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独特气体通道的降膜式蒸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101164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30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独特气体通道的降膜式蒸发器,它包括壳体,壳体内上部设有冷媒分配器,冷媒分配器的下方设有水平布置的换热管群,换热管群包括底部第一流程换热管群与顶部换热管群,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与顶部换热管群间留有第一气体通道,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的顶层换热管与所述顶部换热管群的底层换热管间的距离为换热管外径的75%~10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换热管群的合理布管,使换热管群内部形成气体通道,利用气体通道对气态冷媒工质进行引流,从而使气态冷媒始终以合理的速度逃逸出换热管群,降低了气态冷媒工质对膜状流动的液体冷媒工质的干扰,提高了降膜式蒸发器的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工艺性好,成本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独特气体通道的降膜式蒸发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冷用蒸发器,具体地指一种带独特气体通道的降膜式蒸发器。
技术介绍
降膜式蒸发器的工作过程中,从冷凝器输送过来的高温冷凝液体通过节流装置节 流膨胀后变为低温液体和低温气体的混合冷媒工质,然后冷媒工质进入降膜式蒸发器中的 分配装置,经分配装置分配均流后滴淋到换热管上,将冷量传递给用户,冷媒工质自身被蒸 发后,进入压缩机的吸气口,进行压缩后排入冷凝器。充分的蒸发换热需要合适的液膜覆盖住换热管,因此需要在换热管垂直方向形成 膜状流动,而换热管在蒸发换热过程中会将液体冷媒工质蒸发为气态冷媒工质,气态冷媒 工质在流动过程中会对换热管上的膜状冷媒液体产生干扰,即:大量气体进入换热管群,由 于气体流量大,导致气体流速高,气态冷媒工质将高速冲击液膜,影响换热管上的膜状流动 状态,进而携带液滴流出蒸发器而不参与换热,导致蒸发器的换热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带独特气体通道的降膜式蒸发器,该 降膜式蒸发器通过合理布置换热管使换热管群内部形成独特气体通道,对气态冷媒工质进 行引流,从而避免气态冷媒工质高速冲击液膜而影响蒸发器的换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独特气体通道的降膜式 蒸发器,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上部设有冷媒分配器,所述冷媒分配器的下方设有水平布 置的换热管群,所述换热管群包括底部第一流程换热管群与顶部换热管群,所述第一流程 换热管群与顶部换热管群间留有第一气体通道,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的顶层换热管与 所述顶部换热管群的底层换热管间的距离为换热管外径的75% 100%。当冷媒工质液体从冷媒分配器流出滴淋到最上方的顶部换热管群时,换热管内的 载冷剂的热量被换热管上的冷媒工质吸收,载冷剂带走冷量,而换热管上的一部分冷媒蒸 发为气态,当液体冷媒工质垂直往下从顶部换热管群到底部第一流程换热管群以膜状流动 的过程中,液体冷媒工质所遇到的气体冷媒流动冲击越来越大,膜状流动的液体冷媒工质 受到的干扰越来越强,而本技术通过换热管群的合理布管,使换热管群内部形成气体 通道,利用气体通道对气态冷媒工质进行引流,从而使气态冷媒始终以合理的速度逃逸出 换热管群而进入压缩机,降低了气态冷媒工质对膜状流动的液体冷媒工质的干扰,使得换 热过程能顺利充分地进行,达到了提高降膜式蒸发器换热效率的目的;本技术结构简 单紧凑、工艺性好,成本低。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的换热管水平中心间距与所述顶部换热管群的 换热管水平中心间距不相等,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的换热管垂直中心间距与所述顶部换 热管群的换热管垂直中心间距不相等。进一步地,所述顶部换热管群的换热管水平中心间距为换热管外径的100% 125%,所述顶部换热管群的换热管垂直中心间距为换热管外径的100% 125%。更进一步地,所述顶部换热管群包括第二流程换热管群与其顶部的第三流程换热 管群,所述第二流程换热管群与第三流程换热管群间留有第二气体通道,所述第二流程换 热管群的顶层换热管与所述第三流程换热管群的底层换热管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底部第一 流程换热管群的顶层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流程换热管群的底层换热管间的距离。因液体冷媒 工质垂直往下所遇到的气体冷媒流动冲击越来越大,因此,从上往下,气体通道的尺寸也需 越来越大,以便使气态冷媒始终以合理的速度逃逸出换热管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换热管群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更清楚地了 解本技术,但它们不对本技术构成限定。