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井紧急避险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26339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15: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矿井紧急避险帽,通过可收放式头部防护罩和供氧装置,在头部形成防护和保证氧气供给。头部防护罩是在安全帽整圈帽檐下安装隔热防护材料,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空间;供氧装置采用氧烛供氧,并通过导管将氧气导入防护罩内。在矿井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快速释放头部防护罩和启动氧烛,在头部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有氧空间,防止外部热量、粉尘以及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保障人体生存所需的氧气,从而对人体头部和面部进行十几分钟的紧急保护,防止灾害在短时间内伤及人的头部和面部,为工作人员提供足够的自救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 本专利技术属于矿山安全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矿井的新型矿井紧急避险帽
技术介绍
:矿用安全帽是井下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并且用以保护头部防止其受到压力冲击以及缓冲压力冲击的安全防护装备。传统矿用安全帽能够实现防护一定冲击的功能,但是其功能仍显得不够全面。尤其在矿井的紧急避险方面,很难达到应急和防止其他非撞击危害的效果,难以全面的保障佩戴人员的生命安全。而矿井的环境相当复杂,同时井下的事故灾害类型多样且危害性极大,尤其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会产生很多对人体生命有危害的因素,这些并非传统矿用安全帽可以防御的,比如:矿井火灾和瓦斯、煤尘爆炸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高热环境以及大量粉尘,这些在灾害发生后的短时间内会对人体,尤其是未受保护的头面部产生极大危害。矿井火灾、爆炸发生时,随后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以及粉尘、高温等恶劣环境才是对生命的最大威胁,死于这些危险有害因素的人比直接死于矿井火灾、爆炸中的人数要多的多。传统矿用安全帽因其设计之初并没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以发生紧急情况时,这些问题并没能得到解决,因而需要在传统矿用安全帽的基础上,并且在遵循国家关于安全帽的相关标准原则下,对其进行改进创新,得到新型的矿用安全帽,即矿井紧急避险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在保持了传统矿用安全帽所有优点的基础上,配置必要的防护罩、供氧装置等,使其能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为佩戴者提供一个相对密闭的有氧空间,进行短时间内的头部防护。 一种的矿井紧急避险帽,是在安全帽的帽檐下安装整圈隔热防护材料,作为防护罩;外壳正后方安装氧烛供氧装置,与帽内导管相连,通过导管将氧烛产生的氧气导入到帽内,为佩戴者提供氧气。所述隔热防护材料制成的防护罩,是可收放式的,在不用时收在帽檐下与帽檐之间用粘扣形式粘合以防止掉落,粘扣一端固定在帽檐上,另外与其粘合的部分直接布设在防护罩上。在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整圈防护罩可被释放下来,包围住头部,形成一个相对较密闭的空间,对工作人员进行头部和面部防护。所述防护罩由于其特殊的要求,使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形成密闭空间以保护面部的铝箔复阻燃纯棉布防护材料,作为主体防护材料;另一种是在人体眼睛部为,为保证透明不妨碍视野,同时也能起到防护作用的PVC (聚氯乙烯)材料。所述氧烛供氧装置,是为了保证防护罩内有相对足够的氧气。安装在帽壳外正后方的氧烛,与帽内的导管相连,通过导管将氧气导入到帽内,为了达到最佳供氧效果,导管出口位于佩戴者额头正上方;氧烛的启动使用火帽引发方式,即由撞击式火帽和激发撞针组成,在激发撞针的作用下,火帽被引发,点燃引发药,进而启动氧烛,产出的氧气再经过气体过滤装置释放出来。本专利技术在保持了传统矿用安全帽所有优点的基础上,配置必要的防护罩、供氧装置等,使其能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为佩戴者提供一个相对密闭的有氧空间,进行短时间内的头部防护。本专利技术使用方便、快捷,在井下灾害发生时,能给工作人员提供相对舒适、安全的头部防护,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救。附图说明:图1为氧烛结构示意图。图2为矿井紧急避险帽防护罩落下效果示意图。图3为矿井紧急避险帽供氧装置示意图。图4为矿井紧急避险帽落下部分收起时固定方式示意图。 其中I一触发挡板;2—打击锤(撞针);3一弹簧;4一绝热板;5—引发药;6—氧烛;7—带孔铜片;8—过滤垫;9—壳体;10—顶尖;11—招箔;12 —闪火粉;13—火帽;14一传统矿用安全帽;15—眼睛部位,PVC (聚氯乙烯)材料;16—主体防护罩,铝箔复阻燃纯棉布材料;17—组合式氧烛;18—导管;19一固定粘扣。