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鞋底,包括鞋底本体和鞋跟,所述鞋跟与所述鞋底本体相铰接,所述鞋底本体设置有可以容纳所述鞋跟的卡置槽;所述鞋跟设置有包括卡置孔的定位片,所述定位片与所述鞋跟相铰接;所述鞋底本体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鞋跟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通过将鞋跟卡置于卡置槽或将鞋跟从卡置槽释放出来可以改变鞋底的工作状态,由于定位片的一端与鞋跟相连接,另一端通过卡置孔与第一定位凸起相固定,当鞋跟从卡置槽内释放出来时,可以提供作用力防止鞋跟突然收起,保证当鞋底处于高跟状态时鞋跟的稳固性,进而可以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鞋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鞋底。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鞋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跟鞋能改变高跟鞋能改变穿鞋者站姿和步态,使穿鞋者看上去更加修长。但是穿着高跟鞋不能进行长时间的行走、爬山等运动,当需要长时间步行等运动时,需要穿低跟鞋。因此,为了应对不同场合的需要往往脚上穿一双鞋,还需在身边另外备一双鞋,这样很不方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一种高跟和低跟可以相互转换的鞋底,包括设有高跟部和低跟部的鞋跟,鞋跟通过连接部与鞋底相铰接,鞋底设有卡置高跟部和低跟部的卡置槽,高跟部端面与铰接点的距离大于低跟部端面与铰接点的距离。因为鞋跟与鞋底相铰接,可以将高跟部与低跟部相互转换,以实现鞋子高跟和低跟工作状态间的转换,从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低跟或高跟。采用这种鞋底,当高跟部与地面接触时是依靠鞋跟与铰接处的摩擦以实现鞋跟的稳固性,但是,长时间的使用会导致两者的摩擦力减弱,这样会致使高跟部与地面接触时不稳固,在行走时可能会因为高跟部的突然收起而摔跤,危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鞋底,保证鞋底的高跟不会突然收起,进而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鞋底,包括鞋底本体和鞋跟,所述鞋跟与所述鞋底本体相铰接,所述鞋底本体设置有可以容纳所述鞋跟的卡置槽;所述鞋跟设置有包括卡置孔的定位片,所述定位片与所述鞋跟相铰接;所述鞋底本体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鞋跟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优选的,所述定位片设置于所述鞋跟的卡置端,所述鞋底本体设置有容纳所述卡置端的凹槽。优选的,所述凹槽的侧壁设置有容纳所述定位片的开口。优选的,所述卡置端的端面至铰接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优选的,所述卡置端固定设置有铰接柱,所述定位片设置有定位槽,所述铰接柱置于所述定位槽且所述铰接柱能够沿着所述定位槽滑动。优选的,所述卡置槽与所述鞋跟相卡接的位置设置有卡置件。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高跟鞋底,包括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的鞋底本体和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的鞋跟,鞋跟与鞋底本体相铰接,鞋底本体设置有用于容纳鞋跟的卡置槽;包括与鞋跟相铰接且设置有卡置孔的定位片。第一定位凸起和第二定位凸起可以卡置于卡置孔。当鞋跟设置于卡置槽内时,第二定位凸起卡置于卡置孔,鞋底本体的端部与地面相接触,此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即平跟状态;当鞋跟从卡置槽释放出来,鞋跟的端面地面相接触,第一定位凸起卡置于卡置孔,由于鞋跟与地面接触的端部至铰接点的距离较长,此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即高跟状态。由于定位片的一端与鞋跟相连接,另一端通过卡置孔与第一定位凸起相固定,如此设置,与现有技术中,高跟部与地面接触时是依靠鞋跟与铰接处的摩擦以实现鞋跟的稳固性相比,通过定位片与第一定位凸起的配合使用,可以提供作用力防止鞋跟突然收起,保证当鞋底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鞋跟的稳固性,进而可以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鞋底的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图3中,鞋底本体1、鞋跟2、定位片3、卡置槽4、第一定位凸起5、第二定位凸起6、卡置端7、凹槽8。