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水平角度抵脚板的起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67466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05: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运动器材领域,公开了一种带有水平角度抵脚板的起跑器,包括:起跑器支架、抵脚板、抵脚板卡槽、调节装置、立体梯形模块;所述抵脚板分为:前抵脚板、后抵脚板,所述起跑器支架为主体结构,调节装置固定于抵脚板后端,抵脚板卡槽卡合于起跑器支架之上,立体梯形模块通过焊接的方式镶嵌在抵脚板与抵脚板卡槽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易改装使用,便于大范围推广,主要用于帮助运动员增加起跑时的后蹬力,对提升起跑加速有一定作用,可广泛用于体育场馆、健身中心、职业运动员训练等方面。(*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运动器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水平角度抵脚板的起跑器
技术介绍
起跑器是短跑运动员短时间内获得加速的必备装备。《田径竞赛规则》规定:“国际赛事中,所有400米或以下的起跑竞赛项目,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及起跑器”。国内外尚没有关于起跑器具体设置方法和统一标准,教练员都是根据经验或者感觉来指导运动员设置起跑器。相关具有理论和实验支持的数据资料也非常稀少。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四个因素可以限制起跑器对短跑运动员有效起跑:①起跑器两抵脚板前后距离;②起跑器抵脚板与地面的倾斜角度;③起跑器两抵脚板之间宽度;④起跑器抵脚板的水平旋转角度。目前国际大赛较多使用的起跑器为起跑器两抵脚板左右距离固定,旋转角度固定。也就是说,四个因素被限定了 2个因素。鉴于此,GuissarcK 1992)设计了一款带有内旋角度的三角形起跑器(Gill Athletics)。李春荣(2006)设计了一款可以调整抵脚板角度的起跑器。目前起跑器的设计结构已严重限制了运动员高水平的发挥,更不利于短距离赛跑世界记录的再次被刷新。另外,起跑器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其使用过程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积极影响。由于起跑器抵脚板没有水平旋转角度,国际短跑比赛现场经常爆出运动员抱怨起跑器影响赛场发挥的事件(比如2012年美国田径奥运选拔赛揭幕站,博尔特就表达了其对起跑器的强烈不满)。为了防止运动员起跑蹬伸蹬空现象,一些国际大赛(如近几年的世锦赛和奥运会)将起跑器的抵脚板面积增大。但由于抵脚板与运动员前进方向夹角为90°,仍不利于运动员第一步的侧向蹬伸。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弥补现有起跑器结构上的缺陷,提供一种带有水平角度抵脚板的起跑器,其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一标准尺寸的立体梯形模块镶嵌在起跑器抵脚板与抵脚板卡槽之间,实现了前后腿分别向内旋转5°的功能,不仅增大了短跑运动员起跑蹬伸力,缩短了起跑时间,还能够减少运动员起跑时的侧滑现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带有水平角度抵脚板的起跑器,包括:起跑器支架1、前抵脚板2、抵脚板、抵脚板与地面倾斜角度的调节装置5、立体梯形模块6 ;所述抵脚板分为:前抵脚板2、后抵脚板3所述起跑器支架I为主体结构,调节装置5固定于抵脚板后端,抵脚板卡槽4卡合于起跑器支架I之上,立体梯形模块6通过焊接的方式镶嵌在抵脚板与抵脚板卡槽4之间。其中,所述前抵脚板2、后抵脚板3与起跑器支架I所形成的水平角度小于或等于6° ο其中,所述前抵脚板2、后抵脚板3与起跑器支架I所形成的水平角度为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增加了一个立体梯形模块,使抵脚板只有一个固定的内旋角度,此设计既可满足抵脚板的内旋要求,又可满足起跑器安装要求的便捷性与稳固性;按照标准尺寸设计的梯形模块通过简单的焊接就可固定于起跑器抵脚板内侦牝起跑器生产厂家只需对原有产品进行局部的改进即可;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但使短跑运动员容易接受,增强他们起跑加速的自信心,增加起跑时的后蹬力,对提升起跑加速也有一定作用,能有效避免蹬踏起跑器时发生的侧滑问题,可广泛用于体育场馆、健身中心、职业运动员训练等方面。