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全自动双机头2.5针织横机的罗拉组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97427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9 06: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全自动双机头2.5针织横机的罗拉组合装置,包括包括主罗拉装置和副罗拉装置,主罗拉装置包括固定罗拉杆和调节罗拉杆,织物从两者之间通过,并可调节两者的间距;副罗拉装置包括副罗拉杆和调节滚动装置,织物从两者之间拉动卸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能有效地卸载各种厚度的织物,不会卡住;同时节省材料,不会造成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全自动双机头2.5针织横机的罗拉组合装置,属于纺织机械

技术介绍
2.5针织是应用于粗线型的针织工艺技术制造,如冰岛毛在0.8-1.3mm (粗细)、涤纶线在26-36支(粗细)、纱线在12-20根(粗细)的工艺织造艺术提花绞花的技术加工。所述的2.5针是在排针板内2英寸内安装5根钩针装置,全自动双机头2.5针织横机是在同一台针织横机中,安装两台机头,可以同步操作相同花型的针织服装,双机头在针织加工过程中,技术要求高,工作效率高。现有技术的双机头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没有2.5针织横机,目前2.5针以上粗线型的针织加工一般是原始手工编织,也有手摇形的原始针织横机。其缺陷是手工编织和手摇针织横机费工费时工作效率低。罗拉装置在针织横机中主要用于织物的卸载。一般包括主罗拉装置和副罗拉装置,织物织成后依次通过主副罗拉装置卸载。目前的主罗拉装置两根罗拉杆粗,呈平行安装距离宽,与排针板顶端的距离较长,一般有10 15cm,其缺陷是产品在横机加工中,需要预先织造10 15cm的边使罗拉杆拉紧方可进行服装加工程序,造成材料浪费大,生产成本增加。目前的副罗拉装置的滚轮组的滚动杆呈一体,在与主罗拉装置同步拉动中滚动杆无间隙也毫无弹性;而粗线型2.5针织物品一旦有提花和绞花的技术加工,会出现织物厚薄不匀现象,如果应用在与罗拉装置同步拉动中织物厚的部分会出现拉动减慢,造成整片织物拉动倾斜,严重的会卡住,影响横机操作的顺利进行。所以现有技术只能应用于薄形针织品的技术加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材料浪费小,节约成本,同时能有效将各种厚度的织物进行卸载的用于全自动双机头2.5针织横机的罗拉组合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全自动双机头2.5针织横机的罗拉组合装置,包括主罗拉装置和副罗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罗拉装置包括两根固定罗拉杆、两根调节罗拉杆、一号支撑架、二号支撑架、三块连板、三块连接板、固定轴、旋转轴、调节手把和两个一号电机,两根固定罗拉杆的一端互相连接后与一号支撑架连接,另一端与一号支撑架连接;两根调节罗拉杆的一端互相连接后与一块连板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另两块连板连接;所述的固定轴穿过三块连板,固定轴的两端安装在二号支撑架上;所述的旋转轴穿过二号支撑架,旋转轴的两端安装在二号支撑架上;所述三块连接板的一端分别与三块连板固定,另一端与旋转轴连接;所述的调节手把套入旋转轴;所述的两个一号电机分别与调节罗拉杆和固定罗拉杆连接。调节罗拉杆和固定罗拉杆通过一号电机成反向旋转,织物从两者之间通过。调节手把可以调节固定罗拉杆和调节罗拉杆的间距;调节罗拉杆和固定罗拉杆相对称,占用空间小,与排针板装置基本吻合,距离在3cm以内,基本无材料浪费,提闻经济效益。所述的副罗拉装置包括机架、副罗拉杆、旋转装置、摆动杆、摆动架、定位轴、调节螺杆、弹簧、调节轴、手把、调节滚动装置和连接轴,副罗拉杆的两端安装在机架上,旋转装置与副罗拉杆的一端连接;摆动杆与摆动架连接,定位轴与摆动杆固定,调节螺杆安装在摆动架上,弹簧的一端套入定位轴,另一端套入调节螺杆;所述的调节轴安装在摆动架上,调节轴的两端安装在机架上,手把与调节轴固定;所述的机架上设置有两个定位杆,手把卡在定位杆上;所述的调节滚动装置包括若干滚轮组,滚轮组之间通过连接轴连接,滚轮组包括凸滚件、凹滚件和摆动杆,凸滚件与凹滚件连接,凸滚件和凹滚件安装在摆动杆上,连接轴穿过凸滚件和凹滚件;所述的副罗拉杆与调节滚动装置平行。旋转装置带动副罗拉杆旋转,副罗拉杆与调节滚动装置吻合,织物从副罗拉杆和调节滚动装置之间通过,实现拉动卸载。若干滚轮组用连接座串联并存在间隙,呈厚薄不匀的织物在凸滚件和凹滚件的互相扭动下旋转,绝对不会卡住或拉动减慢。摆动杆和弹簧的设计,使摆动杆可以小幅度摆动,并可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呈厚薄不匀的织物通过调节滚动装置和副罗拉杆之间时具有弹性,不会卡住或拉动减慢。本技术所述的连接板上开有旋转槽,旋转轴卡入旋转槽。本技术所述的一号电机通过万向节分别与调节罗拉杆和固定罗拉杆连接,使调节罗拉杆和固定罗拉杆旋转顺畅。