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6379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9 0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变压器,包括绕线基座、至少一初级绕线、至少一次级绕线以及磁芯组。绕线基座包括:本体,具有贯穿通道、多个绕线区、第一及第二连接座;多个延伸部,分别与第一及第二连接座连接,且分别具有凹槽及阶梯结构,其中阶梯结构具有多个阶部;以及多个导接脚组,分别设置于第一、第二连接座及多个延伸部的外侧面。初级绕线及次级绕线分别绕设于多个绕线区,且分别具有多个出线部。磁芯组部分穿设于贯穿通道。其中,次级绕线的多个出线部分别设置于多个阶部,且分别固定于设置在多个延伸部的外侧的导接脚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变压器,包括绕线基座、至少一初级绕线、至少一次级绕线以及磁芯组。绕线基座包括:本体,具有贯穿通道、多个绕线区、第一及第二连接座;多个延伸部,分别与第一及第二连接座连接,且分别具有凹槽及阶梯结构,其中阶梯结构具有多个阶部;以及多个导接脚组,分别设置于第一、第二连接座及多个延伸部的外侧面。初级绕线及次级绕线分别绕设于多个绕线区,且分别具有多个出线部。磁芯组部分穿设于贯穿通道。其中,次级绕线的多个出线部分别设置于多个阶部,且分别固定于设置在多个延伸部的外侧的导接脚组。【专利说明】变压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结构,尤指一种增加磁芯组与次级绕线之间沿面距离的变压器结构。
技术介绍
变压器为各式电器设备中经常使用的磁性元件,其利用电能、磁能转换感应的原理来调整不同的电压,使其达到电器设备能够适用的范围。请参阅图1,其为传统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变压器I包括绕线架10、初级绕线11、次级绕线12及磁芯组13,其中初级绕线11及次级绕线12绕设于绕线架10上,且初级绕线11的出线端110及次级绕线12的出线端120分别缠绕且固定于自绕线架10两相对侧延伸而出的接脚101上。磁芯组13组装于绕线架10上,且部分地设置于绕线架10的通道102中,以完成变压器I的组装作业。借此,变压器I可利用其接脚101与电路板(未图示)电性连接。然而,当初级绕线11的出线端110缠绕且以焊锡固定在绕线架10—侧的接脚101上时,由于绕线架10与该侧的接脚101之间距较短,会使得初级绕线11的两出线端110之间容易相互沾染锡料而造成短路。除此之外,固定于绕线架10的接脚101的初级绕线11的出线端Iio之间、次级绕线12的出线端120之间,以及初级绕线11的出线端110及次级绕线12的出线端120分别与磁芯组13之间更会有沿面距离不足的问题。另外,当次级绕线12的出线端120缠绕且以焊锡固定于绕线架10的另一侧的接脚101上时,为了避免绕线架10的绕线区至接脚101之间外露的次级绕线12线段因外力作用而造成断裂,传统技术通常会在外露的次级绕线12线段上套设一套管14,虽然套管14的使用可达到保护外露的次级绕线12线段的目的,但却衍生出耗`费工时以及材料成本增加等问题。此外,于传统变压器I中,其绕线架10两相对侧的接脚101分别用于固定初级绕线11的出线端Iio以及次级绕线12的出线端120,且两相对侧的接脚110以对称方式排列设置,如此一来,当作业人员将变压器I设置于电路板上时,容易因疏忽而将变压器I的接脚101误插设于电路板上不同级侧的导孔而造成电路系统无法工作,甚而损毁。换言之,传统变压器I并无提供任何防呆结构而可以容易地且正确地组装至电路板上。另外,传统变压器I以人工方式将初级绕线11及次级绕线12绕设于绕线架10上并将套管14套设于次级绕线12,如此不但增加人力成本,且容易因绕线断裂而造成材料的浪费。有鉴于此,如何发展一种变压器,以改善前述传统技术的缺陷,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其借由绕线基座具有多个延伸部,且多个延伸部具有凹槽及阶梯结构,以增加磁芯组与次级绕线之间的沿面距离并可使变压器的整体体积较为小型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其借由绕线基座的阶梯结构具有多个阶部,并利用每一阶部与相邻的阶部之间的高低差以形成理线部,以将次级绕线的出线部分别设置于多个阶部上,进而增加任两次级绕线的出线部之间的沿面距离而可符合电气安全规范的需求。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其具有较佳的电气特性,可避免电弧效应,可利用自动化绕线方式制造,且具有防呆与定位的功能。