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块退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89790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5:35
一种滑块退出机构,该机构包括:一入子、一底座、一第一顶板、一第二顶板、一第三顶板、一剥块、一拉杆、一顶杆、一弹性元件、一定位珠以及一滑块,该滑块一端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内,且滑块置于公模板中的该端与所述底座相接触,该滑块一侧与所述入子对应相连,另一侧与所述束块对应相接触,且该滑块内设有一滑动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滑块退出机构,通过设置一滑块、一剥块、一弹性元件和一定位珠,在模具注塑成型第一射产品时,模具第一次开模,滑块不退出,公模旋转180°与第二射母模配合注塑成型第二射产品,模具第二次开模,滑块受到剥块的作用力退出,该滑块退出机构使双色模具于第二次合模时第一射产品不被刮伤。(*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滑块退出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滑块退出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双色模具中的滑块退出机构。
技术介绍
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手机外壳或工程塑件产品,单一的材料性能,已不能满足这些产品的要求和美观要求,双色模具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材料来满足这些设计要求,双色模具为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并使产品只出模一次的模具。此外,在生产塑胶产品时,有时会于产品上设置倒勾,为了防止在开模时倒勾不能离开模仁的情况发生,通常会在双色模具中设置一滑块退出机构以使产品可以顺利脱模。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滑块退出机构的剖面示意图,该滑块退出机构包括一滑块10,该滑块10 —端与公模板11相接触,另一端与母模板12相接触,该滑块10 —侧与一束块13相接触,该束块13与母模板12相连,所述滑块10另一侧与一入子15相连,该入子15一端与公模仁16相接触,另一端与母模仁17相接触,且该入子15 —侧参与了产品30成型,此外,该滑块10内设有一滑动槽19,该滑动槽19内设有一斜销20,该斜销20与上固定板14相连。在第一射母模与公模配合完成注塑成型第一射产品301后,模具第一次开模,此时,母模保持不动,公模向远离母模的方向运动,由于斜销20固定于上固定板14,致使束块13和斜销20离开滑块10,因滑块10失去了束块13和斜销20的作用力,滑块10向远离第一射产品301的方向运动,并且入子15与滑块10做同向运动;然后,公模旋转180°与第二射母模配合注塑成型第二射产品302,模具第二次合模的过程中,由于入子15向第一射产品301的方向运动,在入子15与第一射产品301对应相接触时很容易将第一射产品301刮伤,从而使产品30的质量下降。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滑块退出机构,该滑块退出机构能够解决上述技术中存在的双色模具于第二次合模时第一射产品被刮伤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块退出机构,该滑块退出机构可以解决上述由于双色模具于第二次合模时第一射产品被刮伤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滑块退出机构,应用于双色模具中,该双色模具包括第一射母模、第二射母模、两个完全相同的公模、一束块和至少一顶针,该滑块退出机构包括:一入子,该入子一端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仁内;一底座,其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内,该底座与所述公模板相连接,且该底座内设有一贯穿的通孔;一滑块,该滑块一端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内,且滑块置于公模板中的该端与所述底座相接触,该滑块一侧与所述入子对应相连,另一侧与所述束块对应相接触,且该滑块内设有一滑动槽,该滑动槽与所述通孔相连通;一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一端置于所述滑块内,另一端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相接触;一定位珠,其置于所述弹性元件一侧,该定位珠一端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滑块对应相接触;—第一顶板,该第一顶板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一侧;一第二顶板,该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一顶板相接触;一第三顶板,该第三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相连接;一剥块,该剥块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相连,另一端置于所述滑动槽内,且剥块置于滑动槽内的该端与所述滑块对应相接触;一拉杆,该拉杆一端对应置于所述第一顶板内,另一端置于所述第三顶板内;以及一顶杆,该顶杆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相接触。较佳的,所述滑块上设有一凹槽,所述定位珠一端对应置于该凹槽内。较佳的,所述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较佳的,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 较佳的,所述第一顶板一侧设有一避空孔,所述拉杆置于该避空孔中,且该避空孔一端置于所述第二顶板内,另一端置于所述第三顶板内。较佳的,所述避空孔呈T型。较佳的,所述剥块与滑块相接触的该端呈一斜面。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滑块退出机构,通过设置一滑块、一剥块、一弹性元件和一定位珠,在模具注塑成型第一射产品时,模具第一次开模,滑块不退出,公模旋转180°与第二射母模配合注塑成型第二射产品后,模具第二次开模,滑块受到剥块的作用力退出,该滑块退出机构使双色模具于第二次合模时第一射产品不被刮伤。