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渊专利>正文

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93728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下水道地漏技术,尤其是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为了解决现有的地漏结构或复杂或防臭效果差或流水不畅的问题,其特征是包括地漏本体、位于地漏本体顶部的过滤上盖,所述的地漏本体的上段设有与下水管配合的颈部,地漏本体的下段由内管和外管构成,外管的底端设有封闭底板,外管的筒壁上设有排水孔,内管的底端位于排水孔的下方。装配简单,清理方便,防臭、防虫效果好,适合家庭中排水量较多、垃圾杂物较少的直管下水道地漏部位。(*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下水道地漏技术,尤其是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
技术介绍
地漏是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地漏的品种很多,结构各异,一般都以防臭、防虫害为设计目的。如专利公开号为CN1752361的一种防臭地漏,含有壳体、倒杯形水封盖,壳体上有环形水封槽,在壳体的落水唇口的上方、水封盖的下面有一个自由的内封盖,该内封盖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这种结构适合不是频繁使用地漏流水的状况。又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2080407A的一种防臭地漏,包括地漏本体、与地漏本体上端面相扣合的上盖,上盖上开设有漏水孔,地漏本体下端面开设有一出水孔,出水孔周圈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凸环,凸环上放置有一浮球,浮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并且浮球的直径小于上盖与凸环间的距离。这种采用浮球结构的地漏,空间体积小的地方不适合,且容易损坏。再如专利公告号为CN2647940Y的一种防臭地漏,包括水箅子、地漏本体和防臭碗,地漏本体由中心设有通孔的本体碗和可拆卸地装在通孔内的阻水管组成,阻水管的上端突出于本体碗的底面。这种结构沉水少,高度低,防臭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地漏结构或复杂或防臭效果差或流水不畅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构造简单、安装清理方便的双直筒防臭地漏。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其特征是包括地漏本体、位于地漏本体顶部的过滤上盖,所述的地漏本体的上段设有与下水管配合的颈部,地漏本体的下段由内管和外管构成,外管的底端设有封闭底板,夕卜管的筒壁上设有排水孔 ,内管的底端位于排水孔的下方。本装置由把地漏本体制成一颈部,与下水管直接紧密配合,以防止下水道气体及昆虫上行,过滤上盖为单独部件,可以随时取出清理,污水通过过滤上盖后经内管到达外管底部,待满到外管筒壁上的排水孔部位后流至下水管,由于内管的底端在出水口的下方,所以外管排水口以下部分的沉水都成为水域隔离区,水域隔离区的高度根据地漏部位下水管的直管部分长度确定,可长可短,灵活运用,这些积水便成为有效的防臭防虫区,长久使用后可以把地漏本体取出清理。作为优选,所述的地漏本体颈部的上端设有向外翻转的合盖部,合盖部大于下水管的外径。合盖部直接把下水管管口全部封盖在下面。作为优选,所述的地漏本体的颈部由直径大于外管的管体缩径至外管直径后,形成一个沉积座。合盖部、颈部以及内管均可采一体式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作为优选,所述的过滤上盖设有与沉积座内孔径配合的过滤网。过滤网部位设计为向下沉槽,以沉积座内孔定位,防止过滤上盖随意移动。作为优选,所述的沉积座底板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直径与内管的内孔直径相等。污水从沉积座底板的通过下流,沉积座同时把内管、外管上端之间封闭。作为优选,所述的沉积座底板中部的通孔部位设有网格,所述网格上的孔大于过滤上盖中的过滤孔。沉积座底板上网格作为二次过滤用,网格的设置是本装置的一种附加方案。作为优选,所述的外筒体筒壁上设有的出水口为竖直排列的长孔。上下排列的长孔可以满足水流量的大小变化。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装配简单,清理方便,防臭、防虫效果好,适合家庭中排水量较多、垃圾杂物较少的直管下水道地漏部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1.地漏本体,11.沉积座,12.合盖部,13.外管,14.排水孔,15.封闭底板,16.内管,17.颈部,2.过滤上盖,3.下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由一个地漏本体I和过滤上盖组成。过滤上盖2位于地漏本体I的顶部。地漏本体I的上段设有与下水管3间隙配合的颈部17,颈部的外径上套装有密封套,地漏本体I的下段由内管16和外管13构成,外管13的底端设有封闭底板15,外管13的筒壁上设有8个均匀竖直排列的长型排水孔14,内管16的底端位于排水孔1 4最低出水处的下方,并离外管封闭底板20mm距离。地漏本体颈部17的上端设有向外翻转的合盖部12,该合盖部12最大位置的内径与下水管3端部的外径过盈配合。地漏本体I的颈部17由直径大于外管13的管体冲压缩径至外管直径后,形成了一个沉积座11,沉积座11底板中部设有通孔,该通孔直径与内管16的内孔直径相等。过滤上盖2设有与沉积座11内孔径间隙配合的过滤网。沉积座11底板中部的通孔部位还可设有网格,该网格上的孔径大于过滤上盖2中过滤孔径,以方便从过滤上盖2流下的杂物从网格中流走。安装使用时再参见图2,污水经过滤上盖2过滤后经内管16流至外管13的底部,当水满到外管13的排水孔14部位后溢出到下水管3,从下水管3流走。上述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说明,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定,任何对本技术的简单变换后的结构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其特征是包括地漏本体(I)、位于地漏本体(I)顶部的过滤上盖(2),所述的地漏本体(I)的上段设有与下水管(3)配合的颈部(17),地漏本体(I)的下段由内管(16)和外管(13)构成,外管(13)的底端设有封闭底板,外管(13)的筒壁上设有排水孔(14),内管(16)的底端位于排水孔(14)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漏本体(I)颈部(17)的上端设有向外翻转的合盖部(12),合盖部(12)的内径大于下水管(3)的外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漏本体(I)的颈部(17)由直径大于外管(13)的管体缩径至外管直径后,形成一个沉积座(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上盖(2)设有与沉积座(11)内孔径配合的过滤网。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积座(11)底板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直径与内管(16)的内孔直径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积座(11)底板中部的通孔部位设有网格,所述网格上的孔大于过滤上盖(2)中的过滤孔。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13)的筒壁上设有的排水孔·(14)为竖直排列的长孔。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建筑下水道地漏技术,尤其是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为了解决现有的地漏结构或复杂或防臭效果差或流水不畅的问题,其特征是包括地漏本体、位于地漏本体顶部的过滤上盖,所述的地漏本体的上段设有与下水管配合的颈部,地漏本体的下段由内管和外管构成,外管的底端设有封闭底板,外管的筒壁上设有排水孔,内管的底端位于排水孔的下方。装配简单,清理方便,防臭、防虫效果好,适合家庭中排水量较多、垃圾杂物较少的直管下水道地漏部位。文档编号E03F5/04GK203096866SQ20132000916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5日专利技术者徐渊 申请人:徐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直管防臭地漏,其特征是包括地漏本体(1)、位于地漏本体(1)顶部的过滤上盖(2),所述的地漏本体(1)的上段设有与下水管(3)配合的颈部(17),地漏本体(1)的下段由内管(16)和外管(13)构成,外管(13)的底端设有封闭底板,外管(13)的筒壁上设有排水孔(14),内管(16)的底端位于排水孔(14)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渊
申请(专利权)人:徐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