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变压器,至少包括:绕线基座、至少一初级绕线及至少一次级绕线,以及磁芯组,其中绕线基座包括:本体,具有贯穿通道、多个绕线区、第一连接座及第二连接座;多个延伸部,分别与第一连接座及第二连接座连接,且分别具有凹槽及阶梯结构,其中阶梯结构具有多个阶部;以及多个导接脚组,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座、第二连接座及多个延伸部之外侧面;至少一初级绕线及至少一次级绕线,分别绕设于绕线基座的多个绕线区,且分别具有多个出线部;磁芯组,部分穿设于本体的贯穿通道。其中,次级绕线的多个出线部分别设置于阶梯结构的多个阶部,且分别固定于设置在该多个延伸部的外侧的该导接脚组。【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变压器结构的分解图。图2B为图2A所示变压器的组合图。图3为图2B所示变压器结构的俯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变压器:2初级绕线:21次级绕线:22磁芯组:27绕线基座:20本体:23贯穿通道:2隔板:231侧壁:232绕线区:233第一绕线区:233a第二绕线区:233b第一连接座:235第二连接座:236第一延伸部:240第一凹槽:2401第一阶梯结构:2402第一阶部:2402a、2412a第二阶部:2402b、2412b挡板:2403、2413第一理线部:2404、2414第二理线部:2405、2415第二延伸部:241第二凹槽:2411第二阶梯结构:2412第一导接脚组:25第二导接脚组:26导接脚:251、252、261、262第一磁芯部:270第二磁芯部:271轴心部:270a、27Ia侧柱:270b、27Ib出线部:211、212、221、222方向:A【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上具有各种变化,其皆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使用,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2A及图2B,其分别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变压器结构的分解与组合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变压器2可应用于一脉冲变压器(Pulse transformer),但不以此为限。本专利技术的变压器2包括绕线基座20、至少一初级绕线21、至少一次级绕线22及磁芯组27,其中初级绕线21及次级绕线22分别绕设于绕线基座20上。绕线基座20包含本体23、多个延伸部24及多个导接脚组,其中本体23具有一贯穿通道230、多个绕线区233、一第一连接座235及一第二连接座236。贯穿通道230贯穿本体23的内部,多个绕线区233用于绕设初级绕线21及次级绕线22,第一连接座235及第二连接座236设置于本体23的两相对侦U。本体23更包括多个隔板231及两侧壁232,其中两侧壁232设置于本体23的两相对侦U。多个隔板231及两侧壁232设置于本体23上,且以相同或不同的间距相互平行并间隔地排列,使得多个隔板231与侧壁232共同定义形成多个绕线区233。多个绕线区233包括多个第一绕线区233a及多个第二绕线区233b,其中多个第一绕线区233a分别设置于第二绕线区233b的两相对侧。初级绕线21及次级绕线22可分别对应绕设于绕线基座20的第一绕线区233a及第二绕线区233b。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绕线区233a及第二绕线区233b的数目分别为两个,但不以此为限,其可依照使用情况而任意变化。多个延伸部24包括第一延伸部240及第二延伸部241,其中第一延伸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至少包括:一绕线基座,包括:一本体,具有一贯穿通道、多个绕线区、一第一连接座及一第二连接座;多个延伸部,分别与该第一连接座及该第二连接座连接,且分别具有一凹槽及一阶梯结构,其中该阶梯结构具有多个阶部;以及多个导接脚组,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连接座、该第二连接座及该多个延伸部的外侧面;至少一初级绕线及至少一次级绕线,分别绕设于该绕线基座的该多个绕线区,且分别具有多个出线部;以及一磁芯组,部分穿设于该本体的该贯穿通道;其中,该次级绕线的该多个出线部分别设置于该阶梯结构的多个阶部,且分别固定于设置在该多个延伸部的外侧面的该导接脚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义霖田庆相曾祥益蔡辛卫陈君平林汉星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