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戴建达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排气止液滴斗及具有该滴斗的输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86930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动排气止液滴斗及具有该滴斗的输液器,包括壳体、浮体和密封体,其中,所述密封体设在浮体下端,所述密封体与壳体下端斜面密封,所述壳体上进液孔一侧设有一排气通道,所述浮体上端相应位置设有与排气通道配合密封的密封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输液器与以往的相比,它免去了输液器的与排气相关的任何手工操作,还可精密过滤、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迟回血及防止堵塞功能不仅提高输液的安全性,更能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护士的工作的强度,使输液完全自动化、智能化。(*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排气止液滴斗及具有该滴斗的输液器
技术介绍
输液器的排气困难、存在气泡容易进入导管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护理业界的难题,普通输液器在输液刚开始时,药液通过管路从滴管流出,进入滴斗,液体易将滴斗内的气体向下排出形成气液混合物进入管路内,而产生气泡。同时,因输液管路内壁的表面张力作用,所产生的气泡如果进入患者体内,易造成气栓等危害。所以,医护人员在进行输液前,必须人工将输液器导管内的气泡尽可能地排净。这个人工排气泡的过程既烦琐又费时,不利于紧急输液和抢救病人。同时,在实际临床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同时照看几个患者甚至几个病房的输液,目前设有的浮体输液器中由于浮体的存在会阻碍医护人员观察滴斗的输液情况,因此常会出现因医护人员、患者或患者家属未能及时观察到输液瓶内或输液器滴斗内的药液已输完,导致未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拔出输液针,而引起再次难排气,甚至大量血液回流到血管内,给医护人员、患者或患者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目前医疗机构所用输液器大多为传统输液器,传统输液器存在以下缺点:1、需要医护人员手动排气,耗时耗力并且有气泡残留;2、输液过程中需多次挤压滴斗以蓄液。对于把自动排气和自动止液性能统一起来的技术方案,近年来也提出了不少的各类成熟的或者不成熟的技术方案。例如:中国专利CN201120244748.8公开了一种输液器自动止液排气装置,包括药液过滤器上盖和药液过滤器下盖,药液过滤器上盖上设有入液口,药液过滤器下盖下面设有出液口,药液过滤器上盖和药液过滤器下盖之间设有过滤止液膜,所述的药液过滤器上盖上面设有排气管,排气管外端与外界连通,内端与药液过滤器上盖内部连通并与过滤止液膜之间保持间隔,排气管内端设有透气阻水膜;排气孔的外端设有空气塞。中国专利CN201110343706.4公开了一种自动排气及止液的多效输液器,包括滴斗、滴斗盖、滴管、排气过滤管和导管在内,其中滴管与滴斗盖一体成型并连通,滴斗的底部外侧延伸出一接入端,排`气过滤管由包含顶端、延长管、过滤膜、底板和间板的组件构成,其顶端与过滤膜及底板成一腔体,该腔体由间板分割成过滤腔和出液腔,出液腔与延长管连通,所述排气过滤管的液体入口为过滤膜,液体出口为延长管,其中,所述过滤膜一侧与滴斗内腔连通,过滤膜竖向安装在排气过滤管上,排气过滤管安装于滴斗内腔的底部并与导管连通。上述两件中国专利一种排气管设置在滴管的上方,仅起到排气的作用,密封还需要手动操作外端的密封塞;另外一种,排气管设置在滴管内部,结构复杂;上述现有技术均提出了以排气管的方式实现了输液器自动排气的技术方案,但也存在局限性,虽然解决了自动排气的问题,不但结构复杂,加工不方便,在执行上也存在繁琐的操作;对于输液器的密封性也未达到最佳,在自动止液问题上还存在诸多缺陷,而上述的两个难题的统一解决,既简单操作和良好密封是医疗行业一直翘首期盼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自动排气止液滴斗,它可以克服上述自动排气防回血输液器在使用中的不足,使输液器的操作更加方便,安全。为此,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排气止液滴斗,包括壳体、浮体和密封体,其中,所述密封体设在浮体下端,所述密封体与壳体斜面密封,所述壳体上进液孔一侧设有一排气通道,所述浮体上端相应位置设有与排气通道配合密封的密封件。