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水稻旱作播种施肥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37870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披露了一种实现水稻旱作播种施肥的装置,包括:播种施肥器的上方分别安装开有种子出料口的种子料箱和开有肥料出料口的肥料料箱,并为该两出料口配有挡板;挡板的下方通过播种漏斗与种子输送管相连,并通过施肥漏斗与肥料输送管相连;两输送管各自的下端相应连接播种开沟器、施肥开沟器,两开沟器由连杆固定;播种联动转轴的第一粗轴和第一细轴通过第一牙嵌式联轴器联接,且两轴之间刚性连接有播种量调节齿轮,施肥联动转轴的第二粗轴和第二细轴通过第二牙嵌式联轴器联接,且两轴之间刚性连接有施肥量调节齿轮,两调节齿轮联动连接;两粗轴相应由两细轴通过转动机械带动转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水稻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水稻旱作播种施肥的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水稻生产除了耕作机械化和收获机械化水平较高外,总体水平一直较低。种植和施肥是水稻栽培技术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机械化水平低、水稻生产机械化操作薄弱的环节和技术提升难点。水稻生产传统的作业模式,从棚屋育秧、泡田整地、作水移栽等环节来说,其机械化水平较低,使得农民或农业科研人员的劳动负担繁重。棚屋育秧需要异地取土,且建棚屋需要大量材料投入。作水移栽需要大水漫灌,会造成水利资源浪费、人力投入成本增加等后果。在当前水稻直播设备的使用中,存在播种量和施肥量不能精量调控的问题,且操作不方便,易出现漏播现象。水稻旱作直播的方式有条播、撒播、穴播等方式。其中穴播方式播种精细,能提高出苗率,且便于水稻通风和除草;但由于缺乏合适的穴播工具,因而该方式一直不能推广应用。水稻施肥技术一直在不断地改进。目前推广的测土配方技术,水稻氮肥后移技术、侧条深施技术等,在提高水稻产量、减少因过量施用氮肥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以上技术存在的不足是水稻旱作直播前底肥的撒施、播种和施肥分离,而且缺乏配套的机械设备,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现有旱作直播播种量不能定量控制的不足,以及播种前撒施底肥的播种、施肥分离操作,导致的劳动力投入成本高、施肥不科学而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研制实现旱作水稻播种施肥的装置,使农机和农艺紧密结合,可以省略育苗和移栽两道劳动环节,是一种能够实现开沟、播种、施肥工序一次性联合作业的机械设备,可以精量控制播种量和施肥量、播种深度和施肥深度,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肥料投入成本,由此可节省劳动力,解决在保障产量的前提下减少环境污染 过负荷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现水稻旱作播种施肥的装置和方法,能够实现开沟、播种、施肥工序一次性联合作业。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现水稻旱作播种施肥的装置,包括播种施肥器、种子料箱、肥料料箱、播种漏斗、施肥漏斗、种子输送管、肥料输送管、连杆、播种开沟器、施肥开沟器,其中:播种施肥器的上方分别安装种子料箱和肥料料箱,且种子料箱和肥料料箱各自的下方分别相应地开有种子出料口和肥料出料口,并为该两个出料口配有挡板;在挡板的下方,通过播种漏斗与种子输送管相连,通过施肥漏斗与肥料输送管相连;种子输送管的下端连接播种开沟器,肥料输送管的下端连接施肥开沟器,该两个开沟器和由所述连杆固定;播种施肥器包括的播种联动转轴的第一粗轴和第一细轴通过第一牙嵌式联轴器联接,施肥联动转轴的第二粗轴和第二细轴通过第二牙嵌式联轴器联接;第一粗轴和第二粗轴均作为主轴,相应地由作为动力轴的第一细轴和第二细轴通过转动机械带动转动;第一粗轴与第一细轴之间刚性连接有播种量调节齿轮,第二粗轴与第二细轴之间刚性连接有施肥量调节齿轮,且播种量调节齿轮与施肥量调节齿轮联动连接。优选地,在第一粗轴上开有种子出料口的第一凹槽,第二粗轴上开有肥料出料口的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在种子料箱的底部,随着第一粗轴转动将第一凹槽槽内的种子泻入播种漏斗,第二凹槽在肥料料箱的底部,随着第二粗轴转动将第二凹槽槽内的肥料泻入施肥漏斗。优选地,在第一粗轴上开有的第一凹槽和第二粗轴上开有的第二凹槽均为穴状凹槽。优选地,在第一粗轴的一侧装有第一挡板刷,在第二粗轴的一侧装有第二挡板刷。优选地,第一粗轴的下方装有在第一标尺上下滑动的播种用量限位块,第二粗轴的下方装有在第二标尺上下滑动的施肥用量限位块。优选地,在播种开沟器的后面装配有第一覆土板,在施肥开沟器的后面装配有第 二覆土板。