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西林专利>正文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31181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2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该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由芯材、钢管套筒、无粘结材料、砂浆、预应力筋、橡胶块、钢板、锚具组成。所述的芯材纵向贯穿于钢管套筒中,中间段的屈服段在钢管套筒内部,两端的非屈服段伸出钢管套筒外;砂浆充满于芯材与钢管套筒之间,芯材表面有无粘结材料;橡胶块位于钢管套筒的两端,钢板紧贴着橡胶块的外侧,预应力筋穿过砂浆、橡胶块和钢板,在张拉锚固固定后,钢板与芯材焊接成为一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地震作用下通过易屈服的芯材反复拉压滞回耗能。在地震动结束之后,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能回复到初始位置,使支撑构件几乎无残余变形,能够继续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结构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技术介绍
可恢复功能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抗震结构体系,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指导思想下产生的。自复位结构体系是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中的一种,这种结构体系能够在地震过后回到初始位置,结构和构件的残余变形很小,继而保证了结构在地震中不倒塌,并且继续使用。支撑在结构抗侧力体系中是一道非常重要的防线。普通支撑受压与受拉性能不同,受压时易失稳;传统屈曲约束支撑在受很大拉力时,残余变形大。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不但能提供支撑的作用,在地震中消耗地震能力,在地震后,预应力筋的初始拉应力还能让芯材回复到初始位置,使支撑的残余变形降到最低,减小结构的残余位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支撑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自复位以及耗能能力的支撑,该支撑既能在地震中消耗地震能量,又能在震后回复到初始位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包括芯材、钢管套筒、无粘结材料、砂浆、预应力筋、橡胶块、钢板和锚具。 所述的芯材,其中间段是屈服段,由低屈服点钢制成;两端的形状相同,是非屈服段,两端的横截面面积大于中间段的横截面面积。该芯材纵向贯穿于钢管套筒中,且位于钢管套筒的中心位置,中间段的屈服段在钢管套筒内部,两端的非屈服段伸出钢管套筒外; 所述的砂浆充满于芯材与钢管套筒之间,砂浆和芯材之间有一层无粘结材料作为隔离层。砂浆的四角处有预应力筋孔道,该孔道供预应力筋穿过。所述的橡胶块,位于钢管套筒的两端,橡胶块的中心部位有方孔,该方孔供芯材的端部穿过,橡胶块的四角处有圆孔,这些圆孔供预应力筋穿过。所述的钢板,紧贴着橡胶块的外侧,与橡胶块上的方孔和圆孔对应位置,钢板上面有同样的方孔和圆孔,这些方孔和圆孔分别供芯材的端部和预应力筋穿过。所述的锚具,锚固在钢板上。在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固定后,钢板与芯材焊接成为一体。所述的预应力筋,为无粘结低松弛预应力筋。本专利技术在地震作用下通过易屈服的芯材反复拉压滞回耗能。在地震动结束之后,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仍能回复到初始位置,使支撑构件几乎无残余变形,能够继续工作。本专利技术可广泛用于工程结构中,在地震作用时,既实现了芯材的耗能作用,又可以在震后恢复到初始状态,同时更换简单快捷。本专利技术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有利于实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侧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芯材和外部套筒,砂浆,橡胶块组合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预应力筋张拉过程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示意图。图中标号:1为砂衆,2为橡胶块,3为钢管套筒,4为芯材,5预应力筋,6为钢板,7为锚具。