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及其把手主体技术

技术编号:9428410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1 1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用于该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的把手主体的吹气口和进胶口分别设置在把手主体相对的两侧,且进胶口和溢胶口为相同进出口;通过一气辅成型模具对该把手主体进行注塑,其具体步骤包括:1、注塑机通过把手主体的进胶口对把手主体的型腔注满塑胶,2、吹气装置通过吹气口吹入气体,将把手主体的型腔内的多余塑胶通过溢胶口吹出,3、从溢胶口吹出的塑胶吹入注塑机的螺杆中,并保存,且保存的塑胶可用于下一次注塑。通过该气辅倒吹把手工艺的方法,不仅使把手主体减少了残余应力,解决了翘曲问题和消除凹陷痕迹,而且也大大节省了注塑材料和降低了注塑机的机械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用于该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的把手主体的吹气口和进胶口分别设置在把手主体相对的两侧,且进胶口和溢胶口为相同进出口;通过一气辅成型模具对该把手主体进行注塑,其具体步骤包括:1、注塑机通过把手主体的进胶口对把手主体的型腔注满塑胶,2、吹气装置通过吹气口吹入气体,将把手主体的型腔内的多余塑胶通过溢胶口吹出,3、从溢胶口吹出的塑胶吹入注塑机的螺杆中,并保存,且保存的塑胶可用于下一次注塑。通过该气辅倒吹把手工艺的方法,不仅使把手主体减少了残余应力,解决了翘曲问题和消除凹陷痕迹,而且也大大节省了注塑材料和降低了注塑机的机械损耗。【专利说明】一种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及其把手主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及其把手主体。
技术介绍
气辅技术可在家电、汽车、夹具、日常用品、办公用品等几乎所有的塑料制件领域得到应用,有些注塑产品由于功能的不同需要横截面较大,如果按照一般的方式注塑,产品将会严重缩水。此时,在注塑的过程中,利用气辅成型模具,将气体注入气辅成型模具的型腔内,让产品中空,就可防止缩水。在汽车门把手注塑成型时,一方面为使注塑成型的把手内部形成空腔,节约原料,另一方面为弥补把手主体在注塑成型时形成缩印缺陷,现有的注塑方法一般采用气辅成型模具,在注塑时利用气体(一般为氮气)进行辅助注塑。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气辅工艺,该把手主体的一端设置溢胶口,另一端分别设置进胶口和吹气口 ;其中把手主体的型腔通过进胶口注满胶后,利用吹气装置开始将气体从吹气口吹入,使把手主体内部形成空心,多余的塑胶通过溢胶口吹进模具的溢料槽中,使产生的废料约占产品重量的40%。该种气辅工艺的方法不仅浪费材料,而且在对把手主体内的型腔注塑的过程中,吹气口和进胶口为同一侧,溢胶口为另一侧,增大了流道长度,使气辅成型模具的使用寿命缩短。因此,为了提高把手主体的残余应力、翘曲问题以及节省注塑材料等,我们必须提出一种气辅倒吹的把手主体和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节省注塑材料,延长气辅成型模具寿命和减少把手主体残余应力、降低翘曲问题的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和气辅倒吹的把手主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通过一注塑机对把手装置的把手主体进行注塑,其包括如下步骤: 51:注塑机通过把手主体的进胶口对把手主体的型腔注满塑胶;52:吹气装置通过吹气口吹入气体,将把手主体的型腔内的多余塑胶通过溢胶口吹出; 53:从溢胶口吹出的塑胶进入注塑机的螺杆中,并保存;而且保存的塑胶,可再次用于下次的注塑。较佳地,所述进胶口和所述溢胶口为同一出入口。 较佳地,所述进胶口和所述吹气口分别设置在所述把手主体相对的两侧。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气辅倒吹把手主体,利用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进行注塑,所述把手主体上设置有型腔、吹气口、进胶口和溢胶口;其中,所述把手主体的吹气口和进胶口分别设置在所述把手主体相对的两侧,且所述把手主体的进胶口和溢胶口为同一出入□。较佳地,所述吹气口和所述进胶口均连接所述把手主体的型腔,从而通过注塑机对把手主体的型腔进行注塑和吹气。较佳地,所述吹气口设置在所述把手主体的第一安装支架凹槽上,该第一安装支架凹槽用于固定把手主体的第一安装支架。较佳地,所述进胶口设置在所述把手主体的第二安装支架凹槽上,该第二安装支架凹槽用于固定把手主体的第二安装支架;而且,通过第一安装支架凹槽和第二安装支架凹槽分别固定把手主体的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从而固定该把手主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专利技术利用通过对把手主体的吹气口、进胶口和溢胶口的位置进行改变,从而使气辅成型步骤进行改进,通过对该种把手主体吹气口和进胶口位置的设置,并配合气辅倒吹工艺,使该把手主体减少了残余应力,并降低了在气辅成型过程中的翘曲问题以及消除了凹陷痕迹。