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舰艇防御系统,其包括通过可伸缩机械臂滑动设于所述舰艇上的阻挡变向系统,该阻挡变向系统包括基座及基座上的高速旋转叶轮,在所述可伸缩机械臂端部设置有轮座,所述基座弹性置于该轮座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可伸缩机械臂进行位置导向及整个阻挡变向系统在舰艇上的位置移动,来实现舰艇全方位的防御;通过阻挡变向系统中高速旋转叶轮对来袭导弹进行阻挡,然后经叶轮的高速旋转迫使来袭导弹方向变向偏离轨道,使得导弹在舰艇外爆炸,来达到舰艇的安全防御,有效地避免了在舰艇水上水下各部位直接遭受来袭导弹的严重打击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以及舰艇损毁的情形。(*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御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舰艇防御系统,更确切来说是一种舰艇的防御装甲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武器弹头性能的日益提高,各种新型战舰的出现,大大的增强和提高了保卫祖国的能力。虽然战舰的攻击力强,但是其自身的防御也受到敌舰的攻击威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战舰作战半径也相应得到扩大,同时受到的威胁半径也相应扩大。若遭受强力打击,舰体损毁通常较为严重,舰艇上的士兵存活率相当低。对于长兵相接,也即是远程防御方面,现有的雷达探测、导弹拦截可以完成,然而近兵交战时,即使导弹拦截成功,导弹所爆炸的范围也会波及到舰艇本身,况且,雷达探测也预防不了快捷敏锐的近战打击,遭受打击的反应时间极短,舰艇人员即使收到预警信号,舰艇要脱离爆炸区域的机会也很小。由上述可知,舰艇在交战的过程中遭受严重的打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目前舰艇设置的装甲甲板不能有效地阻拦舰艇遭受打击,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舰艇的损毁,也即是说,现有技术还不足以弥补舰艇遭受严重打击所导致的损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可有效避免在水上水下各部位直接遭受来袭导弹的 严重打击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以及舰艇损毁的舰艇防御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舰艇防御系统,其包括通过可伸缩机械臂滑动设于所述舰艇上的阻挡变向系统,该阻挡变向系统包括基座及基座上的高速旋转叶轮,在所述可伸缩机械臂端部设置有轮座,所述基座弹性置于该轮座内。进一步的,所述舰艇甲板上设置导向滑轨,在该导向滑轨上设置有机械臂移动座,所述可伸缩机械臂固设于该机械臂移动座上,且在所述机械臂移动座上设置有导向轮及用于为机械臂配重的伸缩液压泵。具体地,所述阻挡变向系统包括用于阻挡舰体侧面及水下攻击的第一阻挡变向系统和用于阻挡舰体上方攻击的第三阻挡变向系统,该第一、三阻挡变向系统分别通过第一、三可伸缩机械臂固定于所述机械臂移动座上,所述可伸缩机械臂均是通过单元臂之间铰链并通过液压泵连接。所述第一阻挡变向系统包括第一基座及其上的第一阻挡盘,在该第一阻挡盘上可转动设置有第一高速旋转叶轮,在该第一高速旋转叶轮与第一阻挡盘之间设置有锥形滚针,且在所述第一高速旋转叶轮的中心轴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电磁装置和第一撞击感应开关;在所述第一阻挡盘内还设置有中轴线与第一高速旋转叶轮半径方向垂直的且旋向朝外的旋转筒齿。在所述第一阻挡盘的盘面边缘周向设置有阻挡边圈,该阻挡边圈围成一带缺口的圆筒形,所述旋转筒齿置于该缺口位置,在所述阻挡边圈的内壁上竖向设置有若干可转动设置的旋转棒;在所述阻挡边圈上还设置有声纳装置。在所述第一可伸缩机械臂端部设置有第一轮座,所述第一基座设于该第一轮座内且在其之间设置有减振装置,所述第一轮座、第一基座均通过液压泵连接于所述第一可伸缩机械臂上;在所述第一轮座上还设置有用于辅助支撑于舰艇上支撑液压泵。所述第三阻挡变向系统包括弹性设于所述第三可伸缩机械臂端部的第三轮座内的第三基座,该第三基座上设置有第三阻挡盘,在该第三阻挡盘上可转动设置有第三高速旋转叶轮,在该第三高速旋转叶轮的中心轴上依次设置有第三电磁装置和第三撞击感应开关。