附图说明图1绘示现有滑块退出机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绘示本技术滑块退出机构合模时的剖面示意图。图3绘示本技术滑块退出机构之第一次开模时的剖面示意图。图4绘示本技术滑块退出机构之第二次开模时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图3和图4,其中图2为本技术滑块退出机构合模时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滑块退出机构之第一次开模时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滑块退出机构之第二次开模时的剖面示意图。本技术的滑块退出机构,应用于双色模具中,该双色模具包括第一射母模、第二射母模、两个完全相同的公模、一束块100和至少一顶针101,于本实施例中,该滑块退出机构包括:一入子102,该入子102 —端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仁103内;—底座115,该底座115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116内,且该底座115与所述公模板116相连接,该底座115内设有一贯穿的通孔117 ;一滑块104,该滑块104 —端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116内,且滑块104置于公模板116中的该端与所述底座115相接触,该滑块104 —侧与所述入子102对应相连,另一侧与所述束块100对应相接触,且该滑块104内设有一滑动槽105,该滑动槽105与所述通孔117相连通;—弹性兀件106,该弹性兀件106 —端置于所述滑块104内,另一端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116相接触,于本实施例中,该弹性元件106处于压缩状态,且该弹性元件106为弹黃;一定位珠107,其置于所述弹性元件106 —侧,该定位珠107 —端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116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滑块104对应相接触,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块104上设有一凹槽118,该定位珠107 —端对应置于该凹槽118内;一第一顶板108,该第一顶板108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116 —侧,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顶板108 —侧设有一避空孔114,该避空孔114呈T型,所述拉杆112置于该避空孔114中,且该避空孔114 一端置于所述第二顶板109内,另一端置于所述第三顶板110内;一第二顶板109,该第二顶板109与所述第一顶板108相接触;一第三顶板110,该第三顶板110与所述第二顶板109相连接;一剥块111,该剥块111 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108相连,另一端置于所述滑动槽105内,且剥块111置于滑动槽105内的该端与所述滑块104对应相接触,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剥块111与滑块104相接触的该端呈一斜面;—拉杆112,该 拉杆112 —端对应置于所述第一顶板108内,另一端置于所述第三顶板110内;以及—顶杆113,该顶杆113 —端与所述第一顶板108相接触。于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该滑块退出机构第一次开模的过程为:在第一射产品181注塑成型完成后,第一射母模不动,公模向远离第一射母模的方向运动,由于第一次开模顶杆113不运动,所以第一顶板108与第二顶板109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滑块104也保持不动,此外,因束块100与滑块104分开且弹性元件106处于压缩状态,滑块104受到弹性元件106和定位珠107的作用力而保持不动,又入子102与滑块104相连,入子102保持不动,然后,公模旋转180°后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滑块退出机构,应用于双色模具中,该双色模具包括第一射母模、第二射母模、两个完全相同的公模、一束块和至少一顶针,其特征在于,该滑块退出机构包括:一入子,该入子一端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仁内;一底座,其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内,该底座与所述公模板相连接,且该底座内设有一贯穿的通孔;一滑块,该滑块一端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内,且滑块置于公模板中的该端与所述底座相接触,该滑块一侧与所述入子对应相连,另一侧与所述束块对应相接触,且该滑块内设有一滑动槽,该滑动槽与所述通孔相连通;一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一端置于所述滑块内,另一端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相接触;一定位珠,其置于所述弹性元件一侧,该定位珠一端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滑块对应相接触;一第一顶板,该第一顶板置于所述公模的公模板一侧;一第二顶板,该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一顶板相接触;一第三顶板,该第三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相连接;一剥块,该剥块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相连,另一端置于所述滑动槽内,且剥块置于滑动槽内的该端与所述滑块对应相接触;一拉杆,该拉杆一端对应置于所述第一顶板内,另一端置于所述第三顶板内;以及一顶杆,该顶杆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板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永兴
申请(专利权)人: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