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5074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锤钻,包括外壳(10)、电机(20)、中间轴(30)、设于中间轴(30)上的冲击装置、传动装置、控制装置(100)及工作头,电机(20)一端延伸出输出轴(21),该输出轴上设有第一小齿轮(22);所述中间轴(30)上设有第二小齿轮(32)、连接冲击装置与中间轴(30)的离合器及第三小齿轮(31),其中,所述第一小齿轮(22)与第二小齿轮(32)啮合,离合器包括固定部分与活动部分,传动装置一端与冲击装置连接,另一端与工作头连接,一大齿轮(51)键配合地设于传动装置上,并与第三小齿轮(31)啮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100)由控制钮(110)、滑动件(130)及导向件(120)组成,导向件(120)固定地设于外壳(10)上,滑动件(130)滑动地设于导向件(120)上,控制钮(110)可转动地安装于外壳(10)上,受控制钮(110)推动的滑动件(130)上设有第一推动部(133)和第二推动部(134),第一推动部(133)沿中间轴(30)轴向的投影与大齿轮(51)沿中间轴(30)轴向的投影部分重合,第二推动部(134)沿中间轴(30)轴向的投影与离合器活动部分沿中间轴(30)轴向的投影部分重合。(*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锤钻,尤其是有关一种具有三种工作状态(锤/钻/锤钻)的控制装置结构的锤钻。
技术介绍
很多工程中都需要在混凝土材料或者金属材料上钻孔,然而,当混凝土硬度较高时,仅依靠钻头的钻动很难进行高效率的钻孔,此时若钻头有一个敲击的动作,把高硬度的混凝土击碎,就可大幅提高钻孔的效率,但在金属材料上钻孔时又不需要这个敲击动作,目前的锤钻一般具有三种工作状态(锤/钻/锤钻),操作者可根据工件的材料选择最合适的工作状态,以达成高效率的钻孔。如欧洲专利EP0775555B1号所揭示的锤钻就能实现所述的三种工作状态,但其控制装置结构过于复杂,不利于制造。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控制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的锤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结构简单的具有三种工作状态(锤/钻/锤钻)的锤钻。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锤钻,包括外壳、电机、中间轴、设于中间轴上的冲击装置、传动装置、控制装置及工作头,电机一端延伸出输出轴,该输出轴上设有第一小齿轮;所述中间轴上设有第二小齿轮、连接冲击装置与中间轴的离合器及第三小齿轮,其中,所述第一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啮合,离合器包括固定部分与活动部分,传动装置一端与冲击装置连接,另一端与工作头连接,一大齿轮键配合地设于传动装置上,并与第三小齿轮啮合,所述控制装置由控制钮、滑动件及导向件组成,导向件固定地设于外壳上,滑动件滑动地设于导向件上,控制钮可转动地安装于外壳上,受控制钮推动的滑动件上设有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第一推动部沿中间轴轴向的投影与大齿轮沿中间轴轴向的投影部分重合,第二推动部沿中间轴轴向的投影与离合器活动部分沿中间轴轴向的投影部分重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控制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锤钻的内部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锤钻处于锤钻状态下的局部内部结构图。图3是图2状态下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锤钻处于只锤状态下的局部内部结构图。图5是图4状态下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图6是本技术锤钻处于只钻状态的局部内部结构图。图7是图6状态下的控制装置结构图;图8是图1的A-A方向放大剖视图;其中10.外壳 11.卡扣部20.电机 21.输出轴 22.第一小齿轮30.中间轴 31.第三小齿轮 32.第二小齿轮 33.齿40.摆杆轴承 41.摆杆 42.第一弹簧 43.轴套50.