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步距台阶分离式下料导轨,导轨1进料段的两个导料槽3、4在导轨高度方向上有一个高度差H,使得在两个导料槽引线脚支撑面6、5之间形成台阶,进入进料段的两个引线框架其引线脚在空间上分成上下两层,分布在不同平面上,互不干涉,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机构拉大横向步距,能够适应集成电路自动冲切成型设备,实现自动化;产品进入下料导轨在进行自动分离时,对产品的引线脚没有损伤,产品品质稳定;操作维护方便,劳动强度小。(*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塑封引线框架后工序自动冲切成型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对引线脚交差重叠的偶合式塑封引线框架冲切成型后进行分离的下料导轨。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集成电路IC制造业界在后工序自动冲切成型设备中,对双排或多排塑封引线框架一般在冲切成型后必须将其横向步距分离拉大,才能实现自动装管。对双排或多排的引线脚非交差重叠的塑封引线框架,通常用如图1所示的方式进行分离,该导轨1在长度方向上有两个并排分布的导料槽3、4,导料槽的形状与引线框架9塑封体形状配合,导料槽3、4之间的轨道面为引线脚支撑面,导轨沿引线框架移动方向即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分成三段,即进料段、中间段和出料段,进料段和出料段的两个导料槽平行分布,中间段的两个导料槽之间的间距沿引线框架移动方向增大,经上道工序冲切成型后的引线框架产品落入到下料导轨的进料段的两个导料槽中,并沿导料槽移动,经中间段时,两个产品之间的步距向两侧拉大,到出料段时,两个导料槽之间的步距与设在导轨未端的料管8的两个进料口间距一致,进而可以送入料管,进入下道工序。但是,对引线脚交差重叠的偶合式塑封引线框架而言,如图2所示,图中左侧为冲切前的引线框架,右侧部分为冲切后的产品引线脚交错状态,如果仍然使用图1所示的下料导轨,由于两个冲切后的引线框架9其引线脚10相互交差偶合,产品在转向过程中,引线脚很容易干涉咬死,严重影响产品的品质和设备的稳定运行。所以,对这类引线脚交差重叠的偶合式塑封引线框架,在进行冲切、成型、分离、装管时,目前国内业界一般不在自动设备中进行,而是用手动模来完成这些工步。这样会带来定位精度低、运行成本高(刀具磨损快)、产品质量稳定性低、产能低下、劳动强度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引线脚交差重叠的偶合式塑封引线框架冲切成型后进行分离的变步距台阶分离式下料导轨,可以提高冲切成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效率,使产品质量稳定。本技术是这样解决的导轨在长度方向上设有两个并排分布的导料槽,导料槽的形状与塑封体形状配合,导料槽之间的轨道面为引线脚支撑面,两个导料槽上方分别设有盖板,导轨沿引线框架移动方向分成进料段、中间段和出料段,进料段和出料段的两个导料槽平行分布,中间段的两个导料槽之间的间距沿引线框架移动方向增大,进料段的两个导料槽在导轨高度方向上有一个高度差H,形成低位导料槽和高位导料槽,使得在两个导料槽引线脚支撑面之间形成台阶,并且台阶下方的低位导料槽的引线脚支撑面宽度足以放置一个引线框架引线脚,所述高度差H大于引线框架引线脚的厚度,使得进入进料段的两个引线框架其引线脚在空间上分成上下两层;两个导料槽及其引线脚支撑面高度差H在中间段,或中间段与出料段趋于零。本技术采用上下分层的设计思路,将导轨上的两个导料槽在进料段设置成高度不相同的上下结构,使得两个相互交差重叠的引线框架引线脚分布在不同平面上,互不干涉,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机构拉大横向步距,能够适应集成电路自动冲切成型设备,实现自动化;产品进入下料导轨在进行自动分离时,对产品的引线脚没有损伤,产品品质稳定;操作维护方便,劳动强度小。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双排引线脚非交差重叠的塑封引线框架下料分离原理图。图2为双排引线脚交差重叠的偶合式塑封引线框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下料导轨俯视图。图4为图3中沿A-A线剖视图。图5为图3中沿B-B线剖视图。图6为图3中沿C-C线剖视图。上述图中,1、导轨,2、盖板,3、导料槽,4、导料槽,5、盖板,6、导引线脚支撑面,7、引线脚支撑面,8、料管,9、冲切后的引线框架,10、引线脚,11、冲切前的引线框架。