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35249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2:07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遮蔽壳体、收容且定位于遮蔽壳体内的第一和第二电路板,所述遮蔽壳体包括相互组装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设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下盖设有第二定位结构,在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的共同作用下,所述第一和第二电路板定位于金属遮蔽壳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连接器组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信号高速传输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如2010年4月14日公告的中国专利公告第CN201438574U号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设有基部和对接部的本体及组装于本体上的锁扣装置,一对印刷电路板,位于一对印刷电路板之间的隔板。其中,隔板安装有定位柱支撑第一和第二电路板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电路板间隔分开。然而由于隔板的存在使线缆连接器的组件增多从而造成安装步骤繁多且成本增加。所以,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组装简便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遮蔽壳体、收容且定位于遮蔽壳体内的第一和第二电路板,所述遮蔽壳体包括相互组装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设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下盖设有第二定位结构,在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的共同作用下,所述第一和第二电路板定位于金属遮蔽壳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上盖设置第一定位机构和下盖内设置第二定位机构,从而定位第一和第二电路板。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图2为图1内部分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另一角度的视图。图4为图2中第一电路板组装于上盖内的部分组装图。图5为图2中金属片组装于上盖的部分组装图。图6为图2中第一和第二电路板组装于上盖内的部分组装图。图7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遮蔽壳体4组装并收容于遮蔽壳体4内的第一和第二电路板2、3、位于第一和第二电路板2、3之间且与壳体相互定位的金属片8以及与第一、第二电路板2、3电性连接的线缆(未图示)。遮蔽壳体4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如图2至图3并结合图4所示,第一电路板2和第二电路板3间隔布置,都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第一和第二电路板2、3的前端部上下表面分别设有接触点21、31,后端部上下表面分别焊接点22、32。前端部的接触点21、31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接触,后端部的焊接点22、32与线缆(未图示)的导线连接。第一电路板2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前后排布的第一开口部23,第二电路板3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前后排布的第二开口部33。第一开口部33开口大小大于第二开口部23。遮蔽壳体4包括上盖41和下盖42。上盖41包括第一本体部410及自第一本体部410向前延伸的第一对接部411。第一对接部411包括顶壁4113及自顶壁4113向下延伸的两侧壁4114,两侧壁4114分别设有第一定位结构,第一定位结构包括位于顶壁4113并纵长延伸的突起部403,自突起部403两端分别沿侧壁4114向下延伸的一对凸出部4110,位于凸出部4110末端的柱体部4111,凸出部4110与柱体部4111的截面大小不同,凸出部4110的截面大于柱体部4111。凸出部4110中间开设有凹槽4115。一对侧壁4114前端分别设有扣持部4112。上盖41的第一主体部410包括一对侧面4103、后端部4102及顶部4105。第一对接部411连通第一主体部410。第一主体部410四角分别设有螺钉孔4101。后端部4102间隔设有四个半圆形凹槽4104。第一主体部410顶部4105上表面412中间部分设有纵长滑槽4120及安装槽4121,安装槽4121位于纵长滑槽4120前部并且低于纵长滑槽4120,一对横槽4122、4123分别以前后排列的方式与滑槽4120贯通。安装槽4121后壁设有凸块4130。下盖42包括第二主体部420及自第二主体部420向延伸的第二对接部421。第二对接部421包括底壁4211及自底壁4211两侧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4212,两侧壁4212末端各设有阶梯形卡口 4214,底壁4211设有用于支撑第二电路板3的支点4213,使第二电路3与底壁4211保持间隔。第二主体部420包括底面4201、自底面4201向上延伸的一对侧面4203及封闭两侧面4203的后端部420 2。下盖设有第二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为设于下盖的支撑部,支撑部包括设于第二对接部421前部两侧的一对第一支撑柱4210和设于第二主体部420前部两侧的一对第二支撑部4205。第一支撑柱4210支撑第一电路板2的前端部。第二支撑部4205支撑第一电路板2的后端部。第二主体部420内侧四角各设有螺钉孔4206。后端部4202上间隔设有四个半圆形凹槽4204。底壁4211设有四个突出部4212。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组装于遮蔽壳体4上的锁扣装置5及遮挡锁扣装置的遮挡元件6。锁扣装置5包括锁扣件52,驱动件51及连接驱动件51的后部的拉带53。驱动件51包括收容于纵长滑槽4120内的主体部511,一对排布于主体部511侧边且收容于位于后部的横槽4123内的弹性构件5110、形成于主体部511前部且收容于位于前部的横槽4123内的终止端5111及与驱动件卡持的卡扣5112。锁扣件52包括锁扣部520,啮合部521及连接锁扣部520及啮合部521的连接部523。锁扣部520中间设有扣持于安装槽4121内凸块4130的扣持孔5201。啮合部521设有与驱动件51的卡扣5112相互卡持的卡持孔5210。拉带53设有便于拉动的拉带孔530。遮挡元件6为壳状安装于第一主体部410的上表面412遮挡锁扣装置5,其设有四个螺钉孔61。 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一块金属片8,金属片8位于第一和第二电路板2、3之间,金属片8包括前端部和后端部,前端部两侧分别设有片状伸出部82,后端部两侧分别设有伸出臂81,伸出臂81设有向外的方形卡口 810。金属片8的中间及后端部成型有塑胶,可增加金属片8的硬度同时也可防止线缆焊接脱落造成上下电路板短路。如图4至图6所示,组装时,第一步:将第一电路板2装入上盖41,第一电路板2支撑并定位于第一定位结构,第一电路板2支撑于突出部413,两侧的第 ^口 23分别卡持于四个凸出部4110从而限定第一电路板2前后方向的移动,将剥开的线缆(未图示)中的部分导线与第一电路板2焊接;第二步:将金属片8安装于第一电路板2上方,金属片8前端部两侧的片状伸出部82分别卡持于上盖41凸出部4110中间的卡槽4115内从而定位金属片8的前端部防止金属片5上下方向的移动,第三步:将第二电路板3安装于第一电路板2上方,第二电路板3两侧的第二开口 33分别卡持于第一定位结构的柱体部4111并抵靠凸出部4110,从而限制第二电路板3前后方向的移动,由于第二开口 33小于第一开口 23,所以,第二电路板3的上表面可顶靠于凸出部4110的顶部,将剥开的另一部分线缆中的导线与第二电路板3焊接;第四步:将上盖41与下盖42盖合,下盖第二定位结构的第一支撑柱4210和第二支撑柱4205穿过第二电路板3两侧的开口分别支撑第一电路板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从而第一电路板2不会从上滑落,上盖的扣持部4112于下盖的梯形卡扣4214配合定位,线缆通过上、下盖41、42的半圆形凹槽4104、4204形成的线缆通道伸出外部。第五步:将锁扣装置5的锁扣件52安装于上盖41上表面412的安装槽4121中,驱动件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遮蔽壳体、收容且定位于遮蔽壳体内的第一和第二电路板,所述遮蔽壳体包括相互组装的上盖和下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设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下盖设有第二定位结构,在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的共同作用下,所述第一和第二电路板定位于金属遮蔽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庆满王前炯吴荣发杨凯丰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