优选地,该装置还包括含有固定轴、牵引架、第一拉杆、第二拉杆、第一固定立杆、第二固定立杆的架体部件,其中:播种施肥器通过牵引架固定在固定轴上,牵引架分别由第一拉杆、第二拉杆各自的一端与固定轴连接,第一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立杆上,第二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固定立杆上;该牵引架由牵引动力机械牵引。本技术提供的实现水稻旱作播种施肥的装置及方法,通过条状开沟、穴状播种的方式,可有效实现开沟、播种、施肥工序一次性联合作业,并可以精量控制播种量和施肥量、播种深度和施肥深度,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肥料投入成本,由此大大节省劳动力,有效地解决在保障产量的前提下减少因多施肥造成环境污染过负荷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现水稻旱作播种施肥的装置实施例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装置实施例中施肥播种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现水稻旱作播种施肥的装置实施例结构的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阐述。应该理解,以下列举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而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本技术提供的实现水稻旱作播种施肥的装置实施例,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播种施肥器I (图1中虚框中所示)、种子料箱21、肥料料箱22、播种漏斗31、施肥漏斗32、种子输送管41、肥料输送管42、连杆5、播种开沟器61、施肥开沟器62,其中:播种施肥器I的上方分别安装种子料箱21和肥料料箱22,且种子料箱21和肥料料箱22各自的下方分别相应地开有种子出料口 19和肥料出料口 20,并为出料口 19、20配有挡板9 ;在挡板9的下方,通过播种漏斗31与种子输送管41相连,通过施肥漏斗32与肥料输送管42相连;种子输送管41的下端连接播种开沟器61,肥料输送管42的下端连接施肥开沟器62,两个开沟器61、62由连杆5固定;如图2所示,播种施肥器I的播种联动转轴的粗轴11和细轴13通过牙嵌式联轴器15联接,施肥联动转轴的粗轴12和细轴14通过牙嵌式联轴器16联接;其中粗轴11、12均作为播种施肥器I的主轴,相应地由作为动力轴的细轴13、14通过转动机械(电机)带动转动;粗轴11的下方与细轴13之间刚性连接有播种量调节齿轮25,粗轴12的下方与细轴14之间刚性连接有施肥量调节齿轮26,且播种量调节齿轮25与施肥量调节齿轮26为联动连接。通过调节播种量调节齿轮25或施肥量调节齿轮26转动,可同时调节种子出料口19或肥料出料口 20的有效体积,从而改变田间的播种量和施肥量。粗轴11的下方装有在标尺27上下滑动的播种用量限位块23,用于调节挡板9与粗轴11的缝隙,根据标尺27的刻度精细地调节播种量;粗轴12的下方装有在标尺28上下滑动的施肥用量限位块24,用于调节挡板9与粗轴12的缝隙,根据标尺28的刻度精细地调节施肥量。在上述装置实施例中,粗轴11上开有种子出料口凹槽17,粗轴12上开有肥料出料口凹槽18,如图2所示。凹槽17在种子料箱21的底部,随着粗轴11转动而将槽内的种子泻入播种漏斗31,凹槽18在肥料料箱22的底部,随着粗轴12转动而将槽内的肥料泻入施肥漏斗32。在上述装置实施例中,在联动转轴的粗轴11、12的一侧分别装有挡板刷33、34,如图2所示。只有凹槽17内的种子和凹槽18内的肥料能随着各自的粗轴11、12转动向下进入各自的漏斗,其它种子或肥料均被挡板刷33、34挡住,留在各自的种子料箱21或肥料料箱22中。分别在粗轴11、12上开有的“穴状”凹槽17、18(当然也可以分别是圆孔形或矩形凹槽),相应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实现水稻旱作播种施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播种施肥器、种子料箱、肥料料箱、播种漏斗、施肥漏斗、种子输送管、肥料输送管、连杆、播种开沟器、施肥开沟器,其中:播种施肥器的上方分别安装种子料箱和肥料料箱,且种子料箱和肥料料箱各自的下方分别相应地开有种子出料口和肥料出料口,并为该两个出料口配有挡板;在挡板的下方,通过播种漏斗与种子输送管相连,通过施肥漏斗与肥料输送管相连;种子输送管的下端连接播种开沟器,肥料输送管的下端连接施肥开沟器,该两个开沟器和由所述连杆固定;播种施肥器包括的播种联动转轴的第一粗轴和第一细轴通过第一牙嵌式联轴器联接,施肥联动转轴的第二粗轴和第二细轴通过第二牙嵌式联轴器联接;第一粗轴和第二粗轴均作为主轴,相应地由作为动力轴的第一细轴和第二细轴通过转动机械带动转动;第一粗轴与第一细轴之间刚性连接有播种量调节齿轮,第二粗轴与第二细轴之间刚性连接有施肥量调节齿轮,且播种量调节齿轮与施肥量调节齿轮联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晴雯张爱平杨正礼王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