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夹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268814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0-24 1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夹夹具,包括夹具本体、分别设于夹具本体两相对侧且可拆卸的第一夹持单元、第二夹持单元,第一夹持单元包括第一驱动装置、设于第一驱动装置上的第一夹持杆,第二夹持单元包括第二驱动装置、设于第二驱动装置上的第二夹持杆,第一夹持杆与第二夹持杆相对设置;夹具本体在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之间设有夹持位,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分别带动第一夹持杆及第二夹持杆逆向移动;第一夹持单元和第二夹持单元之间设有对中装置,第一夹持杆和第二夹持杆通过对中装置同步逆向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两夹持杆与夹具本体配合,避免两夹持杆的侧向受力对两驱动装置造成拉缸损坏,对中装置保证两驱动装置逆向驱动的同步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夹夹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夹具,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对夹夹具。
技术介绍
现有对夹夹具上两侧的油缸或气缸大多与夹具为一体结构,在夹具使用过程中,油缸或气缸往往会受到被夹持物传递的侧向拉力造成拉缸等损坏。当任一油缸出现故障时,就需要将夹具和油缸一起拆下,并对油缸进行维修或更换。在夹具比较大时,拆装过程会比较费时费力,影响到工作效率,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整个夹具设备的工作计划。油缸的维修和更换成本也非常高,增加了企业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两侧的油缸在对夹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对夹速度不一致造成被夹持物夹持位置不对中,影响了夹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对夹夹具。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对夹夹具,包括夹具本体,该对夹夹具还包括有设置于所述夹具本体两相对侧且可拆卸的第一夹持单元和第二夹持单元,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及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上的第一夹持杆,所述第二夹持单元包括第二驱动装置、及设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上的第二夹持杆,所述第一夹持杆与所述第二夹持杆相对设置;所述夹具本体上设有放置被夹持物的夹持位,所述夹持位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之间,所述夹具本体上还设有供所述第一夹持杆穿设的第一夹持孔、以及供所述第二夹持杆穿设的第二夹持孔,所述第一夹持杆穿设在所述第一夹持孔内并穿出到所述夹持位内;所述第二夹持杆穿设在所述第二夹持孔内并穿出到所述夹持位内,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带动所述第一夹持杆沿所述第一夹持孔轴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带动所述第二夹持杆沿所述第二夹持孔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之间设有对中装置,所述第一夹持杆和所述第二夹持杆通过所述对中装置同步逆向移动。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孔和所述第二夹持孔为矩形孔,所述第一夹持杆及第二夹持杆为与所述第一夹持孔及所述第二夹持孔对应的矩形杆。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孔和所述第二夹持孔内壁均设有衬板,所述第一夹持杆与所述第一夹持孔内的衬板配合,所述第二夹持杆与所述第二夹持孔内的衬板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杆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夹持杆包括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上均设有卡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上均设有卡槽;所述第一连接端上的卡台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上的卡槽配合,所述第二连接端上的卡台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上的卡槽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端上的卡台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上的卡槽在所述被夹持物所受的拉力F方向上留有间隙;所述第二连接端上的卡台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上的卡槽在所述被夹持物所受的拉力F方向上留有间隙。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为油压缸或气压缸,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缸体和第一活塞,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缸体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一夹持杆与所述第一活塞连接,所述第二夹持杆与所述第二活塞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杆还包括穿出到所述夹持位内的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二夹持杆还包括穿出到所述夹持位内的第二夹持端;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一夹头,所述第二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二夹头,所述第一夹头与所述第二夹头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夹头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端上,所述第二夹头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端上。优选地,所述夹持位设于所述夹具本体的中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结构相同,分别对称设于所述夹持位的两相对侧。优选地,所述对中装置包括啮合件、第一啮合条、第二啮合条,所述啮合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夹具本体上,所述第一啮合条和所述第二啮合条分别设置在所述啮合件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啮合件啮合,所述第一啮合条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上,所述第二啮合条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单元上,所述第一夹持杆和所述第二夹持杆通过所述对中装置同步朝向所述夹持位移动或同步远离所述夹持位移动。优选地,所述啮合件设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之间的中线上。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对夹夹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使两侧的夹持杆和夹具本体的配合,可以使夹持杆在夹持过程中承受的侧向力传递到夹具本体上,进而使驱动装置只在夹持方向上轴向受力,避免驱动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夹持杆的侧向受力而产生拉缸等损坏。可对夹持杆单独拆下进行维修或更换,操作简单,维护成本低,不影响对夹夹具的工作进度安排。