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世弘专利>正文

制造建筑用构件板的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37887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制造建筑用构件板的机器,它先把第一和第二支撑杆以相反倾斜的方向插入以一定间隙互相隔开的上层金属丝网,板状绝热心材和下层金属丝网内,然后将第一和第二支撑杆与上、下层金属丝网的纵向金属丝的接触部分予以点焊。该机器中的一个往复运动滑架上装有一组第一和第二支撑杆供给和插入机构及上部和下部电焊机构,它能在主框架的轴向方向间歇地移动并将板状绝热心材和上、下层金属丝网稳固地夹住。(*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造用于建筑物中的构件板的机器。更为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制造构件板的机器,这种构件板包括两层用金属丝或细杆制成的丝网,一层夹在丝网之间的扁平的绝热心材,和焊接在一起从构件板侧面观察为互相以相反方向倾斜设置的支撑杆,从而构成一块建筑用的三维构件板。通常,包括泡沫合成树脂和多孔塑料在内的轻质塑料,例如氨基甲酸乙酯和聚苯乙烯,具有墙板和天花板所需要的专门特性,如质量轻、导热性低、耐磨、水浸入性低,隔音等类似的特性。但是,它们不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因而,当它们用作结构材料时,它们需要与在结构上具有稳固强度的加固框架相结合。这种构件板的一些例子公开在美国专利第3305991号;3555131号和4226067号中。美国专利第3305991号公开了一种制作工艺,根据这种工艺,一个单独制成的完整的框架被插入一个制造容器内,再将一种液体注入该容器内,使框架浸没在液体中,以便在框架底部和准备形成的泡沫板的底部上形成一定的间隙。一种能形成薄膜的液体注入到制造容器里以便在制造容器的内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膜,然后再将一种发泡的液态材料注入到制造容器内,待其固化后即制成了一种用于建筑的加强板。美国专利第3555131号公开了组装这种构件板的设备和方法。美国专利第4226067号提到了一种组装式构件板,它的制造方法为,将一块泡沫塑料放置在两个桁架式边框之间,多个这样的构件在侧面相互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然后把各边框的上部和下部用点焊焊接,使边框连成一体,从而形成一块具有加强芯子的组装式加强构件板。美国专利第3305991号中公开的方法需要在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因为它采用了美国专利第3555131号中的制造设备,这是一种昂贵的制造整体框架的专门设备。此外,发泡过程必须在制造容器里一件一件地进行,因而不可能用机械化方式生产这种泡沫构件板。而且,它不仅难于在泡沫树脂的表面和整体框架表面之间维持一个恒定的间隙,而且泡沫树脂表面不平整,并且难以保持泡沫树脂的位置的精确性。再有,泡沫体实际上在许多地方与外侧框架相接触,因而,当用水泥浆进行抹面时,连合框架的配置很难完善。按照美国专利第4226067号的方法,在绝热心材之间会产生小的空隙,该绝热心材是作为填充件放置在侧面方向上的。因而绝热和隔音的性能都降低了,而且生产工艺相当复杂。韩国专利第21625号对上述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美国专利第5102027号的专利技术则是对韩国专利第21625号的绝热板的制造设备的进一步改进。韩国专利第21625号公开了一种制造机械,其中在绝热心材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放置上层网片和下层网片,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然后放入一种夹具内。该夹具间断地移动一定的距离,同时,一种作为网片和绝热心材的支撑杆的金属丝连续地斜向插入并切断。然后在切断的支撑杆和上、下层网片之间的相接触之处用点焊焊接,从而构成了三维建筑构件板。通常,这种建筑构件板具有1.22米(4英尺)的宽度和2.44-4.27米(8-14英尺)的长度。由于其尺寸如此之大,最好能在靠近使用场所生产这种构件板,而不要对它们进行长途运输。虽然,韩国专利第21625号的机器具有这样的优点,而这种具有良好绝热性能和隔音性能的绝热心材的构件板可以大量生产,然而,它的缺点是提供斜向金属丝的设施非常复杂并且消耗大量的能量。设备的体积过大,部件数量太多,以至难于将其运到使用场所,而且也给修理和维护带来了困难。将上、下层网片和绝热心材组装并在其间留有一定间隙的方法过于繁琐,因而大大地影响了其生产率。授于本申请专利技术人的美国专利第5102027号公开了一种制造建筑用绝缘板的机器,它对上述韩国专利第21625号中公开的制造机器进行了改进。上述美国专利第5102027号中公开的制造机器是这样的,构件板预装配件内下层金属丝网、绝热心材和上层金属丝网由间隔角铁以一定的间隙叠垛在一起,间隔角铁以一定的间隔设置在由一个步进电动机间歇地驱动的传送机上,预先切成一定长度的支撑杆朝着固定的供给和插入机构移动,然后支撑杆由供给和插入机构插入到前述的构件板预装配件中,上、下层金属丝网的纵向金属丝和插入的支撑杆的接触部分由安置在与所述供给和插入机构相隔开的地点的电焊机构点焊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制成用于建筑的三维构件板。