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渊专利>正文

一种直管式防臭地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42203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3 0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下水道地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直管式防臭地漏,为了解决现有的地漏结构或复杂或防臭效果差或流水不畅的问题,其特征是包括外筒体、位于外筒体内的内筒体,所述的外筒体的底部设有密封底板,外筒体的筒壁上设有出水口,外筒体的顶部设有朝外的翻边,内筒体的上段设有与外筒体内径配合的颈部,内筒体的底端位于外筒体出水口最低出水部位的下方,内筒体的颈部部位设有过滤网。装配简单,清理方便,防臭、防虫效果好,适合下水量较大、垃圾杂物较少的室内直管下水道地漏部位。(*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下水道地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直管式防臭地漏
技术介绍
地漏是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地漏的品种很多,结构各异,一般都以防臭、防虫害为设计目的。如专利公开号为CN1752361的一种防臭地漏,含有壳体、倒杯形水封盖,壳体上有环形水封槽,在壳体的落水唇口的上方、水封盖的下面有一个自由的内封盖,该内封盖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这种结构适合不是频繁使用地漏流水的状况。又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2080407A的一种防臭地漏,包括地漏本体、与地漏本体上端面相扣合的上盖,上盖上开设有漏水孔,地漏本体下端面开设有一出水孔,出水孔周圈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凸环,凸环上放置有一浮球,浮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并且浮球的直径小于上盖与凸环间的距离。这种采用浮球结构的地漏,空间体积小的地方不适合,且容易损坏。再如专利公告号为CN2647940Y的一种防臭地漏,包括水箅子、地漏本体和防臭碗,地漏本体由中心设有通孔的本体碗和可拆卸地装在通孔内的阻水管组成,阻水管的上端突出于本体碗的底面。这种结构沉水少,高度低,防臭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地漏结构或复杂或防臭效果差或流水不畅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构造简单、安装清理方便的直管式防臭地漏。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直管式防臭地漏,其特征是包括外筒体、位于外筒体内的内筒体,所述的外筒体的底部设有密封底板,外筒体的筒壁上设有出水口,外筒体的顶部设有朝外的翻边,内筒体的上段设有与外筒体内径配合的颈部,内筒体的底端位于外筒体出水口最低出水部位的下方,内筒体的颈部部位设有过滤网。本装置由外筒体和内筒体两大部分组成,过滤网制作在内筒体上方,污水通过过滤网后通过内筒体到外筒体底部,待满到外筒体的出水口部位再流至下水管,由于内筒体的底端在出水口的下方,所以外筒体出水口以下部分的沉水都成为水域隔离区,水域隔离区的高度根据地漏部位下水管直管部分的长度可以设计得相应长一些,这些积水便成为有效的防臭防虫区,内筒体可以从外筒体中取出清理,安装、使用、维护方便。作为优选,所述的内筒体的上端设有向外折弯两次的翻边,并构成一个与外筒体顶部朝外翻边配合的合盖部。合盖部把整个外筒体盖合在下方,起到防漏气作用。作为优选,所述的内筒体的颈部由大管径向小管径缩径后形成一个沉积座,沉积座的底板即为过滤网。内筒体的颈部外径上可设置软质密封材料,具有耐磨性和密封性。沉积座的深度根据使用场合设计。作为优选,所述的外筒体的直径小于下水道地面部位的下水管直径,外筒体顶部朝外的翻边直径大于下水管的直径。本装置的外筒体在安装下水管时,可同时安装,外筒体与下水管之间保持密封。作为优选,所述的内筒体与外筒体配合的颈部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可以加强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的密封程度。作为优选,所述的内筒体上段设有的颈部与外筒体内径间隙配合。为了保证清理时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的易取出程度,采用间隙配合,但可加装密封圈保证密封性。作为优选,所述的外筒体筒壁上设有的出水口为竖直排列的长孔。长孔易加工,排水量也可以随下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装配简单,清理方便,防臭、防虫效果好,适合下水量较大、垃圾杂物较少的室内直管下水道地漏部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内筒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筒体,2.内筒体,21.内筒直管,22.过滤网,23.合盖部,24.沉积座,3.下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参见图1,本实施例一种直管式防臭地漏,由外筒体I和内筒体2组成,内筒体2插装在外筒体I中。外筒体I为管状结构,其底部设有密封底板,外筒体I的筒壁上一周竖直方向排列8个长孔出水口,外筒体I的顶部设有朝外翻至水平的翻边,形成一个法兰体。内筒体2包括一段内筒直管21,内筒直管21的上端制作一节与外筒体I的内径配合的颈部,如图2所示,颈部的直径大于内筒直管21的直径。内筒体2的底端位于外筒体I出水口最低出水部位的下方IOmm处,并距外筒体I的底板10mm。制作内筒体2的颈部时,采用大管径向小管径缩径后形成一个沉积座24而成,沉积座24的底板即为颈部过滤网22,结合图3所示。内筒体2的上端设有向外折弯两次的翻边,构成一个与外筒体I顶部朝外水平翻边的直径配合的合盖部23。安装如图4所示,外筒体I的直径小于下水道地面部位的下水管3的直径,顶部的水平翻边直径大于下水管3的直径。污水经过滤网22过滤后下流,到内筒体2底部,水满到外筒体I的出水口部位后溢出,从下水管3流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管式防臭地漏,其特征是包括外筒体(1)、位于外筒体(1)内的内筒体(2),所述的外筒体(1)的底部设有密封底板,外筒体(1)的筒壁上设有出水口,外筒体(1)的顶部设有朝外的翻边,内筒体(2)的上段设有与外筒体(1)内径配合的颈部,内筒体(2)的底端位于外筒体(1)出水口最低出水部位的下方,内筒体(2)的颈部部位设有过滤网(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管式防臭地漏,其特征是包括外筒体(I)、位于外筒体(I)内的内筒体(2),所述的外筒体(I)的底部设有密封底板,外筒体(I)的筒壁上设有出水口,外筒体(I)的顶部设有朝外的翻边,内筒体(2)的上段设有与外筒体(I)内径配合的颈部,内筒体(2)的底端位于外筒体(I)出水口最低出水部位的下方,内筒体(2)的颈部部位设有过滤网(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管式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筒体(2)的上端设有向外折弯两次的翻边,并构成一个与外筒体(I)顶部朝外翻边配合的合盖部(2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直管式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筒体(2)的颈部由大管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渊
申请(专利权)人:徐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