2、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把手主体的吹气口和进胶口分别设置在把手主体对应两侧的安装支架凹槽内,而且溢胶口和进胶口为同一个进出口,即注塑时,通过进胶口进胶,吹入气体后,多余的塑胶还需要从进胶口流出,并流入注塑机的螺杆中,并保存用于下一次注塑,不仅减少了流道长度,也大大节省了注塑材料;而且,塑胶通过进胶口又流入注塑机,也降低了注塑机的机械损耗。3、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气辅倒吹工艺方法,与现有的气辅成型注塑的方法相比,将进胶口和溢胶口设置为同一个进出口,从而实现倒吹的目的,使气辅成型模具降低了锁模力,并延长了气辅成型模具的使用寿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气辅成型把手主体的结构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气辅倒吹工艺的把手主体的结构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气辅倒吹工艺的把手主体局部结构设置示意图。符号列表: 11-吹气口,12-进胶口,13-溢胶口;21-吹气口,22-进胶口,23-吹气口区域,24-进胶口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下文将更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然而,本专利技术可以以不同形式、规格等实现,并且不应解释为受在此提出之实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达成充分及完整公开,并且使更多的有关本
的人员完全了解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这些附图中,为清楚可见,可能放大或缩小了相对尺寸。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气辅成型把手主体的结构示意图,该气辅成型把手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溢胶口 13,与溢胶口 13对应的气辅成型把手主体的另一侧分别设置有吹气口 11和进胶口 12 ;该吹气口 11连接气辅成型模具的吹气装置,该进胶口 12连接气辅成型模具的注塑装置,该溢胶口 13连接一溢料槽,在具体实施气辅成型把手主体的注塑过程为:通过注塑装置通过进胶口 12注入塑胶,当气辅成型把手主体的型腔内注满塑胶后,该吹气装置通过吹气口 11吹入气体(一般为氮气),从而使气辅成型把手主体内部的型腔内形成空心,该型腔内多余的塑胶通过溢料口 13吹入气辅成型模具的溢料槽中。然而,通过上述气辅成型工艺方法对把手主体进行注塑过程中,造成的废料约占产品重量的40%,极大的浪费了塑胶材料;而且,由于该进胶口 12与溢胶口 13分别位于把手主体相对应的两侧,不仅增加了塑胶流道的长度,而且在注塑过程中由于进胶口和溢胶口的位置不合理,使把手主体的残余应力提高,也会造成把手主体型腔的翘曲问题,并产生凹陷。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进,现参考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的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如图2所示,该把手主体的对应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支架凹槽和第二安装支架凹槽,且该第一安装支架凹槽和该第二安装支架凹槽分别固定把手主体的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从而固定该把手主体。具体的,如图3所示,该第一安装支架凹槽上设置有吹气口区域23,该吹气口区域23设置吹气口 21,该第二安装支架凹槽上设置有进胶口区域24,该进胶口区域24设置进胶口 22,且该进胶口 22同时也是溢胶口,即不再设置专门的溢胶口排出多余的注塑材料,而是通过进胶口将多余的注塑材料排出进入注塑机的螺杆中,从而节约注塑材料;且该把手主体内设置有用于注塑和吹气的型腔,该吹气口 21和进胶口 22均分别连接该型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一气辅成型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辅倒吹把手工艺方法,通过一注塑机对把手装置的把手主体进行注塑,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注塑机通过把手主体的进胶口对把手主体的型腔注满塑胶;S2:吹气装置通过吹气口吹入气体,将把手主体的型腔内的多余塑胶通过溢胶口吹出;S3:从溢胶口吹出的塑胶进入注塑机的螺杆中,并保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海芬倪海玲王振华邓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鹿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