由于美国专利第5102027号中公开的制造机器,为了将构件板装配件送往固定的支撑杆供给和插入机构以及电焊机构,它必须具有比准备制造的建筑构件板长四倍的长度,因此这里就产生不能减少制造机器的体积和重量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机器是对上述本申请专利技术人的美国专利第5102027号中公开的制造机器的改进。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建筑用构件板的机器,其中,一块板状绝热心材和上、下层金属丝网由设置在主框架一端的夹持机构维持成相互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并处于一种使所述绝热心材和上、下层金属丝网的一端被夹持住的状态,一个支承着支撑杆供给和插入机构、电焊机构和维持绝热心材和上、下层金属丝网的自由端边间隙(其所述的一端已相互以一定的间隙被夹住)的引导件的往复运动滑架以一定的间隔间歇地在主框架上移动,在此同时,支撑杆被插入穿过上层金属丝网、绝热心材和下层金属丝网并被焊接在其上。本专利技术本身包括其结构和操作方法,其目的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中可以更好的了解。下面参照附图以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及其实施方法,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由本专利技术的机器制造的构件板的局部透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机器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制造机器中用以使一个上层金属丝网,一块绝热心材和一个下层金属丝网以相互之间一定的间隙固定的夹持机构的部分透视图;图4A是图3所示的夹持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的侧视图;图4B是图3所示的夹持机构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侧视图;图4C是图3所示的夹持机构将一个上层金属丝网,一块绝热心材和一个下层金属丝网以相互之间一定的间隙固定时的侧视图;图5是穿过本专利技术制造机器中的上层金属丝网,绝热心材和下层金属丝网的支撑杆的供给和插入机构的部分透视图;图6是显示由图2和图5所示的支撑杆的供给和插入机构将支撑杆插入穿过图4C中所示的上层金属丝网,绝热心材和下层金属丝网状态的部分截去的侧视图;图7是沿图6中Ⅰ-Ⅰ线截取的局部放大的剖面图,显示图1中所示的用于推动支撑杆的柱塞的连接状态;图8A是沿图6中Ⅱ-Ⅱ线截取的局部放大的剖面图,显示支撑杆通过孔由一个阻塞机构封闭,以防止图6中所示的支撑杆由于本身的重力而滑出的状态;图8B是沿图6中Ⅱ-Ⅱ线截取的局部放大的剖面图,显示一个由柱塞推动的支撑杆将阻塞机构推开,同时滑入穿过图6中所示的支撑杆通过孔的状态。图9是显示支撑杆由图2中所示的支撑杆的供给和插入机构插入到上层金属丝网,绝热心材和下层金属丝网状态的部分截去的侧视图,其中,上层金属丝网,绝热心材和下层金属丝网当它们之间的一定间隙由图4A,4B,4C和图3中所示的夹持机构保持时予以固定,而插入的支撑杆与上、下层金属丝网的接触部分由上、下部焊接机构予以焊接,图10是图2和图9中显示的上、下部焊接机构的安装情况和操作状态的局部前视图。下面将较详细地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予以说明。图1显示由本专利技术制造机器制造出的具有三维结构的构件板10。构件板10包括一个由纵向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造三维建筑用构件板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组用于夹持板状绝热心材12和上、下层金属丝网18,24的一端使它们相互间维持预定的间隙的夹持机构32,这些夹持机构安装在主框架30的一个边上;一个安装在主框架30上的往复运动滑架44,它通过一个驱动机构16可在纵向上滑动,驱动机构包括一个驱动电动机140,一个电磁离合器142和一根滚珠丝杠144;设置在所述往复运动滑架44上的部件还包括:一个导件34,用以使其一端由所述夹持机构32夹持住的板状绝热心材12和上、下层金属丝网18,24的另一端维持相互隔开的预定间隙;第一和第二支撑杆供给和插入机构36,38,它们包括一组供给单元82和一组插入单元84,供给单元具有用以一根一根地卸出预先切成一定长度的第一和第二支撑杆26,28的料仓86,插入单元具有连接在气压缸92的活塞杆94上的柱塞96,一组上部电焊机构40,用以将上层金属网18的纵向金属丝14与第一和第二支撑杆26,28点焊连接,和一组下部电焊机构42,用以将下层金属网24的纵向金属丝20与第一和第二支撑杆26,28点焊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世弘
申请(专利权)人:安世弘安晟皓安晟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