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双循环降温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12756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8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体双循环降温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U形的导管a,导管a的两个开口端外露在壳体外,导管a的两个开口端与壳体连接处设置有防水垫圈,导管a一侧依次连接有锥形螺旋式调速阀、动力泵、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和三向手动阀门,三向手动阀门设置在U形的导管a一侧的末端,三向手动阀门与导管a另一端之间还通过导管b设置有翅片散热器,壳体外表面设置有卡扣和磁铁片;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和动力泵通过导线与充电电源连接。解决了现有的降温器热效率利用率不高、降温温度不恒定、没有便携性的问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涉及一种人体双循环降温器
技术介绍
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I度。正常生理状态下,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C 38°C为低热,38°C 39°C为中度发热,39°C 40°C为高热,40°C以上为超高热。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C或低于25°C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中枢神经调节的,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在临床实践中,一般常见的人体降温措施有物理降温类和药物性降温类。药物性降温效果虽然明显,但不适宜于紧急快速降温,且降温药品对人体有一定副作用。常见的物理降温有头部冷敷、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这些治疗措施虽能一定程度上给患者降温,但持续时间有限且温度难恒定控制。还有技术专利自动医用人体降温仪(申请号=200420011683.2,公开号:CN2686568Y,公开日=2005-03-23)提到利用循环液降温,此降温设备采用交流电机驱动,使用范围受到限制,这种降温效果虽然明显,但热量利用率不高,因其只采用一种冷却液 ,鉴于冷却液的特殊性,当发生连接管泄漏时冷却液会接触皮肤发生中毒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体双循环降温器,解决了现有的降温器热效率利用率不高、降温温度不恒定、无法局部降温的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体双循环降温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U形的导管a,导管a的两个开口端外露在壳体外,导管a的两个开口端与壳体连接处设置有防水垫圈,导管a—侧依次连接有锥形螺旋式调速阀、动力泵、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和三向手动阀门,三向手动阀门设置在U形的导管a—侧的末端,三向手动阀门与导管a另一端之间还通过导管b设置有翅片散热器,壳体外表面设置有卡扣和磁铁片;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和动力泵还与充电电源通过导线连接。本技术的特点还在于:其中导管a与导管b均由外至内分别由隔热层与绝缘层组成。其中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由降温端和散热端组成,降温端与导管a连接,散热端上设置有输液管加热器。其中输液管加热器包括螺旋凹槽及输液管防脱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快速降低患者局部温度,双循环回路设计能够让使用者根据不同情况变换调节,最大限度的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感,特殊设计的输液管加热功能能够使发热患者输液时更加舒适,防止患者输入过凉液体而发生输液反应。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人体双循环降温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人体双循环降温器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人体双循环降温器中导管a及导管b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人体双循环降温器中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锥形螺旋式调速阀,2.动力泵,3.输液管加热器,301.输液管防脱扣,302.螺旋凹槽,4.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401.降温端,402.散热端,5.三向手动阀门,6.翅片散热器,7.卡扣,8.磁铁片,9.充电电源,10.导线,11.防水垫圈,12.导管a,1201.隔热层,1202.绝缘层,13.壳体,14.导管b。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人体双循环降温器,如图1及图2所示,包括壳体13,壳体13内设置有U形的导管al2,导管al2的两个开口端外露在壳体13外,导管al2的两个开口端与壳体13连接处设置有防水垫圈11,导管al2 —侧依次连接有锥形螺旋式调速阀1、动力泵2、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4和三向手动阀门5,三向手动阀门5设置在U形的导管al2 —侧的末端,三向手动阀门5与导管al2另一端之间还通过导管bl4设置有翅片散热器6,壳体13外表面设置有卡扣7和磁铁片8 ;其中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4和动力泵2还与充电电源9通过导线10连接,充电电源9为12V充电电源。如图3所示,其中导管al2与导管bl4均由外至内分别由隔热层1201与绝缘层1202组成。如图4所示,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4由降温端401和散热端402组成,降温端401与导管al2连接,散热端402上设置有输液管加热器3,输液管加热器3包括螺旋凹槽302及输液管防脱扣301。加热端401由材料为Bi2Te3-Sb2Te3的P型半导体和材料为Bi2Te3-Bi2Se3的N型半导体组成。动力泵2由内置12V充电电源驱动,能够在一次充电后较长时间使用。在通用降温模式下,液体经进水管12、水泵2、热电半导体降温器降温端401、手动换向阀5,从出水管流出;在加强模式下,液体经换向阀5切换至翅片散热器散热后流出。在使用时,使用者将配套的人体接触降温装置(如降温帽、腋下循环降温袋、降温内裤等)依次连接于设备的出入口处,出入口加有防水垫圈11防止降温液体外泄。本技术能够快速降低使用者局部温度,双循环回路设计可针对不同需求程度的使用者,最大限度的提高使用者舒适感。特殊设计的输液管加热功能能够使发热患者输液更加舒适,防止患者输入过凉液体而发生输液反应。权利要求1.一种人体双循环降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3),壳体(13)内设置有U形的导管a (12),导管a (12)的两个开口端外露在壳体(13)外,导管a (12)的两个开口端与壳体(13)连接处设置有防水垫圈(11),导管a (12) —侧依次连接有锥形螺旋式调速阀(I )、动力泵(2)、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4)和三向手动阀门(5),三向手动阀门(5)设置在U形的导管a (12)—侧的末端,三向手动阀门(5)与导管a (12)另一端之间还通过导管b (14)设置有翅片散热器(6),壳体(13)外表面设置有卡扣(7)和磁铁片(8); 所述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4)和动力泵(2)还与充电电源(9)通过导线(1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双循环降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a(12)与导管b(14)均由外至内分别由隔热层(1201)与绝缘层(1202)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体双循环降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4)由降温端(401)和散热端(402)组成,降温端(401)与导管a (12)连接,散热端(402)上设置有输液管加热器(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体双循环降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加热器(3)包括螺旋凹槽(302)及输液 管防脱扣(301)。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人体双循环降温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U形的导管a,导管a的两个开口端外露在壳体外,导管a的两个开口端与壳体连接处设置有防水垫圈,导管a一侧依次连接有锥形螺旋式调速阀、动力泵、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和三向手动阀门,三向手动阀门设置在U形的导管a一侧的末端,三向手动阀门与导管a另一端之间还通过导管b设置有翅片散热器,壳体外表面设置有卡扣和磁铁片;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和动力泵通过导线与充电电源连接。解决了现有的降温器热效率利用率不高、降温温度不恒定、没有便携性的问题。文档编号A61M5/44GK203107382SQ20132010078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体双循环降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3),壳体(13)内设置有U形的导管a(12),导管a(12)的两个开口端外露在壳体(13)外,导管a(12)的两个开口端与壳体(13)连接处设置有防水垫圈(11),导管a(12)一侧依次连接有锥形螺旋式调速阀(1)、动力泵(2)、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4)和三向手动阀门(5),三向手动阀门(5)设置在U形的导管a(12)一侧的末端,三向手动阀门(5)与导管a(12)另一端之间还通过导管b(14)设置有翅片散热器(6),壳体(13)外表面设置有卡扣(7)和磁铁片(8);所述热电半导体降温装置(4)和动力泵(2)还与充电电源(9)通过导线(1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娟娟白文超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市第一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