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结构如图3至图6所示,导轨1在长度方向上设有两个并排分布的导料槽3、4,导料槽的形状与塑封体形状配合,两个导料槽3、4的上方分别设有盖板2、5,导料槽之间的轨道面为引线脚支撑面,导轨沿引线框架移动方向分成进料段D、中间段E和出料段F,进料段和出料段的两个导料槽平行分布,中间段的两个导料槽之间的间距沿引线框架移动方向增大,进料段D的两个导料槽3、4在导轨高度方向上有一个高度差H,如图4所示,形成低位导料槽4和高位导料槽3,使得在两个导料槽引线脚支撑面6、7之间形成台阶,并且台阶下方的低位导料槽4的引线脚支撑面7宽度足以放置一个引线框架引线脚,该高度差H大于引线框架引线脚的厚度,使得进入进料段D的两个引线框架其引线脚在空间上分成上下两层;在中间段E上两个导料槽3、4在间距向两侧拉开的同时,其引线脚支撑面6的宽度可加宽,如图5所示,以便对引线脚更好地支撑,增加其运行的平稳性。当两个导料槽3、4之间的间距拉开至一定宽度即图3中a线即引线脚在水平方向完全分离时,其高度及其引线脚支撑面6、7向相同高度过渡,图5中高度差H已经有所下降,至b线时使得在出料段F的未端两个导料槽高度相等,高度差H降为零,两个引线脚支撑面6、7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便于向下道工序的料管装料,其高度过渡方式可以采用低位导料槽向高位导料槽的高度过渡,也可以采用低位导料槽向高位导料槽的高度过渡,或者采用低位导料槽和高位导料槽向一个中间高度过渡,本实施例中采用低位导料槽4向高位导料槽3的高度过渡,引线脚支撑面7向引线脚支撑面6高度过渡。权利要求1.一种变步距台阶分离式下料导轨,导轨在长度方向上设有两个并排分布的导料槽,导料槽的形状与塑封体形状配合,导料槽之间的轨道面为引线脚支撑面,两个导料槽上方分别设有盖板,导轨沿引线框架移动方向分成进料段D、中间段E和出料段F,进料段和出料段的两个导料槽平行分布,中间段的两个导料槽之间的间距沿引线框架移动方向增大,其特征在于进料段的两个导料槽在导轨高度方向上有一个高度差H,形成低位导料槽和高位导料槽,使得在两个导料槽引线脚支撑面之间形成台阶,并且台阶下方的低位导料槽的引线脚支撑面宽度足以放置一个引线框架引线脚,所述高度差H大于引线框架引线脚的厚度,使得进入进料段的两个引线框架其引线脚在空间上分成上下两层;两个导料槽及其引线脚支撑面高度差H在中间段E,或中间段E与出料段F趋于零。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变步距台阶分离式下料导轨,导轨1进料段的两个导料槽3、4在导轨高度方向上有一个高度差H,使得在两个导料槽引线脚支撑面6、5之间形成台阶,进入进料段的两个引线框架其引线脚在空间上分成上下两层,分布在不同平面上,互不干涉,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机构拉大横向步距,能够适应集成电路自动冲切成型设备,实现自动化;产品进入下料导轨在进行自动分离时,对产品的引线脚没有损伤,产品品质稳定;操作维护方便,劳动强度小。文档编号B26D7/18GK2920476SQ20062011979公开日2007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7日专利技术者丁海生, 桂征, 谢俊, 张彦宇, 汪辉, 陈昌太 申请人:铜陵三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步距台阶分离式下料导轨,导轨[1]在长度方向上设有两个并排分布的导料槽[3、4],导料槽的形状与塑封体形状配合,导料槽之间的轨道面为引线脚支撑面,两个导料槽[3、4]上方分别设有盖板[2、5],导轨[1]沿引线框架移动方向分成进料段D、中间段E和出料段F,进料段和出料段的两个导料槽平行分布,中间段的两个导料槽之间的间距沿引线框架移动方向增大,其特征在于进料段的两个导料槽[3、4]在导轨高度方向上有一个高度差H,形成低位导料槽[4]和高位导料槽[3],使得在两个导料槽引线脚支撑面[6、5]之间形成台阶,并且台阶下方的低位导料槽的引线脚支撑面宽度足以放置一个引线框架引线脚,所述高度差H大于引线框架引线脚的厚度,使得进入进料段的两个引线框架其引线脚在空间上分成上下两层;两个导料槽[3、4]及其引线脚支撑面[5、6]高度差H在中间段E,或中间段E与出料段F趋于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海生,桂征,谢俊,张彦宇,汪辉,陈昌太,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三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