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高性能微型介质腔体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35185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毫米波高性能微型介质腔体滤波器,包括陶瓷基板,上表面金属壁、下表面金属壁和侧边金属壁,九个金属化通孔,“X”形槽以及上表面金属壁两端共面波导输入输出端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频带为E波段,该技术具有覆盖频段广、插入损耗小、频率选择性好、谐波抑制特性好、电路结构简单、抗电磁干扰特性优,可控性好、成品率高等突出优点,对于各频段雷达、通信及未来高速率数据无线通信均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波毫米波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微波毫米波电路的带通滤波器,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毫米波高性能微型介质腔体滤波器
技术介绍
随着通信事业尤其是个人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无线电频谱的低端频率已趋饱和。毫米波频段高,甚至百分之一的带宽就可以获得IGHz的宽度,使得我们可以实现Gbps高数据速率通信系统,大大拓宽现已十分拥挤的通信频谱,为更多用户提供互不干扰的通道。E波段(70GHz/80GHz)毫米波受到烟雾、阴霾、雪、雾气和沙尘暴的影响较小,适合长距离通信,在无线通信中具有巨大潜力。微波毫米波滤波器是微波和毫米波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器件,其性能的优劣往往直接影响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低温共烧陶瓷是一种电子封装技术,采用多层陶瓷技术,能够将无源元件内置于介质基板内部,同时也可以将有源元件贴装于基板表面制成无源/有源集成的功能模块。LTCC技术在成本、集成封装、布线线宽和线间距、低阻抗金属化、设计多样性和灵活性及高频性能等方面都显现出众多优点,已成为无源集成的主流技术。其具有高Q值,便于内嵌无源器件,散热性好,可靠性高,耐高温,冲震等优点,利用LTCC技术,可以很好的加工出尺寸小,精度高,紧密型好,损耗小的微波器件。目前国内外对E波段的滤波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插入损耗大,加工难度大成为主要的技术瓶颈。由于频率高,常用的带状线或者交指型已经很难设计出性能良好的滤波器,可用于毫米波的波导滤波器在加工工艺上面临很大的考验,毫米波应用广泛的SIW滤波器的加工工艺难度和成 本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带损耗低、频率选择性好、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使用方便的毫米波高性能微型介质腔体滤波器。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毫米波高性能微型介质腔体滤波器,包括陶瓷基板,陶瓷基板的上下表面和侧边金属壁,金属化通孔,由金属化通孔和陶瓷基板形成的谐振腔,上下表面金属开的“X”形槽,以及上表面金属壁两端共面波导输入、输出端口。—种毫米波高性能微型介质腔体滤波器,包括陶瓷基板S、上表面金属壁G1、下表面金属壁G2、侧边金属壁G3、输入端口 P1、输出端口 P2、“X”形槽C14、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第六金属化通孔V6、第七金属化通孔V7、第八金属化通孔V8、第九金属化通孔V9 ;其中上表面金属壁Gl是在陶瓷基板S的上表面印刷的金属层,下表面金属壁G2是在陶瓷基板S的下表面印刷的金属层,侧边金属壁G3是在陶瓷基板S的侧面印刷的金属壁;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第六金属化通孔V6、第七金属化通孔V7、第八金属化通孔V8和第九金属化通孔V9的两端分别与上表面金属壁Gl和下表面金属壁G2相连接;上表面金属壁Gl的一端开槽作为输入端口 Pl,上表面金属壁Gl的另一端开槽作为输出端口 P2。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八金属化通孔V8、第九金属化通孔V9与上表面金属壁G1、下表面金属壁G2和侧边金属壁G3形成第一谐振腔Rl ;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与上表面金属壁G1、下表面金属壁G2和侧边金属壁G3形成第二谐振腔R2 ;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第六金属化通孔V6与上表面金属壁G1、下表面金属壁G2和侧边金属壁G3形成第三谐振腔R3 ;第六金属化通孔V6、第七金属化通孔V7、第八金属化通孔V8、第九金属化通孔V9与上表面金属壁G1、下表面金属壁G2和侧边金属壁G3形成第四谐振腔R4。