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69866 阅读:4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06:00
一种辊压模具,包括用于套设在辊筒上的无缝的镍制筒形本体,且筒形本体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微结构。上述辊压模具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压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辊压模具
技术介绍
压印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平面式压印和辊筒式压印。辊筒式压印需要在辊筒的表面使用金属母板包覆形成一层模具(例如:镍模)才能够使用,然而传统采用的镍模包覆在辊筒上,通常在镍模的相接处通常会留下一条接缝,从而使得在压印过程中,在接缝处容易塞胶,直接影响后续工作中的生产,且模具使用寿命较短,一般压印距离在几百米到几千米,模具就会被损坏。目前主流的拼版方法主要包括热压拼版和硅胶拼版。但是该两种方法由于受到各自工艺上的限制,往往在拼版过程中,将原金属子板上的纹路细微结构破坏,使得接缝处的镭射图像达不到预期的视觉效果。例如,有一种金属母板的制作方法,该金属母板由至少两片金属子板拼接而成,各该金属子板上具有镭射图像的纹路,其制作方法具体为按版面图形将至少两片金属子板拼接,并在有纹路的一面用胶带将这些子板的接缝贴合,形成有缝隙的金属母板,然后在金属母板背面的缝隙中填充导电液体,接着采用电铸填补金属母板的缝隙。虽然这 种方法填平和消除了接缝,但是由于金属模板都比较薄,且接缝都是一条很细的直线,因此电铸强度不大,在后期压印运用中很容易断裂,使得模具的使用寿命仍然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寿命较长的棍压模具。一种辊压模具,包括用于套设在辊筒上的无缝的镍制筒形本体,且所述筒形本体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微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形本体的厚度为50微米 200微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微结构呈由多个凸起连接组成的网络状;且每个凸起的高度为0.4微米 200微米,宽度为0.4微米 200微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网络状的第一微结构的每个单元格呈正多边形或随机不规则多边形。上述辊压模具包括用于套设在辊筒上的无缝的镍制筒形本体,由于筒形本体本身为无缝的,不存在传统的镍模的接缝问题,即不存在工作中的塞胶问题,也避免了传统的镍模由于使用电铸填平和消除接缝而造成的压印过程中的镍模断裂的问题;且上述辊压模具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压印上万米的基材,而传统的镍模压印距离只有几百米到几千米就会损坏,因此,上述辊压模具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辊压模具套在辊筒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辊压模具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辊压模具的制备方法流程图;图图9显示了一实施方式的辊压模具制备方法的分解步骤。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主要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辊压模具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辊压模具100,包括用于套设在辊筒200上的无缝的镍制筒形本体110。辊筒200呈圆柱型。优选的,筒形本体110的厚度为50微米 200微米。筒形本体110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微结构112。优选的,第一微结构112呈由多个凸起连接组成的网络状;且每个凸起的高度为0.4微米 200微米,宽度为0.4微米 200微米。优选的,网络状的第一微结构112的每个单元格呈正多边形或随机不规则多边形。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网络状的第一微结构112的每个单元格呈正六边形。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网络状的第一微结构112的每个单元格还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方形及不规则的五边形等,也可以根据压印的需要设置成不同的形状。当需要压印的时候,将上述辊压模具100套设于辊筒200上即可,完成压印时,可以通过直接将辊压模具100从辊筒200上取下即可,简单方便,避免了传统的镍模需要包裹到辊筒200上的复杂过程,降低了工作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上述辊压模具100包括用于套设在辊筒200上的无缝的镍制筒形本体110,由于筒形本体110本身为无缝的,不 存在传统的镍模的接缝问题,即不存在工作中的塞胶问题,也避免了传统的镍模由于使用电铸填平和消除接缝而造成的压印过程中的镍模断裂的问题;且上述辊压模具100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压印上万米的基材,而传统的镍模压印距离只有几百米到几千米就会损坏,因此,上述辊压模具100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如图3所示,一实施方式的辊压模具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lO:提供柔性基板,在柔性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第一微结构。柔性基板的材料可以为本领域常用的柔性材料,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0在柔性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第一微结构的方法可以为本领域常用的方法,优选的,通过对柔性基板的该表面进行蚀刻,在柔性基板的该表面上形成第一微结构。优选的,第一微结构呈由多个凸起连接组成的网络状;且每个凸起的高度为0.4微米 200微米,宽度为0.4微米 200微米。步骤S20:使柔性基板的另一个表面与辊筒的外表面相贴合,将柔性基板包覆于辊筒上,柔性基板的两端形成缝隙。如图4所示,在辊筒200上包覆有一层柔性基板300,柔性基板300的一个表面形成有第一微结构310,且柔性基板300的另一个表面与辊筒200的外表面相贴合,柔性基板300的两端形成缝隙320。步骤S30:在缝隙内填充胶状材料,干燥后,柔性基板与胶状材料形成一个连续的筒形结构。胶状材料可以为本领域常用的胶状材料,优选为紫外光固化胶(UV胶)、聚碳酸酯(PO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如图5所示,在缝隙320内填充有胶状材料。步骤S40:在筒形结构的外表面形成第一导电层,然后在第一导电层上电镀镍,形成第一镍层,分离第一镍层,得到筒形的镍模,镍模的内表面具有与第一微结构相互补的第二微结构。优选的,第一导电层的材料为银、铜或镍。优选的,形成第一导电层的方法为喷涂、蒸镀或化学镀。当第一导电层的材料为银时,还可以通过银镜反应形成第一导电层。优选的,第一导电层的厚度为100纳米、00纳米。如图6所示,在柔性基板300与胶状材料形成的无缝的筒形结构的内表面形成有第一导电层400,第一导电层400很薄,其形状与筒形结构的形状完全相同,且在第一导电层400上形成有第一镍层。为了方便步骤说明,第一镍层与柔性基板300分开,以便更好的说明第一镍层的形状和结构。如图7所示,分离后得到无缝的筒形的镍模500,其内表面上形成有第二微结构510,且第二微结构510与柔性基板的第一微结构相互补。步骤S50:在镍模的内表面形成第二导电层,然后在第二导电层上电镀镍,形成第二镍层,分离第二镍层,得到辊压模具,辊压模具包括无缝的筒形本体,且筒形本体的外表面上具有与第二微结构相互补的第一微结构。优选的,第二导电层为重铬酸钾将银、铜及镍中的一种氧化后形成的钝化层。重铬酸钾将银、铜及镍中的一种氧化后形成的钝化层均是可导电的且可分离的材料。优选的,形成第二导电层的方法为喷涂或浸泡。优选的,第二导电层的厚度为100纳米、00纳米。优选的,筒形本体的厚度为I微米 50微米。如图8所示,通过在镍模500的内表面形成第二导电层600,第二导电层600很薄,其形状与镍模500的内表面的形状完全相同,且在第二导电层600上形成有。为了方便步骤说明,图中将第二镍层与镍模500分开,以便更好的说明第二镍层的形状和结构。如图9所示,分离第二镍层后,得到辊压模具100,且辊压模具100包括无缝的筒形本体110,且筒形本体110的外表面上具有与第二微结构相互补第一微结构112。上述辊压模具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制备得到的辊压模具包括无缝的筒形本体,且筒形本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辊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套设在辊筒上的无缝的镍制筒形本体,且所述筒形本体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微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广舟李立昌方运孙超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