本技术所述的两根固定罗拉杆连接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卡槽和卡座,卡槽和卡座互相吻合卡紧,并套入轴承,卡入一号支撑架;两根固定罗拉杆的另一端套入轴承,并与一号支撑架连接,结构紧密牢固并旋转灵活。本技术所述的两根调节罗拉杆连接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卡槽和卡座,卡槽和卡座互相吻合卡紧,并套入轴承,卡入连板;两根调节罗拉杆的另一端套入轴承,并与连板连接,结构紧密牢固旋转灵活。本技术所述的副罗拉杆包括罗拉套和拉套轴,罗拉套套在拉套轴外,拉套轴与旋转装置连接,罗拉套有磨损时便于更换。本技术所述的旋转装置包括四号电机、两个链轮和链条,四号电机固定在机架上,链条套在两个链轮外,副罗拉杆通过链轮和链条与四号电机连接。电机带动链轮和链条转动,链轮带动副罗拉杆转动。本技术所述的调节轴上开有摆动槽,摆动架上设置有卡销,卡销恰好卡入摆动槽。手把带动调节轴旋转时,调节轴通过卡销带动摆动架转动,从而调节调节滚动装置的位置。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效果:结构设计合理,能有效地卸载各种厚度的织物,不会卡住;同时节省材料,不会造成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主罗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主罗拉装置安装到针织横机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副罗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副罗拉装置中调节滚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安装在针织横机上的结构示意图(调节滚动装置和副罗拉杆之间松开)。图6为本技术安装在针织横机上的结构示意图(调节滚动装置和副罗拉杆之间吻合)。图7为本技术安装在针织横机上的结构示意图(调节滚动装置和副罗拉杆之间卡紧)。图8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3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 图9,本实施例包括主罗拉装置IV和副罗拉装置XL所述的主罗拉装置IV包括两根固定罗拉杆15、两根调节罗拉杆14、一号支撑架84、二号支撑架85、三块连板20、三块连接板19、固定轴23、旋转轴22、调节手把21和两个一号电机12,两根固定罗拉杆15的一端互相连接后与一号支撑架84连接,另一端与一号支撑架84连接;两根调节罗拉杆14的一端互相连接后与一块连板20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另两块连板20连接;所述的固定轴23穿过三块连板20,固定轴23的两端安装在二号支撑架85上;所述的旋转轴22穿过二号支撑架85,旋转轴22的两端安装在二号支撑架85上;所述三块连接板19的一端分别与三块连板20固定,另一端与旋转轴22连接;所述的调节手把21套入旋转轴22 ;所述的两个一号电机12分别与调节罗拉杆14和固定罗拉杆15连接。调节罗拉杆14和固定罗拉杆15通过一号电机12成反向旋转,织物113从两者之间通过。调节手把21可以调节固定罗拉杆15和调节罗拉杆14的间距;调节罗拉杆14和固定罗拉杆15相对称,占用空间小,与排针板装置基本吻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全自动双机头2.5针织横机的罗拉组合装置,包括主罗拉装置和副罗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罗拉装置包括两根固定罗拉杆、两根调节罗拉杆、一号支撑架、二号支撑架、三块连板、三块连接板、固定轴、旋转轴、调节手把和两个一号电机,两根固定罗拉杆的一端互相连接后与一号支撑架连接,另一端与一号支撑架连接;两根调节罗拉杆的一端互相连接后与一块连板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另两块连板连接;所述的固定轴穿过三块连板,固定轴的两端安装在二号支撑架上;所述的旋转轴穿过二号支撑架,旋转轴的两端安装在二号支撑架上;所述三块连接板的一端分别与三块连板固定,另一端与旋转轴连接;所述的调节手把套入旋转轴;所述的两个一号电机分别与调节罗拉杆和固定罗拉杆连接;所述的副罗拉装置包括机架、副罗拉杆、旋转装置、摆动杆、摆动架、定位轴、调节螺杆、弹簧、调节轴、手把、调节滚动装置和连接轴,副罗拉杆的两端安装在机架上,旋转装置与副罗拉杆的一端连接;摆动杆与摆动架连接,定位轴与摆动杆固定,调节螺杆安装在摆动架上,弹簧的一端套入定位轴,另一端套入调节螺杆;所述的调节轴安装在摆动架上,调节轴的两端安装在机架上,手把与调节轴固定;所述的机架上设置有两个定位杆,手把卡在定位杆上;所述的调节滚动装置包括若干滚轮组,滚轮组之间通过连接轴连接,滚轮组包括凸滚件、凹滚件和摆动杆,凸滚件与凹滚件连接,凸滚件和凹滚件安装在摆动杆上,连接轴穿过凸滚件和凹滚件;所述的副罗拉杆与调节滚动装置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文政
申请(专利权)人:桐庐永盛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