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对夹夹具采用了机械式的同步结构的对中装置,可以使两侧的驱动装置以同样的速度驱动,使第一夹持杆和第二夹持杆同步夹紧或松开,保证了被夹持物的对中;对中装置的同步精度高,且同步精度不会随着使用时间改变。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对夹夹具的组装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1中B向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是3中对中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识说明:夹具本体10,被夹持物11,夹持位12,第一夹持孔13,第二夹持孔14,衬板15,翻折部151,注油孔152,第一夹持单元20,第一驱动装置21,第一缸体211,第一活塞212,第一夹持杆22,第一夹持端221,第一连接端222,第一夹头23,第二夹持单元30,第二驱动装置31,第二缸体311,第二活塞312,第二夹持杆32,第二夹持端321,第二连接端322,第二夹头33,对中装置40,基板41,转动轴411,啮合件42,第一啮合条43,第一连接孔431,第二啮合条44,第二连接孔44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示出的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对夹装置实施例中,包括夹具本体10、设置在夹具本体10两相对侧的第一夹持单元20和第二夹持单元30、以及设置在第一夹持单元20和第二夹持单元30之间的对中装置40。第一夹持单元20和第二夹持单元30之间用来放置诸如板材或棒材等金属试样的被夹持物11,第一夹持单元20和第二夹持单元30通过对中装置40同步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以同步将被夹持物11夹紧或松开。夹具本体10上设有夹持位12、与第一夹持单元20对应的第一夹持孔13、以及与第二夹持单元30对应的第二夹持孔14。夹持位12为内凹于夹具本体10表面的沉孔,以放置被夹持物11,夹持位12设置在夹具本体10的中线位置。被夹持物11受朝向夹持位12外的拉力F作用,使被夹持物11拉伸或拉断。第一夹持孔13由夹持位12的内侧壁朝向第一夹持单元20设置的矩形通孔,并延伸至夹具本体10的外沿;第二夹持孔14为相对夹持位12与第一夹持孔13对称设置的矩形通孔,并延伸至夹具本体10的外沿。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持孔13和第二夹持孔14也可为其他诸如圆形、半圆形或五边形等通孔。第一夹持单元20包括第一驱动装置21、第一夹持杆22以及第一夹头23,第一驱动装置21为油缸或气缸,其包括第一缸体211和第一活塞212,第一驱动装置21可拆卸地设置在夹具本体10的外侧,第一夹持杆22与第一活塞212可拆卸连接。第一夹持杆22的截面与第一夹持孔13的截面一致,第一夹持杆22穿设在第一夹持孔13内,第一活塞212的运动方向与第一夹持孔13的延伸方向一致,以带动第一夹持杆22在第一夹持孔13的轴向移动。第一夹持杆22包括穿至夹持位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对夹夹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夹夹具,包括夹具本体(10),其特征在于,该对夹夹具还包括有设置于所述夹具本体(10)两相对侧且可拆卸的第一夹持单元(20)和第二夹持单元(30),所述第一夹持单元(20)包括第一驱动装置(21)、及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上的第一夹持杆(22),所述第二夹持单元(30)包括第二驱动装置(31)、及设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上的第二夹持杆(32),所述第一夹持杆(22)与所述第二夹持杆(32)相对设置;所述夹具本体(10)上设有放置被夹持物(11)的夹持位(12),所述夹持位(12)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和第二驱动装置(31)之间,所述夹具本体(10)上还设有供所述第一夹持杆(22)穿设的第一夹持孔(13)、以及供所述第二夹持杆(32)穿设的第二夹持孔(14),所述第一夹持杆(22)穿设在所述第一夹持孔(13)内并穿出到所述夹持位(12)内;所述第二夹持杆(32)穿设在所述第二夹持孔(14)内并穿出到所述夹持位(12)内,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带动所述第一夹持杆(22)沿所述第一夹持孔(13)轴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带动所述第二夹持杆(32)沿所述第二夹持孔(14)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20)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30)之间设有对中装置(40),所述第一夹持杆(22)和所述第二夹持杆(32)通过所述对中装置(40)同步逆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夹夹具,包括夹具本体(10),其特征在于,该对夹夹具还包括有设置于所述夹具本体(10)两相对侧且可拆卸的第一夹持单元(20)和第二夹持单元(30),所述第一夹持单元(20)包括第一驱动装置(21)、及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上的第一夹持杆(22),所述第二夹持单元(30)包括第二驱动装置(31)、及设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上的第二夹持杆(32),所述第一夹持杆(22)与所述第二夹持杆(32)相对设置;所述夹具本体(10)上设有放置被夹持物(11)的夹持位(12),所述夹持位(12)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和第二驱动装置(31)之间,所述夹具本体(10)上还设有供所述第一夹持杆(22)穿设的第一夹持孔(13)、以及供所述第二夹持杆(32)穿设的第二夹持孔(14),所述第一夹持杆(22)穿设在所述第一夹持孔(13)内并穿出到所述夹持位(12)内;所述第二夹持杆(32)穿设在所述第二夹持孔(14)内并穿出到所述夹持位(12)内,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带动所述第一夹持杆(22)沿所述第一夹持孔(13)轴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带动所述第二夹持杆(32)沿所述第二夹持孔(14)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20)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30)之间设有对中装置(40),所述第一夹持杆(22)和所述第二夹持杆(32)通过所述对中装置(40)同步逆向移动;所述第一夹持杆(22)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连接的第一连接端(222),所述第二夹持杆(32)包括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连接的第二连接端(322),所述第一连接端(222)和所述第二连接端(322)上均设有卡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和第二驱动装置(31)上均设有卡槽;所述第一连接端(222)上的卡台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上的卡槽配合,所述第二连接端(322)上的卡台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上的卡槽配合;所述第一连接端(222)上的卡台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1)上的卡槽在所述被夹持物(11)所受的拉力F方向上留有间隙;所述第二连接端(322)上的卡台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1)上的卡槽在所述被夹持物(11)所受的拉力F方向上留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夹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孔(13)和所述第二夹持孔(14)为矩形孔,所述第一夹持杆(22)及第二夹持杆(32)为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星刘俊清王培侠安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万测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