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SMC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真空抽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10563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转换阀(14),布置在真空抽吸装置(10)的压力流体供给源(12)和抽气器(16)之间。转换阀(14)的供给孔(24)与压力流体供给源连接,且转换阀(14)的出口孔(26)与抽气器(16)连接。此外,当抽吸垫(20a、20b、20c)在吸力作用下吸引工件且负压变得恒定时,阀体(34)通过由真空孔(28)供给转换阀(14)的负压而移动,因此阻挡供给孔(24)和出口孔(26)之间的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真空抽吸装置,用于将负压供给操作装置例如抽 吸垫等。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例如真空抽吸装置,该真空抽吸装置用于工件输送机构、定位机构等中。如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ll-226679中所述,该真空抽 吸装置包括抽气器(ejector),该抽气器由供给的压力流体产生负压, 该抽气器与由抽吸垫等组成的抽吸机构连接,因此,工件通过由抽气 器产生的负压而在抽吸机构的吸力作用下被吸引。此外,还进行工件 的输送,这样,工件在保持它的吸引状态的同时进行移动,而且,通 过释放抽吸状态(工件在该抽吸状态下被吸引)而将工件释放在预定 位置。顺便说明,通常,对于这种真空抽吸装置,即使在工件由抽吸机 构吸引之后,压力流体也以固定量继续供给抽气器,以便在抽气器中 产生负压。不过,因为工件已经在抽吸机构的吸力作用下被吸引,因 此并不需要继续从抽气器供给负压,且不需要消耗供给抽气器的压力 流体。换句话说,对于普通的真空抽吸装置,通常需要连续供给固定 量的压力流体,而不管供给抽吸垫的负压状态。因此,近年来已经要求当工件在吸力下被吸引时减少消耗的压力 流体的量和降低所需的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总体目的是提供一种真空抽吸装置,它有简单结构,其 中,当工件处于在吸力下被吸引的状态时能够防止过多消耗压力流体。通过下面的说明并结合附图,将更清楚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标 特征和优点,附图中通过所示实例表示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真空抽吸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真空抽吸装置的流体线路的示意图; 图3是转换阀的总体垂直剖视图,该转换阀构成图1的真空抽吸装置的一个元件;图4是表示当图2的转换阀的阀体移动成阻挡在供给孔和出口孔之间的连通时的状态的总体垂直剖视图5是表示在真空抽吸装置中的压力流体消耗量和吸引时间之间的关系的特征曲线图;以及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真空抽吸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l中,参考标号IO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真空抽吸装置。如图1至4所示,真空抽吸装置10包括压力流体供给源12, 用于供给压力流体;转换阀(转换机构)14,来自压力流体供给源12 的压力流体的供给状态通过该转换阀14来转换;抽气器(真空产生器) 16,该抽气器16与转换阀14连接,且该抽气器由压力流体产生负压 (真空压);真空破坏阀18a、 18b、 18c,该真空破坏阀使得由抽气器 16产生的负压返回至大气压力;抽吸垫(抽吸部件)20a、 20b、 20c, 该抽吸垫各自与真空破坏阀18a、 18b、 18c连接,且该抽吸垫通过供 给的负压而在吸力作用下吸引工件(未示出);以及排气单元22,该 排气单元22将引入抽气器16中的压力流体向外排出。下面将介绍真空破坏阀18a、 18b、 18c和抽吸垫20a、 20b、 20c 分别相对于负压通道52并联连接时的情况,如图l和2所示。如图3和4所示,转换阀14包括阀体(本体)30,该阀体30包 括供给孔(第一孔)、出口孔(第二孔)26和真空孔(第三孔)28。转换阀14还包括阀体34,该阀体34布置成可通过安装在阀体 30内部的柱形体32移动;调节螺钉(调节机构)36,阀体34的位移 量可以通过该调节螺钉36来调节;以及弹簧38,该弹簧38安装在阀 体34和调节螺钉36之间。