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余秋霞专利>正文

打孔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23623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打孔钳,由两钳柄交错枢接而成,其枢接点一端形成相对应压合的钳嘴部;两相对应的钳嘴部上分别枢设有一刀柱转轮组与一刀模转轮组,刀柱转轮组上设有数个尺寸不一的刀头柱及至少一个拉铆或在薄金属板穿孔用的冲铆柱,刀模转轮组上设有数个刀模座及至少一个砧板块,刀模座分别形成有对应刀柱转轮组的不同刀头柱与冲铆柱的刀柱孔;使用者可依需要的孔径或物件材质转动刀柱转轮组,选择合适的刀头柱或冲铆柱,并另行转动刀模转轮组,选择具有对应刀柱孔的刀模座或砧板块,以进行不同需求的打孔动作,具有通用性佳,使用方便的功效。(*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一、
本技术涉及打孔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可在纸板或皮带等物品上打洞的打孔钳,具有使用者依需求选择对应刀头柱与刀模座的功能,增加其通用范围及使用便利性的打孔钳。二
技术介绍
打孔钳是一种可在厚纸板或皮件等软性物体上打洞穿孔的手工工具,便于使用者依实际需求在物件上穿孔。现有的打孔钳结构如图1所示,其是由两交错枢设的钳柄10构成,两钳柄10在枢接点-端形成有对应的钳嘴部15,钳嘴部15上形成有对应的螺孔16,两钳嘴部15的螺孔16分别螺锁有对应的砧板块20与刀头柱25,通过刀头柱25对物件进行打孔动作,并以砧板块20为平抵面,此类打孔钳的设计虽可达到一般打洞穿孔的目的,但是,由于其仅具有单一刀头柱25,故其仅能提供单一尺寸,无法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再者,由于钳嘴部15的相对压合动作是以枢接点为中心的圆弧动线,因此,刀头柱25的底面很难与砧板块20的表面完全平贴,造成无法完全切断的问题;还有,当物件厚度不足时,也很难成孔,影响使用的通用性。为了解决前述打孔钳通用尺寸不足的问题,曾有人开发出如图2、图2A所示的打孔钳,其也是由具有对应钳嘴部15的交错钳柄10构成,并在其中一侧钳嘴部15上锁设具有刀柱孔31的刀模座30,另一钳嘴部15锁设有一刀头柱35,其中刀头柱35适可置入刀模座30的刀柱孔31内,供产生拟刀口的效用,而能切下物件;为了能产生较多的孔径,故在一侧的钳柄10内容置多个不同尺寸的刀头柱35A、35B,以供使用者依需求更换。这种设计结构,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却存在有其他一些问题,首先,其每次更换不同刀头柱35时,需要先拆下钳嘴部15上的刀头柱35,然后再在钳柄10上逐一选择所需要的刀头柱35A、35B,为了防止其任意掉落,通常是利用钳柄10内面弯折成的倒T形轨道进行滑置,因此当选择的刀头柱35A、35B是位于较内部时,则需逐一取出,再一个一个放回去,最后再将新的刀头柱35锁到钳嘴部15上,整个更换动作极为复杂且不方便;再者,由于刀模座30的刀柱孔31为了能通用不同尺寸的刀头柱35,其孔径设计通常以符合尺寸最大的刀头柱35为主,这样,将使刀馍座30刀柱孔31与尺寸较小的刀头柱35间产生较大的间隙,当此间隙变大时,刀头柱35压下的支撑性会变差,从而影响到打孔的效率与效果,甚至成孔的周缘形成不规则状;而且当支撑力不足时,遇到厚度较薄或较软或延展性较佳的物件时,物件反而会塞入该间隙,造成无法成孔的现象,产生其他不同问题。为此,有人针对上述打孔钳进一步改进,其如图3所示,两交错钳柄10的对应钳嘴部15上分别设有一刀柱转轮40与一砧板块45,刀柱转轮40是在钳嘴部15上枢设有一转盘41,转盘41上设有数个不同尺寸的刀头柱42,这种打孔钳虽可便于使用者选用不同的刀头柱42,但由于其刀头柱42仍然无法有效的与砧板块45平贴,故除了经常发生切断不顺或不齐的问题外,也同样存在有较薄物件无法成孔的现象。归纳上述的说明,现有各类打孔钳由于结构设计上的问题,分别存在有不同的问题,进而影响整体打孔的效率与效果,更进一步而言,其由于可变性不足,因此一般这类打孔钳仅能用于材质较软的纸板或皮革,在薄金属板上则无法使用,必需另行准备薄金属板用的特殊工具,使用者工作极为不便。有鉴于此,本技术创作人针对现有打孔钳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研发与制造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经长期努力,终于成功开发出一种便于使用的打孔钳,扩大其通用范围,提高打孔的效率和效果。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打孔钳,增加其通用性,提高其使用的便利性。