附图说明图1是目前国内外田径训练与比赛中短跑运动员起跑时所使用起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带有水平角度抵脚板的起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带有水平角度抵脚板的起跑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立体梯形模块与抵脚板卡槽焊接后的俯视结构图。图5是图4中立体梯形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1_起跑器支架,2-前抵脚板,3-后抵脚板,4-抵脚板卡槽,5-调节装置,6-立体梯形模块,7-内旋角度。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一种带有水平角度抵脚板的起跑器,包括:起跑器支架1、抵脚板、抵脚板卡槽4、抵脚板与地面倾斜角度的调节装置5、立体梯形模块6 ;所述抵脚板分为:前抵脚板2、后抵脚板3,所述起跑器支架I为主体结构,调节装置5固定于抵脚板后端,抵脚板卡槽4卡合于起跑器支架I之上,立体梯形模块6通过焊接的方式镶嵌在抵脚板与抵脚板卡槽4之间。`所述前抵脚板2、后抵脚板3与起跑器支架I所形成的水平角度小于或等于6°。所述前抵脚板2、后抵脚板3与起跑器支架I所形成的水平角度为5°。本技术抵脚板内旋5°设计的理论和实验根据:课题组以国内8名高水平短跑运动员作为起跑测试对象,对抵脚板不同水平角度进行了力学测试,研究结论为:I)起跑器的前后抵脚板只能内旋,而不能外旋;2)抵脚板内旋的角度不能超过6°,否则违背了人体解剖学结构而易发生运动损伤;3)对抵脚板水平内旋2°,3°,4°,5°和6°分别进行了力学测试,结果为起跑器抵脚板5°的水平旋转角度可在增加运动员蹬伸力的同时并缩短有效蹬伸时间0.0166秒;4)对运动员的主观评价调查与测试结论2)和3)相同。本技术保留了原有起跑器设计中的两个优点:前抵脚板2和后抵脚板3的前后位置可调和与地面倾斜角度可调;还增加了 I个优点:前后抵脚板与起跑器支架I之间有了内旋5°的旋转角度,遵循了起跑器设计的基本理念:减少起跑器设置步骤、运动员只需进行简单调节、起跑器安装后稳定性好且有利于运动员起跑加速、便于大范围推广。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目前国内外田径训练与比赛中所使用的起跑器结构示意图。通常所说的起跑器包括3个部分:1个起跑器支架1,2个起跑器抵脚板。起跑器支架I是起跑器的主体结构,主要功能为:固定2个抵脚板、通过支架下方的铁钉与地面固定。图1中抵脚板卡槽4的主要功能为:将前抵脚板2固定于起跑器支架I ;调节前抵脚板2和后抵脚板3之间的距离。图1中调节装置5是调节抵脚板与地面倾斜角度的装置。参照图2,可以看出本技术的前抵脚板2和后抵脚板3都向起跑器支架I方向内旋了一定角度。参照图3,能够看出加工后的起跑器抵脚板与起跑器支架I之间有了 5°的内旋角度。本技术的实现过程为:步骤1:本技术的关键技术就是加工I个立体梯形模块。该立体梯形模块共有6个面。图中a面为梯形平面,上底0.786cm,下底1.136cm,高4.000cm ;b面为长4.0OOcm,宽0.786cm的长方形;c面为长4.0OOcm,宽1.136cm的长方形;d面为边长4.0OOcm的正方形;e面与a面是尺寸一样,上下相对的梯形;f面为图3所示立体梯形模块与抵脚板相接的平面。步骤2:将立体梯形模块中的a面朝上,d面与抵脚板卡槽焊接成一体。图4为立体梯形模块与抵脚板卡槽焊接后的俯视结构图。立体梯形模块俯视梯形的上边长度为0.786 cm,下边长度为1.136 c m,高位4.000 cm。由于立体梯形模块的d面与抵脚板卡槽的面都为边长4.0OOcm的正方面,所以通过焊接两个面可以完全的结合在一起。步骤3:将立体梯形模块与卡槽焊结成I个共同体(参照图4),并将其放置在起跑器抵脚板内侧。共同体的最上面(即图5中的平面b)距抵脚板内侧最远端点9.000cm。把共同体立体梯形模块的f斜平面通过焊接与抵脚板内侧面相结合(位置如图3所示)。步骤4:重复上述过程加工第2个起跑器抵脚板,完成对本技术的加工。使用时,运动员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好前抵脚板2与后抵脚板3之间的距离,双脚放置到抵脚板上,调整好抵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水平角度抵脚板的起跑器,包括:起跑器支架(1)、抵脚板、抵脚板卡槽(4)、调节装置(5),所述抵脚板分为:前抵脚板、后抵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带有水平角度抵脚板的起跑器还包括:立体梯形模块(6);所述起跑器支架(1)为主体结构,调节装置(5)固定于抵脚板后端,抵脚板卡槽(4)卡合于起跑器支架(1)之上,立体梯形模块(6)通过焊接的方式镶嵌在抵脚板与抵脚板卡槽(4)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斌夏培玲元文学孟昭莉李亚男杨舟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