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以图3、图4、图5为例,本专利技术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包括芯材、钢管套筒、无粘结材料、砂浆、无粘结低松弛预应力筋、橡胶块、钢板、锚具。将涂有无粘结材料的芯材4放置于钢管套筒3正中位置。向钢管套筒3中填充砂浆1,砂浆中由预留的预应力筋孔道。然后往钢管套筒3两端按置橡胶块2。如此就得到了如图1所示的支撑雏形。将钢板6置于钢管套筒3两端,橡胶块2外侧;将预应力筋5穿过钢板6,橡胶块2,砂浆I中的预留的孔道。张拉预应力筋5,通过锚具7,将预应力筋5锚固在两端的钢板6上。张拉锚固后,将两端的钢板6与芯材焊接成为整体。至此,完成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的制作。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 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专利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揭示,对于本专利技术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芯材(4)、钢管套筒(3)、无粘结材料、砂浆(I)、预应力筋(5)、橡胶块(2)、钢板(6)和锚具(7);其中: 所述的芯材(4),其中间段是屈服段,由低屈服点钢制成;两端的形状相同,是非屈服段,两端的横截面面积大于中间段的横截面面积;该芯材(4)纵向贯穿于钢管套筒(3)中,且位于钢管套筒(3)的中心位置,中间段的屈服段在钢管套筒(3)内部,两端的非屈服段伸出钢管套筒(3)夕卜; 所述砂浆(I)充满于芯材(4)与钢管套筒(3)之间,砂浆(I)和芯材(4)之间有一层无粘结材料作为隔离层;砂浆(I)的四角处有预应力筋孔道,该孔道供预应力筋(5)穿过;所述的橡胶块(2),位于钢管套筒(3)的两端,橡胶块(2)的中心部位有方孔,该方孔供芯材(4)的端部穿过,橡胶块(2)的四角处有圆孔,这些圆孔供预应力筋(5)穿过; 所述的钢板(6),紧贴着橡胶块(2)的外侧,与橡胶块(2)上的方孔和圆孔对应位置,钢板(6)上面有同样的方孔和圆孔,这些方孔和圆孔分别供芯材(4)的端部和预应力筋(5)穿过; 所述的锚具(7),锚固在钢板(6)上;在预应力筋(5)张拉锚固固定后,钢板(6)与芯材(4)焊接成为一体; 所述预应力筋(5),为无 粘结低松弛预应力筋。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结构工程
,具体为一种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该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由芯材、钢管套筒、无粘结材料、砂浆、预应力筋、橡胶块、钢板、锚具组成。所述的芯材纵向贯穿于钢管套筒中,中间段的屈服段在钢管套筒内部,两端的非屈服段伸出钢管套筒外;砂浆充满于芯材与钢管套筒之间,芯材表面有无粘结材料;橡胶块位于钢管套筒的两端,钢板紧贴着橡胶块的外侧,预应力筋穿过砂浆、橡胶块和钢板,在张拉锚固固定后,钢板与芯材焊接成为一体。本专利技术在地震作用下通过易屈服的芯材反复拉压滞回耗能。在地震动结束之后,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能回复到初始位置,使支撑构件几乎无残余变形,能够继续工作。文档编号E04B1/98GK103243835SQ20131019791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5日专利技术者吕西林, 刘金成, 周颖 申请人:吕西林, 刘金成, 周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芯材(4)、钢管套筒(3)、无粘结材料、砂浆(1)、预应力筋(5)、橡胶块(2)、钢板(6)和锚具(7);其中:?所述的芯材(4),其中间段是屈服段,由低屈服点钢制成;两端的形状相同,是非屈服段,两端的横截面面积大于中间段的横截面面积;该芯材(4)纵向贯穿于钢管套筒(3)中,且位于钢管套筒(3)的中心位置,中间段的屈服段在钢管套筒(3)内部,两端的非屈服段伸出钢管套筒(3)外;所述砂浆(1)充满于芯材(4)与钢管套筒(3)之间,砂浆(1)和芯材(4)之间有一层无粘结材料作为隔离层;砂浆(1)的四角处有预应力筋孔道,该孔道供预应力筋(5)穿过;所述的橡胶块(2),位于钢管套筒(3)的两端,橡胶块(2)的中心部位有方孔,该方孔供芯材(4)的端部穿过,橡胶块(2)的四角处有圆孔,这些圆孔供预应力筋(5)穿过;所述的钢板(6),紧贴着橡胶块(2)的外侧,与橡胶块(2)上的方孔和圆孔对应位置,钢板(6)上面有同样的方孔和圆孔,这些方孔和圆孔分别供芯材(4)的端部和预应力筋(5)穿过;所述的锚具(7),锚固在钢板(6)上;在预应力筋(5)张拉锚固固定后,钢板(6)与芯材(4)焊接成为一体;所述预应力筋(5),为无粘结低松弛预应力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西林刘金成周颖
申请(专利权)人:吕西林刘金成周颖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