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净高效吸收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87579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4:23
一种超净高效吸收塔,属于气体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塔体、储液罐、循环泵、循环液管、旋转塔盘、介质气进气管和PFA涂层,塔体与储液罐一体制作,在塔体内设置除沫层、第一和第二填料层,塔体的顶部设尾气排放口,储液罐的底部设出液口,出液口连接循环泵,循环泵连接循环液管,循环液管上设第一、第二支管和放液管,第一支管的一端设第一循环液喷嘴,第二支管的一端设第二循环液喷嘴,旋转塔盘安装在第一、第二填料层的下方,介质气进气管的一端上设气体喷嘴,PFA涂层覆在塔体、储液罐、循环液管的内壁以及旋转塔盘的外表面上。能提高吸收效率,降低尾气中有效气的含量,使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能控制塔内及循环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气体净化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超净高效吸收塔
技术介绍
电子半导体、化工、机械以及钢铁冶金等行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酸雾、硝酸雾、氯化氢、氟化氢以及氯气等气体,随着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国家对此类气体的排放标准做了严格控制,吸收塔是常见的用来处理这些具有腐蚀性或毒性的可溶性气体的净化设备。吸收塔是以塔内的填料作为气液两相间接(直接)接触构件的传质设备,一般包括塔体,在塔体上安装有进气管、出气管、进水管和出水管,液体(循环液)从塔顶经分布器喷淋到填料上,并沿填料表面流下;气体从塔底送入,与液体呈逆流地连续通过填料层,在填料表面上,气液两相密切接触进行传质。现有技术中的吸收塔普遍存在气液两相接触面小、吸收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吸收塔属于连续接触式气液传质设备,当液体沿填料层向下流动时,有逐渐向塔壁集中的趋势,使得塔壁附近的液流量逐渐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壁流。壁流效应造成气液两相在填料中分布不均,传质效率下降,造成塔顶有效气损失严重,增加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环境污染。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的吸收塔及塔盘结构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净高效吸收塔,它通过增加气液两相接触的时间和增大气液两相接触的面积,能有效提高有效气的吸收效率,大幅度降低尾气中有效气的含量,使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同时,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掌控,质量可保证,且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超净高效吸收塔,其特点是:包括塔体1、储液罐、循环泵、循环液管、旋转塔盘、介质气进气管和PFA (可溶性聚四氟乙烯)涂层,所述的塔体位于储液罐高度方向的顶部且两者一体制作,在塔体的内部型腔中自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有除沫层、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在塔体的顶部开设有尾气排放口,在塔体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超纯水进水口和人孔,所述的储液罐在底部开设有出液口,所述的出液口通过管道与循环泵的输入口连接,所述的循环泵的输出口连接循环液管,所述的循环液管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分别设有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放液管,所述第一支管的一端插入塔体的型腔内,其上安装有第一循环液喷嘴,所述的第一循环液喷嘴位于第一填料层高度方向的上方,且伸展至塔体型腔的中心位置,其喷头朝下,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插入塔体的型腔内,其上安装有第二循环液喷嘴,所述的第二循环液喷嘴位于第二填料层高度方向的上方,且伸展至塔体型腔的中心位置,其喷头朝下,所述的旋转塔盘有一对,分别安装在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高度方向的下方,所述的介质气进气管的一端插入塔体的型腔内,其上安装有气体喷嘴,所述的气体喷嘴位于塔体高度方向的近底部位置,且伸展至塔体型腔的中心位置,其喷头朝下,所述的PFA涂层分别涂覆在塔体、储液罐、循环液管的内壁以及旋转塔盘的外表面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中的填料优选采用PFA鲍尔环填料。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气体喷嘴、第一循环液喷嘴和第二循环液喷嘴优选采用PFA螺旋喷嘴。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旋转塔盘在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上的安装方式为悬挂式或窗式。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旋转塔盘优选采用悬挂式安装,该旋转塔盘包括托架、轴座、转轴、叶片固定盘和叶片,所述的托架固定在塔体的内壁上,并位于第一填料层或第二填料层高度方向的下方,所述的轴座安装在托架的中心位置处,所述的转轴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的轴座上,其下方连接有叶片固定盘,所述叶片固定盘的下方安装有多个叶片。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叶片上间隔开设有多个通孔。