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换外形电动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5921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可变换外形电动工具,其包含有一壳体、一驱动装置及一电组件;壳体包含有一主壳体及一次壳体,主壳体是用以容置一驱动装置,次壳体用以连接一电池,且次壳体可以至少二种朝向固设于该主壳体上,通过此,电动工具的外形可作至少二种变换,以适合于不同工作空间的需求。(*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与电动工具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可变换外形的电动工具。
技术介绍
现有以电池为电源的电动工具如电动钉枪、电动起子或手持电钻等,如图16所示的电动钻E,其主要结构包含一壳体6、一设于该壳体6内的驱动装置8以及一结合于该壳体6上且与该驱动装置8电连接的电池组件9,该电池组件8是用以提供该驱动装置8电源,使该驱动装置8得以驱动一工具作动,如驱动一钻头转动。电动工具常被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工作空间中,其固定不变的外形却无法适合于各种空间,如图17所示,该电钻E因其电池组件8因与该电钻E所在的环境产生干涉,而影响该电钻E的工作进行。为了解决此一课题,目前所采用的方式是改变电池与壳体间的结合结构,使电池可以相差180度的二种方向结合于壳体上,使该电动工具具有可依需求变换的二种外形,如图18及图19所示,以因应工作空间的需求。此一方式导致使用者结合与拆解电池与壳体的次数增加;由于电池与壳体间的结合结构复杂,过多次数的拆卸与结合壳体与电池,将导致其间的结合结构容易损毁而造成该二者的结合不良或无法结合,特别是容易导致电池与设于壳体内的驱动装置的电连接不良。除此的外,图18及图19所示电动工具仅能作二种外形变换,并无法适用于各种工作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换外形的电动工具,其外形可作多种变换。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外形的电动工具,其电池与壳体间的结合状态、以及其电池与驱动装置间的电连接良好。用以达成上揭的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是将电动工具的壳体分成一主壳体及一次壳体,该主壳体是用以容置一驱动装置,该次壳体用以连接一电池,且该次壳体可以至少二种朝向固设于该主壳体上,通过此,该电动工具的外形可作至少二种变换,以适合于不同工作空间的需求。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重点在于本专利技术所揭电动工具的壳体,是由一主壳体、以及一可在至少二种不同朝向的状态下结合于该主壳体上的次壳体所构成,通过以可达到改变该电动工具的整体外形,以使该电动工具适合于多种不同的工作空间,且此种设计可避免前述现有技术电动工具因电池组件的经常拆装而导致电源接触不良或电池组件结合不良的缺点。附图说明以下,兹举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下列图示详细说明的;在下列图示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部分构件结构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侧视局部剖视图; 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剖视图;图5~图7是分别为图1所示实施例在不同形态下的侧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部分构件分解图。图9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侧视局部剖视图;图10是沿图9的10-10线的剖视图;图11~图12是分别图8所示实施例在不同形态下的侧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分解图;图14~图15是分别为图13所示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图16是一种现有电动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所示现有电动工具的使用示意图;图18~图19是分别为另一种现有电动工具的二种不同使用状态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第一实施例电动工具A 壳体1驱动装置2 电池组件3主壳体10 身部11手持部12 结合槽121定位孔122 凹、凸部123、124缺口125第一凸耳13穿孔131第二凸耳14螺帽141螺栓15次壳体20 身部21 结合构造211 结合部22定位颈221 挡止环222凹、凸部223、224马达30传动齿轮组31工具夹头32开关33电源线34 第一导接端子35电池壳体40结合构造401电池41第二导接端子42第二实施例电动工具B壳体4主壳体50 身部51手持部52 结合凸部521螺纹522 容置室523开口524 第一双向导接端子525次壳体60 壳身61身部611 结合柱612颈部613 第二双向导接端子614结合螺环62结合槽621穿孔622 螺纹623第三实施例电动工具C壳体7 主壳体70 身部71手持部72 结合凸环721容置槽722 穿孔723定位闩724 凸块725弹簧726开口727次壳体80 身部81结合构造811结合部82结合凹槽821挡柱822定位凹槽823穿孔8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4,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工具A,其主要包含有一壳体1、一驱动装置2及一电池组件3;其中该壳体1包含有一主壳体10及一次壳体20。该主壳体10是由二半壳体对接而成,其具有一身部11、一概略与该身部11呈90度角连接的手持部12、一第一凸耳13及一第二凸耳14、以及一螺栓15。该手持部12的内部接近该手持部12的自由端处具有一结合槽121,该手持部12的自由端端面上更开设一定位孔122连通该手持部12的内部与外界,且该定位孔122的孔壁上形成有多数交错排列的凹、凸部123、124。该第一、二凸耳13、14是平行地分别自该手持部12的外壁面上接近自由端处延伸出,其中,该第一凸耳13具有一穿孔131,该第二凸耳14内则植设有一螺帽141。该螺栓15是穿经该第一凸耳13的穿孔131并结合于该第二凸耳14内的螺帽141上。另外,该手持部12上更具有一缺口125位于该二凸耳13、14间。该次壳体20具有一身部21及一结合部22。该身部2 底部具有一结合构造211;该结合部22具有一自该身部21顶部向上延伸出的定位颈221、以及一连结于该定位颈221顶部的挡止环222,且该定位颈221的颈壁上配合该定位孔122的凹、凸部123、124形成有多数交错排列的凹、凸部223、224。该次壳体20是结合于该主壳体10上,其挡止环222位于该主壳体10的结合槽121中,且其定位颈221位于该定位孔122中;当旋紧该螺栓15,使该螺栓15的头部压迫该第一凸耳13靠向该第二凸耳14导致该定位孔122缩小时,该定位颈221即受该定位孔122孔壁的压迫,使该定位孔122与该定位颈221的凹、凸部123、124、223、224交互卡合,而形成该主壳体10及该次壳体20的定位;当旋松该螺栓15,使该第一凸耳13因弹性回复原来位置,该定位孔122即回复原尺寸而松离该定位颈221,该次壳体20便可供转动。该驱动装置2主要包含有一马达30、一传动齿轮组31、一工具夹头32一开关33及一组电源线34,其中,该马达30、该传动齿轮组31是置设于该主壳体10的身部11中,且该马达30的输出端连接该传动齿轮组31的输入端;该工具夹头32是自该身部11内穿伸出该主壳体10的前端,其是连接该传动齿组31的输出端;该开关33是设于该手持部12上;该组电源线34一端经该开关33连接该马达30,另端穿入该次壳体20内部,并连接一组设于该次壳体20的结合构造211处的第一导接端子35。该电池组件3包含有一电池壳体40、以及多数固定设置于该电池壳体40内部且相互串联的电池41,该电池壳体40的顶部具有一结合构造401,是用以与该次壳体20的结合构造211相结合,使该电池组件3可结合于该次壳体20上;该电池壳体40的结合构造401处设有一组第二导接端子42,是连接该等电池41的电极,且用以在该电池组件3结合于该次壳体20上时与该次壳体20上的第一导接端子结合35,使该等电池41的电源得以经过该开关22供应予该马达30。通过由上述电动工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换外形的电动工具,其包含有一壳体、一驱动装置及一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含有一主壳体及一次壳体,且该次壳体在至少二不同朝向的状态下固设于该主壳体上;该驱动装置是设于该主壳体内,用以驱动一工具作动;该电池 组件是可拆卸地结合于该次壳体上并与该驱动装置电连接,用以供给电源于该驱动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裕庆邓正宜
申请(专利权)人: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