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和第三金属化通孔V3之间的间隙为第一耦合间隙C12,构成第一谐振腔Rl和第二谐振腔R2之间的耦合;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和第五金属化通孔V5之间的间隙为第二耦合间隙C23,构成第二谐振腔R2和第三谐振腔R3之间的耦合间隙;第五金属化通孔V5、第六金属化通孔V6和第七金属化通孔V7之间的间隙为第三耦合间隙C34,构成第三谐振器R3和第四谐振腔R4之间的耦合间隙;第八金属化通孔V8和第九金属化通孔V9之间的间隙为第四耦合间隙C14,构成第一谐振腔Rl和第四谐振腔R4之间的耦合间隙;“X”形槽X是分别在上表面金属壁Gl和下表面金属壁G2位于第四耦合间隙C14处开设的一对交叉的斜槽,俯视看呈“X”形。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1)带内插入损耗小;(2)频率选择性好,带外抑制高;(3)电路实现结构简单,仅需内部少量通孔可将波导腔分为4个谐振腔体,相邻谐振腔的耦合通过通孔的间距来改变;(4)工艺上易于实现,相对与普通波导滤波器,由于采用LTCC技术使得本专利技术加工制造难度大大降低;(5)生产成本降低,相对与SIW (衬底集成波导)滤波器而言,谐振腔只是采用内部少量通孔和金属壁形成,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艺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毫米波高性能微`型介质腔体滤波器的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毫米波高性能微型介质腔体滤波器的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毫米波高性能微型介质腔体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曲线。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结合图1、图2,本专利技术毫米波高性能微型介质腔体滤波器,包括陶瓷基板S、上表面金属壁G1、下表面金属壁G2、侧边金属壁G3、输入端口 P1、输出端口 P2、“X”形槽C14、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第六金属化通孔V6、第七金属化通孔V7、第八金属化通孔V8、第九金属化通孔V9。其中上表面金属壁Gl是在陶瓷基板S的上表面印刷的金属层,下表面金属壁G2是在陶瓷基板S的下表面印刷的金属层,侧边金属壁G3是在陶瓷基板S的侧面印刷的金属壁;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第六金属化通孔V6、第七金属化通孔V7、第八金属化通孔V8和第九金属化通孔V9均与上表面金属壁Gl和下表面金属壁G2相连接;输入端口 Pl是在上表面金属壁Gl的一端开槽具有共面波导形式的抽头,输出端口 P2是在上表面金属壁Gl的另一端开槽具有共面波导形式的抽头;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八金属化通孔V8、第九金属化通孔V9这四个金属化通孔与上表面金属壁G1、下表面金属壁G2和侧边金属壁G3形成第一谐振腔R1,近似为方形形状;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这三个金属化通孔与上表面金属壁Gl、下表面金属壁G2和侧边金属壁G3形成第二谐振腔R2,近似为方形形状;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第六金属化通孔V6这三个金属化通孔与上表面金属壁G1、下表面金属壁G2和侧边金属壁G3形成第三谐振腔R3,近似为方形形状;第六金属化通孔V6、第七金属化通孔V7、第八金属化通孔V8、第九金属化通孔V9这四个金属化通孔与上表面金属壁G1、下表面金属壁G2和侧边金属壁G3形成第四谐振腔R4,近似为方形形状。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和第三金属化通孔V3之间的间隙为第一耦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毫米波高性能微型介质腔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陶瓷基板(S)、上表面金属壁(G1)、下表面金属壁(G2)、侧边金属壁(G3)、输入端口(P1)、输出端口(P2)、“X”形槽(C14)、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第六金属化通孔(V6)、第七金属化通孔(V7)、第八金属化通孔(V8)、第九金属化通孔(V9);其中上表面金属壁(G1)是在陶瓷基板(S)的上表面印刷的金属层,下表面金属壁(G2)是在陶瓷基板(S)的下表面印刷的金属层,侧边金属壁(G3)是在陶瓷基板(S)的侧面印刷的金属壁;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第六金属化通孔(V6)、第七金属化通孔(V7)、第八金属化通孔(V8)和第九金属化通孔(V9)的两端分别与上表面金属壁(G1)和下表面金属壁(G2)相连接;上表面金属壁(G1)的一端开槽作为输入端口(P1),上表面金属壁(G1)的另一端开槽作为输出端口(P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星施淑媛李雁朱丹戴永胜陈龙罗鸣邓良冯辰辰陈相治顾家方思慧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