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支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的第二支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的放液管上设有放液阀。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储液罐安装在支架上。在本技术的更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储液罐在侧面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本技术由于采 用了上述结构,在第一、第二填料层的下方设置旋转塔盘,在介质气的进气口及循环液的进液口处均设置螺旋喷嘴,同时第一和第二填料层中的填料优选采用PFA鲍尔环填料,由此使得气液两相能够重新均匀分布,并增加了气液两相接触的时间和增大了气液两相接触的面积,从而能有效提高有效气的吸收效率,大幅度降低尾气中有效气的含量,使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另外,循环液管设有两个支管,分别与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配合,形成二次回流,进一步防止有效气逃逸;第三,通过在塔体、储液罐、循环液管的内壁以及旋转塔盘的外表面涂覆PFA (可溶性聚四氟乙烯)涂层,能有效控制塔内及循环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旋转塔盘的一实施例安装结构图。图中:1.塔体、11.尾气排放口、12.除沫层、13.超纯水进水口、14.第一填料层、15.人孔、16.第二填料层;2.储液罐、21.出液口、22.支架、23.液位传感器;3.循环泵;4.循环液管、41.第一支管、411.第一循环液喷嘴、412.第一电磁阀、42.第二支管、421.第二循环液喷嘴、422.第二电磁阀、43.放液管、431.放液阀;5.旋转塔盘、51.托架、52.轴座、53.转轴、54.叶片固定盘、55.叶片、551.通孔;6.介质气进气管、61.气体喷嘴;7.PFA涂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公众能充分了解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技术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一种超净高效吸收塔,包括塔体1、储液罐2、循环泵3、循环液管4、旋转塔盘5、介质气进气管6和PFA (可溶性聚四氟乙烯)涂层7。所述的塔体I与所述的储液罐2 —体制作而成,两者的内部型腔相互连通且塔体I位于储液罐2高度方向的顶部,在塔体I的内部型腔中自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有除沫层12、第一填料层14和第二填料层16,所述的第一填料层14和第二填料层16中的填料采用PFA填料,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PFA鲍尔环填料;在塔体I的顶部开设有尾气排放口 11,在塔体I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超纯水进水口 13和人孔1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超纯水进水口 13位于除沫层12高度方向的下方,所述的人孔15的数量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填料层14、第二填料层16高度方向的下方。所述的储液罐2安装在支架22上,在储液罐2的侧面设置有液位传感器23,在储液罐2的底部开设有出液口 21,所述的出液口 21通过管道与循环泵3的输入口连接,所述的循环泵3的输出口连接循环液管4,所述的循环液管4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分别设有第一支管41、第二支管42和放液管43,所述第一支管41的一端插入塔体I的型腔内,其上安装有第一循环液喷嘴411,所述的第一循环液喷嘴411位于第一填料层14高度方向的上方,且伸展至塔体I型腔的中心位置,其喷头朝下,所述第二支管42的一端插入塔体I的型腔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净高效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1)、储液罐(2)、循环泵(3)、循环液管(4)、旋转塔盘(5)、介质气进气管(6)和PFA涂层(7),所述的塔体(1)位于储液罐(2)高度方向的顶部且两者一体制作,在塔体(1)的内部型腔中自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有除沫层(12)、第一填料层(14)和第二填料层(16),在塔体(1)的顶部开设有尾气排放口(11),在塔体(1)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超纯水进水口(13)和人孔(15),所述的储液罐(2)在底部开设有出液口(21),所述的出液口(21)通过管道与循环泵(3)的输入口连接,所述的循环泵(3)的输出口连接循环液管(4),所述的循环液管(4)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分别设有第一支管(41)、第二支管(42)和放液管(43),所述第一支管(41)的一端插入塔体(1)的型腔内,其上安装有第一循环液喷嘴(411),所述的第一循环液喷嘴(411)位于第一填料层(14)高度方向的上方,且伸展至塔体(1)型腔的中心位置,其喷头朝下,所述第二支管(42)的一端插入塔体(1)的型腔内,其上安装有第二循环液喷嘴(421),所述的第二循环液喷嘴(421)位于第二填料层(16)高度方向的上方,且伸展至塔体(1)型腔的中心位置,其喷头朝下,所述的旋转塔盘(5)有一对,分别安装在第一填料层(14)、第二填料层(16)高度方向的下方,所述的介质气进气管(6)的一端插入塔体(1)的型腔内,其上安装有气体喷嘴(61),所述的气体喷嘴(61)位于塔体(1)高度方向的近底部位置,且伸展至塔体(1)型腔的中心位置,其喷头朝下,所述的PFA涂层(7)分别涂覆在塔体(1)、储液罐(2)、循环液管(4)的内壁以及旋转塔盘(5)的外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汝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达诺尔半导体超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