汽缸 51.大齿轮 52.第二弹簧60.活塞 70.钻夹头 80.钻头100.控制装置 110.控制钮 111.偏心轴 112.螺钉 113.卡扣件114.第三弹簧 120.导向件130.滑动件 131.滑槽 132.穿孔 133.第一推动部 134.第二推动部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地说,锤钻内设有电机,电机一端延伸有输出轴,输出轴上设有第一小齿轮;中间轴平行于输出轴,其上设有第二小齿轮、摆杆轴承、离合器及第三小齿轮,第二小齿轮与第一小齿轮啮合,将动力传输到中间轴,中间轴上的动力可通过离合器传输至摆杆轴承;汽缸平行于中间轴安装,其上设有一大齿轮,该大齿轮可沿轴向移动;大齿轮与第三小齿轮啮合,可带动汽缸转动,摆杆轴承可带动汽缸的活塞往复运动;控制装置由控制钮及滑动件组成,控制钮上设有一个偏心轴,滑动件上设有滑槽供偏心轴穿设其间,旋转控制钮,偏心轴产生的位移可分解为沿着滑槽的位移以及沿着滑动件滑动方向的位移,旋转控制钮可驱动滑动件产生相应的滑移,从而将离合器推开处于脱离状态,或将大齿轮推开使其脱离第三小齿轮,从而达到调节锤钻工作状态的目的。请参图1,本技术的锤钻包括一外壳10,电机20安装于该外壳10内,电机20一端延伸有输出轴21,输出轴上设有第一小齿轮22。一中间轴30与所述的输出轴21平行设置,中间轴30上设有第二小齿轮32和第三小齿轮31,第二小齿轮32与第一小齿轮22啮合,以将动力从输出轴21传递至中间轴30;中间轴30上还设有一摆杆轴承40,摆杆轴承40和中间轴30之间设有离合器33/43,摆杆轴承40与离合器33/43之间进一步套设有第一弹簧42,以迫使离合器33/43处于啮合状态,将动力从中间轴30传输至摆杆轴承40。其中,离合器33/43由中间轴30上的齿33与以键配合设于摆杆轴承40上的轴套43组成。摆杆41与活塞60连接,可带动活塞60前后移动。一汽缸50套设在活塞60外,所述汽缸50上设有大齿轮51,与第三小齿轮31啮合,大齿轮51可沿汽缸60轴线方向移动,其一侧设有第二弹簧52,迫使大齿轮51与第三小齿轮31啮合,从而将中间轴30上的动力传递到汽缸50,使其转动。汽缸一端设有钻夹头70,所述钻夹头70上装设有钻头80。请参见图2至图7,本技术的锤钻还包括一个控制装置100,该控制装置100包括控制钮110、导向件120及滑动件130。控制钮110上设有一偏心轴111,滑动件130上设有滑槽131,以收容前述偏心轴111,滑动件130上还设有轴孔132,供导向件120穿设其中,轴111可转动地设置于外壳上,故滑动件130可沿该导向件120滑动。滑动件130上还设有第一推动部133和第二推动部134,旋转控制钮110、偏心轴111将产生水平方向位移,推动滑动件130水平移动,滑动件130上的第一推动部133和第二推动部134分别推动大齿轮51和轴套43,从而控制大齿轮51与第三小齿轮31以及离合器33/43的啮合或脱离。请参图2和图3,控制钮110剪头指向的位置是“锤钻”的位置,滑动件130处于中间位置,第一推动部133和第二推动部134未推动大齿轮51和轴套43,大齿轮51与第三小齿轮31以及离合器33/43均处于啮合状态。动力通过大齿轮51与第三小齿轮31的啮合传递至汽缸50,使汽缸50通过钻夹头70带动钻头80钻动;动力通过离合器33/43传递至摆杆轴承40,摆杆轴承40带动活塞60前后运动,通过气体压缩产生冲击力,从而使钻头80产生锤的动作。请参图4和图5,控制钮110剪头指向的是“只锤”的位置,滑动件处于靠左位置,第一推动部133将大齿轮51向左推移,使大齿轮51与第三小齿轮31脱离,气缸失去旋转动力,钻头不钻;离合器33/43仍然处于啮合状态,此时,钻头只有锤的动作。请参图6和图7,控制钮110剪头指向的是“只钻”位置,滑动件处于靠右位置,第二推动部134将推动轴套43向右移,直至脱离齿33,此时,摆杆轴承40可相对中间轴转动,摆杆轴承40失去动力,钻头只有钻的动作。请参图8,控制钮110靠螺钉112枢接于外壳10上,一卡扣件113可滑动地设于控制钮110,其与控制钮110之间设有一第三弹簧114,外壳10对应锤钻三个工作状态控制钮110所处位置设有三个卡扣部11,当控制钮110处于这三个状态任何一个时,卡扣件113与该等卡扣部11扣合,将控制钮110定位。转换工作状态时,将卡扣件113往下按,使其脱离卡扣部11的限制,从而可以旋转控制钮110。权利要求1.一种锤钻,包括外壳(10)、电机(20)、中间轴(30)、设于中间轴(30)上的冲击装置、传动装置、控制装置(100)及工作头,电机(20)一端延伸出输出轴(21),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树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