化剂为三乙胺、吡啶和异喹啉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进一步,脱水剂为乙酸酐、丙酸酐和苯甲酸酐中的种或其任意组合。本专利技术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将二酐加入二胺及功能单体的极性有机溶剂中制备聚酰胺酸前驱体溶液, 在上述前驱体溶液添加催化剂及脱水剂,得到预聚物树脂溶液组合物, 将上述树脂溶液组合物流延到支持物上,进行加热干燥及亚胺化。进一步,所述加热温度范围为150~450°C,加热干燥及亚胺化时间为I~5分钟。本专利技术优点在于:使用化学亚胺化法制备分子主链含有炔基的聚酰亚胺薄膜,配方中使用了分子链中含炔基的间位芳香族二胺,炔基在高温亚胺化时发生交联反应,可以大幅度提高聚酰亚胺薄膜的强度和尺寸稳定性,另一方面所加入的单体价格不高,对整个聚酰亚胺薄膜的成本较小。具体实施例: 比较例一 1.配比 它主要包括均苯四甲酸二酐、4,4’ - 二氨基二苯醚和N-甲基吡咯烷酮、三乙胺、乙酸酐,各组分配比为:等摩尔比的均苯四甲酸二酐与4,4’ - 二氨基二苯醚,两者之和与N-甲基吡咯烷酮、三乙胺和乙酸酐的重量份数比为25:75:15:25。2.树脂合成 在60°C下,将均苯四甲酸二酐、4,4’- 二氨基二苯醚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中,升温并加热反应3小时生成聚酰胺酸,最后冷却至室温,加入三乙胺和乙酸酐并搅拌均匀,得到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3.亚胺化成膜 将聚酰胺酸溶液脱泡后流延至钢带上,在170°C X90秒下加热除溶剂,在250°C XlO秒、400°C X 20秒、450°C X 12秒下亚胺化,得到25 μ m的聚酰亚胺薄膜。实施例一 1.配比 聚酰胺酸前驱体和N-甲基吡咯烷酮、三乙胺、乙酸酐重量份数比为25:75:15:25 ; 其中,聚酰胺酸前驱体配比为:均苯四甲酸二酐与4,4’ - 二氨基二苯醚和双(3氨基苯基)乙炔的摩尔比为1:0.8:0.2。2.树脂合成 在60°C下,将上述聚酰胺酸前驱体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中,升温并加热反应3小时生成聚酰胺酸,最后冷却至室温,加入三乙胺和乙酸酐并搅拌均匀,得到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3.亚胺化成膜 将聚酰胺酸溶液脱泡后流延至钢带上,在170°C X90秒下加热除溶剂,在250°C XlO秒、400°C X 20秒、450°C X 12秒下亚胺化,得到25 μ m的聚酰亚胺薄膜。实施例二 1.配比 聚酰胺酸前驱体和N,N-二甲基甲酰胺、三乙胺、乙酸酐重量份数比为30:50:10:30 ; 其中,聚酰胺酸前驱体配比为:联苯四甲酸二酐与3,4’ - 二氨基二苯醚和双(3氨基苯基)乙炔的摩尔比为1:0.5:0.5。2.树脂合成 在25°C下,将上述聚酰胺酸前驱体溶于N,N- 二甲基甲酰胺中,升温并加热反应3小时生成聚酰胺酸,最后冷却至室温,加入三乙胺和乙酸酐并搅拌均匀,得到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3.亚胺化成膜 将聚酰胺酸溶液脱泡后流延至钢带上,在160°C 乂120秒下加热除溶剂,在24()1: X 13秒、410°C X 18秒、450°C X 10秒下亚胺化,得到25 μ m的聚酰亚胺薄膜。实施例三 1.配比 聚酰胺酸前驱体和N,N-二甲基乙酰胺、吡啶、丙酸酐重量份数比为30:50:20:15 ; 其中,聚酰胺酸前驱体配比为:4,4’_ (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与4,4’ - 二氨基二苯硫醚和双(3氨基苯基)乙炔的摩尔比为1: 0.9:0.1, 2.树脂合成 在30°C下,将上述聚酰胺酸前驱体溶于N,N-二甲基乙酰胺中,升温并加热反应3小时生成聚酰胺酸,最后冷却至室温,加入吡啶和丙酸酐并搅拌均匀,得到透明的聚酰胺酸溶液。3.亚胺化成膜 将聚酰胺酸溶液脱泡后流延至钢带上,在175°C X70秒下加热除溶剂,在260°C X8秒、390°C X 25秒、440°C X 10秒下亚胺化,得到25 μ m的聚酰亚胺薄膜。实施例四 1.配比 聚酰胺酸前驱体和N-甲基吡咯烷酮、异喹啉、苯甲酸酐重量份数比为15:85:10:30 ;其中,聚酰胺酸前驱体各组分配比为:双酚A 二酐与4,4’ - 二氨基二苯基砜和双(3氨基苯基)乙炔的摩尔比为1:0.6:0.4。2.树脂合成 在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由树脂溶液组合物进行加热亚胺化得到,所述的树脂溶液组合物按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成:极性有机溶剂50~85份聚酰胺酸前驱体5~30份催化剂5~20份脱水剂5~30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波张步峰田苗王文进周升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时代电气绝缘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