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鞋底,保证鞋底的高跟不会突然收起,进而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图3,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鞋底的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鞋底,包括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5的鞋底本体I和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6的鞋跟2,其中鞋跟2与鞋底本体I相铰接,鞋底本体I设置有用于容纳鞋跟2的卡置槽4 ;包括与鞋跟2相铰接且设置有卡置孔的定位片3。第一定位凸起5和第二定位凸起6可以卡置于卡置孔。当鞋跟2设置于卡置槽4内时,第二定位凸起5卡置于卡置孔,鞋底本体I的端部与地面相接触,此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即平跟状态;当鞋跟2从卡置槽4释放出来,鞋跟2的端面地面相接触,第一定位凸起5卡置于卡置孔,由于鞋跟2与地面接触的端部至铰接点的距离较长,此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即高跟状态。由于定位片3的一端与鞋跟2相连接,另一端通过卡置孔与第一定位凸起5相固定,如此设置,与现有技术中,高跟部与地面接触时是依靠鞋跟与铰接处的摩擦以实现鞋跟的稳固性相比,通过定位片5与第一定位凸起5的配合使用,可以提供作用力防止鞋跟2突然收起,保证当鞋底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鞋跟2的稳固性,进而可以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为了保证鞋跟2与鞋底本体I的接触的稳固性,鞋底本体I靠近铰接点的位置处设置有凹槽8,鞋跟2靠近铰接点的端部为卡置端7,当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卡置端7卡置于凹槽8内,可以防止鞋跟2脱落,保证鞋跟2与鞋底本体I接触的稳固性。同时,为了保证第一定位凸起5卡置于卡置孔内,凹槽8的侧壁设置有开口,定位片3可以贯穿此开口暴露于鞋底本体I的外表面,可以保证第一定位凸起5卡置于卡置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定位片3贯穿凹槽8侧壁的开口以实现第一定位凸起5卡置于卡置孔,当然,也不排除设置为其他的形式,如定位片与鞋跟的铰接位置暴露于凹槽的端面,也可以保证第一定位凸起卡置于卡置孔。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定位片3与鞋跟2相铰接,通过转动定位片3,可实现在不同的工作状态时,第一定位凸起5或第二定位凸起6可以卡置于卡置孔,当然,还可以通过在鞋跟2设置铰接柱,通过铰接柱实现定位片3与鞋跟2相铰接,此外还可以在定位片3设置定位槽,铰接柱置于定位槽内且可以沿着定位槽滑动,如此通过滑动定位片3可以使卡置孔远离或靠近第一定位凸起5 (或第二定位凸起6)。此外为了保证当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即平跟状态,卡置端7的端面至铰接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凹槽8的深度,如此,当鞋跟2卡置于卡置槽4内时,保证凹槽8的端面与地面相接触。再进一步的方案中,为了保证当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鞋跟2卡置于卡置槽4内,在卡置槽4设置有与鞋跟2相卡接的卡置件,防止鞋跟2突然脱落而造成人身安全。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鞋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鞋底,包括鞋底本体(I)和鞋跟(2),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跟(2)与所述鞋底本体(I)相铰接,所述鞋底本体(I)设置有可以容纳所述鞋跟(2 )的卡置槽(4 );所述鞋跟(2 )设置有包括卡置孔的定位片(3),所述定位片(3)与所述鞋跟(2)相铰接;所述鞋底本体(I)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5),所述鞋跟(2)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片(3)设置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鞋底,包括鞋底本体(1)和鞋跟(2),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跟(2)与所述鞋底本体(1)相铰接,所述鞋底本体(1)设置有可以容纳所述鞋跟(2)的卡置槽(4);所述鞋跟(2)设置有包括卡置孔的定位片(3),所述定位片(3)与所述鞋跟(2)相铰接;所述鞋底本体(1)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5),所述鞋跟(2)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天,
申请(专利权)人:戴天,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