一种带独特气体通道的降膜式蒸发器,它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I内上部设有冷媒 分配器,所述冷媒分配器的下方设有水平布置的换热管群(如图1所示),所述换热管群包括 底部的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与顶部换热管群3,所述顶部换热管群3包括第二流程换热管群 301以及第二流程换热管群301顶部的第三流程换热管群302,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与 第二流程换热管群301间留有第一气体通道4,所述第二流程换热管群301与第三流程换热 管群302间留有第二气体通道5,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的顶层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流程换 热管群301的底层换热管间的距离Al为换热管外径的75% 100%,所述第二流程换热管群 301的顶层换热管与所述第三流程换热管群302的底层换热管间的距离A2同样为换热管 外径的75% 100%,但所述第二流程换热管群301的顶层换热管与所述第三流程换热管群 302的底层换热管间的距离A2小于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的顶层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流程 换热管群301的底层换热管间的距离Al。所述第二流程换热管群301和第三流程换热管群 302的换热管水平中心间距B为换热管外径的100% 125%,所述第二流程换热管群301和 第三流程换热管群302的换热管垂直中心间距C为换热管外径的100% 125%,所述第一流 程换热管群2的换热管水平中心间距与其顶部两个换热管群的换热管水平中心间距B不相 等,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的换热管垂直中心间距与其顶部两个换热管群的换热管垂直 中心间距C不相等。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液体冷媒工质从降膜式蒸发器的冷媒分配器均匀滴淋 到最上方的第三流程换热管群302的换热管上时,换热管内的载冷剂被吸热,从而带走冷 量,而换热管上的部分液体冷媒工质蒸发为气态,气态冷媒工质顺着第二气体通道5稳定 逸出而进入压缩机,当液体冷媒工质垂直往下从第三流程换热管群302到底部的第一流 程换热管群2以膜状流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气体冷媒流动冲击越来越大,即液膜受到的 干扰越来越强,而本技术中的气体通道越往下越大,使气态冷媒始终以合理的速度逃 逸出管群而稳定进入压缩机,避免了气态冷媒以高速冲击液膜而导致降低降膜式蒸发器的 换热效率。权利要求1.一种带独特气体通道的降膜式蒸发器,它包括壳体(I),所述壳体(I)内上部设有冷媒分配器,所述冷媒分配器的下方设有水平布置的换热管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群包括底部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与顶部换热管群(3),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与顶部换热管群(3)间留有第一气体通道(4),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的顶层换热管与所述顶部换热管群(3)的底层换热管间的距离为换热管外径的75°/Γ 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独特气体通道的降膜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的换热管水平中心间距与所述顶部换热管群(3)的换热管水平中心间距不相等,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的换热管垂直中心间距与所述顶部换热管群(3)的换热管垂直中心间距不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带独特气体通道的降膜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换热管群(3)的换热管水平中心间距为换热管外径的1009^125%,所述顶部换热管群(3)的换热管垂直中心间距为换热管外径的100°/Γ125%。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带独特气体通道的降膜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换热管群(3)包括第二流程换热管群(301)与其顶部的第三流程换热管群(302),所述第二流程换热管群(301)与第三流程换热管群(302)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独特气体通道的降膜式蒸发器,它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上部设有冷媒分配器,所述冷媒分配器的下方设有水平布置的换热管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群包括底部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与顶部换热管群(3),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与顶部换热管群(3)间留有第一气体通道(4),所述第一流程换热管群(2)的顶层换热管与所述顶部换热管群(3)的底层换热管间的距离为换热管外径的75%~10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毅马新
申请(专利权)人:麦克维尔空调制冷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