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护理用具,特别涉及一种折叠式多用途支被架。
技术介绍
中医针灸治疗是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其方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具,刺入人体的穴位,通过经络穴的传导,而达到治疗目的,而施针后局部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又称“得气”,是判断治疗效果的关键(针刺部位的经气感应)。针灸治疗一般采用卧位,要求体位舒适,身体放松,针刺后需行针20-30分钟,此时特别是在寒冷的天气,暴露的躯体多以被服覆盖,形成了影响施针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被服的重力作用,针具多被挤压,造成病人疼痛,出现精神过度紧张,肌肉痉挛,病人呈反射性肌肉紧张状态,因此易出现滞针、弯针等现象,影响针灸后的疗效。若患者反射性的维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姿势,会使肌肉僵硬,不利于针灸效果的发挥。本申请人曾获得的ZL200820142255.1专利虽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但还存在调节功能欠佳、操作不够简捷、置放占位较大等不足。因此,如何提高针灸以及烫伤等患者敷药治疗的舒适度,方便临床使用,提供一种折叠式多用途支被架,有效保证针灸及其它创伤医治的疗效,是当前临床护理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多用途支被架,其特征在于该支被架包括两弧形支架和两弧形支架内侧对应设有的半圆弧形支架,各支架两侧分别对应设有定位孔,采用定位轴与螺母定位;各支架顶部平行间隔设有支架带,将各支架定位连接;所述两弧形支架的底部支脚分别设有与床帮定位的卡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维宁,齐彦春,陈迎,李维维,崔颖,魏臻,张莉蓉,丁芬芳,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