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像光学镜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033394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0:17
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第五透镜为塑胶材质并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表面具有反曲点。第三透镜至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当取像光学镜片系统满足f/f3-f/f1特定范围时,可分散系统的正屈折力配置分布,有效降低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敏感度,提升制作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且特别是关于一种于电子产品的摄像应用或三维(3D)摄像应用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小型化影像镜片组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影像镜片组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稱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兀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Sensor, CMOS 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小型化影像镜 片组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摄影系统,如美国专利第7,969,664号所不,多米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为主,但由于智能手机(Smart Phone)与PDA (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等高规格移动装置的盛行,带动小型化摄影系统在像素与成像品质上的迅速攀升,已知的四片式透镜组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系统。目前虽有进一步发展五片式透镜摄影系统,如美国专利第8,000,031号所揭示,为具有五片镜片的摄影系统,虽可提升成像品质与解析力,但其第三透镜所提供的正屈折力小于第一透镜所提供的正屈折力,而无法适当分散透镜摄影系统的正屈折力的分布,易使透镜摄影系统敏感度增加,不利于制作合格率,所以极需要一种同时兼具成像品质佳且可容易提高制作合格率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在提供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其可有效地分散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正屈折力分布,进而降低其敏感度,用以提升制作合格率。依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为塑胶材质并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为五枚单一且非粘合的具屈折力透镜,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0.25 < f/f3-f/fl < 0.85 ;2.5 < (fl-f3) /T45 ;以及1.6 < CT5/CT4 < 6.0。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为塑胶材质并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l,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0.25 < f/f3-f/fl < 0.85 ;2.5 < (fl-f3)/T45 ;以及0.1 < T23/T34 < 1.0。当f/f3_f/n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效分散取像光学镜片系统正屈折力的分布,以避免第一透镜产生的球差过大,进而降低取像光学镜片系统敏感度,提升制作合格率。当(fl-f3)/T45满足上述条件时,不仅可有效分散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正屈折力分布以降低取像光学镜片系统敏感度,进而提升制作合格率,且适当调整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间的距离,并可使透镜组装更为紧密进而缩短总长。当CT5/CT4满足上述条件时,适当调整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厚度,有助于透镜的制造及取像光学镜片系统中透镜的组装。当T23/T34满足上述条件时,调整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间距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间距,其透镜间距的配置有利于组装,可使组装更为紧密进而缩短系统总长,以适合应用于微型化电子装置。`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图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7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9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1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1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1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17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 图19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示意图;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2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示意图;图2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2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示意图;图2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二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2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取像光学镜片系统中第四透镜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1211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1212第二透镜:120、2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取像光学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凹面、像侧表面为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镜,为塑胶材质并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中,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为五枚单一且非粘合透镜,该取像光学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0.25<f/f3?f/f1<0.85;2.5<(f1?f3)/T45;以及1.6<CT5/CT4<6.0。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宗翰黄歆璇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