说明:氧烛的结构包括:触发挡板(1),打击锤(2)、弹簧(3)以及撞击式火帽(13),氧烛分解产生的氧气积聚在壳内,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顶尖(10)刺破密封箔(11)放出氧气,经过导管进入防护罩内。防护罩安装于安全帽帽檐下方,是整圈隔热防护材料(16),在眼睛部位特别使用了透明的PVC材料(15),如图2 ;防护罩在不用时用固定粘扣(19)固定在帽檐下,如图4 ;供氧装置包括氧烛(17)和导管(18),氧烛位于外壳正后方,与帽内导管相连,通过导管将氧烛产生的氧气导入到帽内,导管出口位于佩戴者额头正上方,如图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I)可收放式防护罩的设置及工作流程本专利技术帽檐下安装整圈可收放式防护罩,防护罩主体采用铝箔复阻燃纯棉布防护材料,眼睛部位由于还要保证视野,所以采用透明的PVC (聚氯乙烯)材料,如图2。防护罩在不用时用粘扣(19)固定在帽檐上,如图4,粘扣一端固定在帽檐上,另外与其粘合部分直接布设在防护罩上。粘扣的布置为:共布设3个粘扣,正后方一处,与其相隔120°的左右两个方向各设一个。当紧急危险发生时,佩戴者打开粘扣,防护罩下落,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2)供氧装置的组成密闭空间用氧烛的产氧量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不同而不同,一般为几百升到几个立方。氧烛一般由燃烧器、启动装置、产氧药块和氧气过滤材料组成。本专利技术采用燃烧器和产氧药块组合在一起的组合式氧烛。当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放下防护罩,启动氧烛供氧,氧烛的启动采用火帽引发方式,它的工作过程为:当拔掉触发挡板(I)时,打击锤(2)在弹簧(3)的弹力作用下向下运动,打到撞击式火帽(13)上;火帽产生的火焰引发下面闪火药及引发药,进而引发氧烛。氧烛分解产生的氧气积聚在壳内,使其压力升高;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顶尖(10)就会刺破密封箔(11)而放出 氧气,放出的氧气经导气管进入气囊,供佩戴者呼吸。权利要求1.一种矿井紧急避险帽,其特征在于:由安全帽、眼睛部位的防护材料(15)、面部防护材料(16)、氧烛(17)、导管(18)构成,在安全帽(14)帽檐下安装整圈可收放式的眼睛部位的防护材料(15)和面部防护材料(16),作为头部防护罩;安全帽(14)外壳正后方安装有氧烛(17),导管出口位于佩戴者的额头部位,通过导管(18)将氧烛产生的氧气导入防护罩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井紧急避险帽,其特征在于:氧烛的启动采用火帽引发方式,氧烛的结构包括:触发挡板(1),打击锤(2)、弹簧(3)以及撞击式火帽(13),氧烛分解产生的氧气积聚在壳内,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顶尖(10)刺破密封箔(11)放出氧气,经过导管进入防护罩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井紧急避险帽,其特征在于:头部防护罩在不用时是收起在帽檐下的,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将防护罩整圈释放下来,在头部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空间;作为主体的面部防护材料(16)是铝箔复阻燃纯棉布材料;作为眼睛部位的防护材料是PVC 材料(1 5)。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矿井紧急避险帽,通过可收放式头部防护罩和供氧装置,在头部形成防护和保证氧气供给。头部防护罩是在安全帽整圈帽檐下安装隔热防护材料,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空间;供氧装置采用氧烛供氧,并通过导管将氧气导入防护罩内。在矿井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本专利技术能快速释放头部防护罩和启动氧烛,在头部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有氧空间,防止外部热量、粉尘以及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保障人体生存所需的氧气,从而对人体头部和面部进行十几分钟的紧急保护,防止灾害在短时间内伤及人的头部和面部,为工作人员提供足够的自救时间。文档编号A42B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矿井紧急避险帽,其特征在于:由安全帽、眼睛部位的防护材料(15)、面部防护材料(16)、氧烛(17)、导管(18)构成,在安全帽(14)帽檐下安装整圈可收放式的眼睛部位的防护材料(15)和面部防护材料(16),作为头部防护罩;安全帽(14)外壳正后方安装有氧烛(17),导管出口位于佩戴者的额头部位,通过导管(18)将氧烛产生的氧气导入防护罩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英华王辉黄志安高玉坤王晶晶张恒周佩玲鲍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