排气通道是为了排出密封滴斗内气体的排出,一般都是密闭的空腔,当进行二次输液时,滴斗内的空腔因为液体的进入产生气体,会影响输液器的效果,通常都会采用按捏滴斗进行排气,会影响密封体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排气通道内一段呈锥形结构,所述密封件为软胶塞,呈锥形结构,所述软胶塞与排气通道内的锥形结构实现密封。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为软胶薄膜,所述软胶薄膜与排气通道下端紧密贴合实现密封。进一步地,所述排气通道内上端设一排气过滤膜,防止灰尘进入壳体内。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进液孔的另外一侧还设有一加药孔,所述加药孔上设有乳胶帽,用于注射药物。进一步地,所述浮体包括左浮体和右浮体,所述左右浮体通过设置在上面的密封盖和设置在下面的固定连接件连接,在左右浮体之间形成一个观察通道。观察通道的设计,避免了传统滴管内的浮体上下设计而导致阻碍了观察液体流量和流速的缺陷,使得医务人员和患者能及时清楚的观察输液情况。进一步地,所述壳体截面呈方形,所述浮体的外周轮廓呈方形与壳体内腔相配合,柱状结构的壳体与浮体的整体结构也是方形,可以起到定位导向的作用,避免密封件和排气通道密封偏离,而导致密封失效壳体和浮体外轮廓也可以是各种具有导向和定位功能的各种形状。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了一种自动排气止液滴斗,包括壳体、浮体和密封体,其中,所述密封体设在浮体下端,所述密封体与壳体斜面密封,所述壳体上进液孔一侧设有一排气通道,所述浮体上端相应位置设有与排气通道配合密封的密封件;所述排气通道内一段呈锥形结构,所述密封件为软胶塞,呈锥形结构;所述排气通道内上端设一排气过滤膜;所述壳体上进液孔的另外一侧还设有一加药孔;所述浮体包括左浮体和右浮体,所述左右浮体通过设置在上面的密封盖和设置在下面的固定连接件连接,在左右浮体之间形成一个观察通道;所述壳体截面呈方形,所述浮体的外周轮廓呈方形。根据本技术的再一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了一种自动排气止液输液器,所述输液器包括上述任一一种自动排气止液滴斗。本技术输液器工作原理是:当输液器在正常输液的情况下,壳体内液体始终保持一定高度,此时,浮体上的密封件与壳体的排气通道直接形成密闭空间,无论怎么晃动,都不会丧失封闭功能;当输液结束时,滴管内的液体降低,浮体下行,浮体下端的密封体与壳体斜面密封,此时,浮体上端的密封件与排气通道脱离而处于与外界相通的状态;当二次输液时,初始,由于滴管内与外界保持畅通,液体很容易流到滴管内,而勿需手工排气,当滴管内的液体到一定高度,浮体上行,浮体下端的密封体与壳体斜壁脱离,浮体上端的密封件上行而自动密封排气管道,也无需手动加盖密封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省去了输液器操作中任何的与排气相关的手工操作。a、本技术所述的输液器没有和滴斗或止液斗的排气相关的任何手工操作就可以完成排气,免去了以往有的自动排气输液器还需要开、合密封塞子的麻烦;b、另外,在本技术中设有排气过滤机构,一旦下输液管进气时就会自动排除该部分气体,免去了手工排除气体的麻烦。2、防回血功能稳定。当输液滴尽后,浮体下面的密封体不仅会自动封闭注入口,从而使输液管内的实行封闭状态,防止了回血的发生。而且密封体与注入口密封后,不论它经受怎么样严重程度的震动、晃动,或者经历多长时间的间隔没有得到处理,都不会使其丧失密封的效果。而使用药液过滤膜作为止液膜的止液输液器则不能经受这样的考验。3、密封盖右端设有排气通道,与排气通道相应位置设有配合的密封件进行排气和密封。附图说明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自动排气止液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自动排气止液阀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自动排气止液阀的壳体上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排气止液滴斗,包括壳体、浮体和密封体,其中,所述密封体设在浮体下端,所述密封体与壳体斜面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进液孔一侧设有一排气通道,所述浮体上端相应位置设有与排气通道配合密封的密封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建达
申请(专利权)人:戴建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