所述第一可伸缩机械臂上还通过第二机械臂连接有第二阻挡变向系统,在第二机械臂的端部依次通过角度旋转座、减振支座铰链连接第二阻挡变向系统,所述减振支座与角度旋转座一端部相互铰接,另一端连接有弹簧,所述减振支座一端与第二阻挡变向系统铰接,另一端与第二阻挡变向系统通过液压泵连接。所述第二阻挡变向系统包括底部与所述减振支座相连接的第二阻挡套箱,该第二阻挡套箱内叠置有若干阻挡变向板,在该若干阻挡变向板之间设置有若干活动轮,并在所述第二阻挡套箱两侧设置有定位所述阻挡变向板的压长杆,该压长杆通过设置于第二阻挡套箱内的压长弹簧弹性定位。所述第二阻挡套箱上最外侧的阻挡变向板上设置有两相互平行的定向滑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可伸缩机械臂进行位置导向及整个阻挡变向系统在舰艇上的位置移动,来实现舰艇全方位的防御;通过阻挡变向系统中高速旋转叶轮对来袭导弹进行阻挡,然后经叶轮的高速旋转迫使来袭导弹方向变向偏离轨道,使得导弹在舰艇外爆炸,来达到舰艇的安全防御,有效地避免了在舰艇水上水下各部位直接遭受来袭导弹的严重打击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以 及舰艇损毁的情形。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是图1中另一结构的示意简图;图3是图1中第一阻挡变向系统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图1中第三阻挡变向系统的剖视简图;图6是图2中第二阻挡变向系统的剖视简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如图1所示的舰艇防御系统包括通过可伸缩机械臂滑动设于所述舰艇上的阻挡变向系统,该阻挡变向系统包括基座及基座上的高速旋转叶轮,在所述可伸缩机械臂端部设置有轮座,所述基座弹性置于该轮座内。本技术的涉及要点主要在于,通过阻挡变向系统中的阻挡变向机构,也即是高速旋转叶轮来迫使来袭导弹变向,进而保证舰艇表面的安全防御。在所述舰艇甲板上设置导向滑轨1,在该导向滑轨I上设置有机械臂移动座40,所述可伸缩机械臂固设于该机械臂移动座40上,且在所述机械臂移动座40上设置有导向轮41及用于为机械臂配重的伸缩液压泵42。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将机械臂移动座40设于舰艇甲板的边缘位置,以不影响甲板上其它的军事布置,同时,可以设置多个机械臂移动座40,以保证尽可能多的实现整个舰艇的全方位防御。该机械臂移动座40可由舰艇内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控制,根据设备自身或者舰艇本身的雷达监控系统、声纳装置等来探测导弹的来袭轨迹,再控制机械臂移动座40移至相应的位置进行导弹防御。图1中的所述阻挡变向系统包括用于阻挡舰体侧面及水下攻击的第一阻挡变向系统12和用于阻挡舰体上方攻击的第三阻挡变向系统32,该第一、三阻挡变向系统12、32分别通过第一、三可伸缩机械臂11、31固定于所述机械臂移动座40上,所述可伸缩机械臂11、31均是通过单元臂之间铰链并通过液压泵连接,该液压泵主要是为了实现机械臂的转向或升降。 对于所述第一阻挡变向系统12,详细如图1、3、4可知,该第一阻挡变向系统12包括第一基座129及其上的第一阻挡盘121,在该第一阻挡盘121上可转动设置有第一高速旋转叶轮125,在该第一高速旋转叶轮125与第一阻挡盘121之间设置有锥形滚针124,且在所述第一高速旋转叶轮125的中心轴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电磁装置126和第一撞击感应开关127 ;在所述第一阻挡盘121内还设置有中轴线与第一高速旋转叶轮125半径方向垂直的且旋向朝外的旋转筒齿128。其中,所述第一高速旋转叶轮125的动力系统可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129内。同时,在所述第一阻挡盘121的盘面边缘周向设置有阻挡边圈122,该阻挡边圈122围成一带缺口的圆筒形,所述旋转筒齿128置于该缺口位置,在所述阻挡边圈1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舰艇防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可伸缩机械臂滑动设于所述舰艇上的阻挡变向系统,该阻挡变向系统包括基座及基座上的高速旋转叶轮,在所述可伸缩机械臂端部设置有轮座,所述基座弹性置于该轮座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家全,李恩发,李成全,
申请(专利权)人:李家全,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