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打孔钳,由两钳柄交错枢接而成,其枢接点一端形成相对应压合的钳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相对应的钳嘴部上分别枢设有一刀柱转轮组与-刀模转轮组,刀柱转轮组上设有数个尺寸不一的刀头柱及至少一个拉铆或在簿金属板穿孔用的冲铆柱,刀模转轮组上设有数个刀模座及至少一个砧板块,刀模座分别形成有对应刀柱转轮组的不同刀头柱与冲铆柱的刀柱孔。由此,让使用者可依需要的孔径或物件材质转动刀柱转轮组,选择合适的刀头柱或冲铆柱,并另行转动刀模转轮组,选择具有对应刀柱孔的刀模座或砧板块,以进行不同需求的打孔动作,构成一便于使用且通用性佳的打孔钳。前述的打孔钳,其中刀柱转轮组具有两个对应盖合的转盘,两个转盘外侧中央分别形成具有环状凹槽的枢轴部,供以C形扣限掣在钳嘴部,两转盘相对内面形成有数个相对应的供夹掣刀头柱及冲铆柱的等距夹槽,而钳柄钳嘴部的端部分别形成有两个对应夹掣转盘的枢耳,且两侧枢耳中央形成对应转盘枢轴部的枢孔,供枢设刀柱转轮组。前述的打孔钳,其中刀模转轮组具有两个对应盖合的转盘,两个转盘外侧中央分别形成具有环状凹槽的枢轴部,供利用C形扣限掣在钳嘴部,两个转盘相对内面形成有数个相对应的供夹掣刀模座及砧板块的等距夹槽,钳柄钳嘴部端部分别形成有两个对应夹掣转盘的枢耳,且两侧枢耳中央形成有对应转盘枢轴部的枢孔,供枢设刀模转轮组。前述的打孔钳,其中刀柱转轮组和刀模转轮组与钳嘴部间设有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是在刀柱转轮组和刀模转轮组的一侧转盘外侧面处设有一弹性件及定位钢珠,钳嘴部对应的枢耳内面的枢孔周缘形成有数个等距的对应定位槽,供定位钢珠相对定位槽而产生卡掣限位作用。前述的打孔钳,其中刀柱转轮组的冲铆柱端面周缘形成有一道凹陷状的弧形导槽,刀模转轮组的各刀模座端面也形成有一道凹陷状的弧形导槽,供铆扣的第一弧形凸缘抵靠,柄压掣铆扣另端形成第二弧形凸缘,而产主铆合作用。前述的打孔钳,其中刀柱转轮组和刀模转轮组与钳嘴部间设有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是在刀柱转轮组和刀模转轮组一侧转盘外侧处设有一弹性件及定位钢珠,钳嘴部对应的枢耳内面在枢孔周缘形成有数个等距的对应定位槽,供定位钢珠相对定位槽产生卡掣限位作用。本技术打孔钳的有益效果是,打孔钳由两钳柄交错枢接而成,枢接点一端形成相对压合的钳嘴部;两相对的钳嘴部分别枢设有一刀柱转轮组与一刀模转轮组,刀柱转轮组上设有数个尺寸不一的刀头柱及至少一个薄金属板用的冲铆柱,刀模转轮组上设有数个刀模座及至少一个砧板块,刀模座分别形成有对应刀柱转轮组的不同刀头柱与冲铆柱的刀柱孔;由此可让使用者依需求孔径或物件材质而转动刀柱转轮组,选择合适的刀头柱或冲铆柱,并另行转动刀模转轮组选择具有对应刀柱孔的刀模座或砧板块,以进行不同需求的打孔动作,从而能大幅度提高其使用的便利性,并增加其通用性,还进一步提高其打孔效率与效果。四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打孔钳立体结构外观图。图1A为图1所示部位结构放大示意图。图2为现有可更换式打孔钳立体结构外观图。图2A为图2所示刀模座和刀头柱部位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现有转轮式打孔钳立体结构外观图。图4为本技术打孔钳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其揭示打孔钳各组件形状及其相对关系。图4A为图4所示弧形导槽与冲铆柱部位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B为图4所示刀模座与刀柱孔部位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打孔钳立体结构示意图,其显示本技术组合状态及其对应位置。图6为本技术第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用于说明刀头柱与砧板块的作用关系。图6A为图6所示弧形导槽与冲铆柱部位结构放大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打孔钳,由两钳柄交错枢接而成,其枢接点一端形成相对应压合的钳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相对应的钳嘴部上分别枢设有一刀柱转轮组与一刀模转轮组,刀柱转轮组上设有数个尺寸不一的刀头柱及至少一个拉铆或在簿金属板穿孔用的冲铆柱,刀模转轮组上设有数个刀模座及至少一个砧板块,刀模座分别形成有对应刀柱转轮组的不同刀头柱与冲铆柱的刀柱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秋霞
申请(专利权)人:余秋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