沿轴向方向(箭头A和B的方向)延伸的通孔40形成于阀体30 的内部,且柱形体32和阀体34布置在通孔40的内部。通孔40在阀 体30的一端侧(沿箭头A的方向)开口 ,且通过进口/出口孔42而进 一步与外部连通,该进口/出口孔42形成于阀体30的另一端侧(沿箭 头B的方向)。此外,其内具有螺紋孔44的盖板46安装在阀体30 的一端上,由此,通孔40的一端由盖板46封闭。供给孔24在阀体30的一侧表面上开口并与通孔40连通,且供给 孔24通过供给通道48而与压力流体供给源12连接。而且,出口孔26开口于阀体30的另一侧表面上,以便与通孔40 连通。出口孔26布置在沿阀体30的轴向方向(箭头A和B的方向) 的基本中心处。出口孔26通过出口通道50而与抽气器16连接。而且,真空孔28形成于阀体30的一侧表面上,同时与供给孔24 分开预定距离。真空孔28与通孔40连通,并通过负压通道52而与真 空破坏阀18a、 18b、 18c连接。柱形体32布置成抵靠通孔40的内周表面。对着供给孔24的第一 凹口 54、对着出口孔26的第二凹口 56以及对着真空孔28的第三凹 口 58布置在柱形体32的外周表面上。第一至第三凹口 54、 56、 58以 环形凹入方式相对于外周表面形成预定深度。此外,朝着柱形体32的内周侧穿透的连通通道60a、 60b、 60c 分别形成于第一至第三凹口 54、 56、 58中。柱形体32的外周侧和内 周侧通过流体通道60a、 60b、 60c而连通。而且, 一对密封部件62a、 62b分别布置在环形槽中,该环形槽形 成于柱形体32的外周表面上并在第一和第三凹口 54、 58的两侧。密 封部件62a、 62b在供给孔24和真空孔28的外侧抵靠在通孔40中。 因此,通过密封部件62a、 62b,将防止在阀体30和柱形体32之间通 过的压力流体泄漏。更具体地说,从供给孔24供给第一凹口 54的压力流体没有向外 泄漏。还防止了通过负压通道52引入真空孔28中的负压向外泄漏。阀体34布置成抵靠柱形体32的内周表面。形成为柱形支柱形状的阀体34 —端插入阀体30的、装备有供给孔24的另 一端侧(沿箭头 B的方向)。阀体34的另一端朝着阀体30的一端侧(沿箭头A的方 向),并形成有开口柱形形状,具有在它内部的弹簧接收部件64。而且,面对柱形体32的内周表面的环形凹口 66形成于阀体34的 基本中心部分中。环形凹口 66形成有沿阀体34的轴向方向(箭头A 和B的方向)的预定宽度以及相对于阀体34的外周表面的预定深度。 环形凹口 66的宽度尺寸设置成使得环形凹口 66分别对着供给孔24和 出口孔26,且尺寸设置成能够使它们之间相互连通。调节螺钉36具有螺紋部分68,该螺紋部分68与盖板46的螺 紋孔44进行螺紋啮合;凸缘部分70,该凸缘部分70布置在通孔40 的内侧,并以一定宽度沿径向向外方向扩展;以及引导部分72,该引 导部分72的直径相对于凸缘部分70减小,并朝着阀体34侧延伸。密 封环74通过在凸缘部分70的外周表面上的环形槽来安装。此外,通 过使调节螺钉36旋转,调节螺钉36可通过螺紋部分68与盖板46的 螺紋孔44的啮合作用而移动,以l更沿轴向方向(箭头A和B的方向) 前进和后退。而且,弹簧38安装在凸缘部分70上并在该凸缘部分70和阀体 34的弹簧接收部件64之间。弹簧38的弹性力沿推动阀体34离开调 节螺钉36的方向(箭头B的方向)施加。更具体地说,因为弹簧38 由调节螺钉36压向阀体34 (沿箭头B的方向),因此通过螺紋旋转 调节螺钉36和使调节螺钉36沿轴向方向移动,相对弹簧38的按压力 可以产生变化,从而能够调节由弹簧38相对阀体34施加的弹性力。而且,弹簧38通过插在组成调节螺钉36的引导部分72的外周侧 上而沿轴向方向(箭头A和B的方向);故引导。抽气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抽吸装置,包括:压力流体供给源(12),用于供给压力流体;真空产生器(16),用于通过向它供给所述压力流体而产生负压;抽吸部件(20a、20b、20c),来自所述真空产生器(16)的负压供给该抽吸部件,且该抽 吸部件能够通过所述负压而在吸力作用下吸引工件;以及转换机构,该转换机构与所述真空产生器(16)连接,用于根据供给所述抽吸部件(20a、20b、20c)的负压状态来转换通道(48、50)的连通状态,所述压力流体通过该通道(48、50) 供给;其中,当工件通过所述负压而在吸力作用下被吸引,且在所述抽吸部件(20a、20b、20c)内部达到预定压力时,所述通道(48、50)的连通状态在所述转换机构的转换作用下中断,且所述压力流体停止供给所述真空产生器(16)。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深野喜弘马门正一
申请(专利权)人:SMC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