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79502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31 21:25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梯田田面的内缘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石英砂层、砾石层、土层和集水小土沟,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有阀门。本申请提供的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综合考虑了干热河谷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梯田自身结构的特点,自动且充分收集储藏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季用水问题;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自流灌溉,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干热河谷集水灌溉设施
,尤其涉及一种河谷梯田用集水灌溉设施。
技术介绍
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寒、旱、风、虫、草、火等自然灾害特别突出。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沿江的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区,该区梯田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缺少,具体而言,一是降雨量不足,常年降雨量多在63(T800mm范围,而且降雨季节分配不均,旱季无雨期长达半年以上;二是气温高、蒸发量大,蒸发量约为降雨量的25倍,旱季干燥度多为3.5^16 ;三是江河深度下切,梯田距水面高差大,一般水利工程措施难于采用。因此,收集降水径流用于旱季梯田的灌溉,是解决干热河谷类型区梯田利用的关键技术措施。在现有技术措施中,常采用修建蓄水池、水窖等技术方法,将降水径流收集起来;再采用一定的灌溉技术方法,将蓄水池、水窖等中的蓄水进行梯田的旱季灌溉。上述技术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修建蓄水池、水窖等成本高、需占用一定的土地;二是蓄水和灌溉过程路径较长,需占用一定的土地;三是灌溉时需要动力设备等。因此,在干热河谷梯田利用中不易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鉴于现有干热河谷梯田利用中存在的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蓄水和灌溉技术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利用梯田自身结构特点,在雨季实现梯田多余水分的自动收集储藏,达到减少水土流失和蓄水的目的;在旱季实现梯田的自流灌溉,达到充分有效利用降水的目的;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技术方案: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梯田田面的内缘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石英砂层、砾石层、土层和集水小土沟,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有阀门。所述集水槽为砖砌、内壁涂有混凝土的长方体。所述蜂窝状盖板为蜂窝状混凝土板材,板材厚度为5cm、蜂窝的孔径为3cm。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00目。所述石英砂层的厚度为5cm、石英砂颗粒的平均直径为2_。所述碌石层的厚度为5cm、碌石的平均直径为1cm。所述土层厚度为10cm。所述集水小土沟的底宽小于集水槽的上宽、深为5cm。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两端的底部分别与集水槽底部和下一级梯田田面内缘处于同一平面上。每级梯田田面上设有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与上一级梯田的出水管连接。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综合考虑了干热河谷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梯田自身结构的特点,自动且充分收集储藏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季用水问题;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自流灌溉,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中集水槽1,蜂窝状盖板2,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集水小土沟7、出水管8。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凡是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是基于中国云南元谋县干热河谷梯田而设计的。实施例1: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所述梯田田面自内缘到田坎内缘的坡降大于2%。,田面宽为5m,长为50m,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1,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2,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和集水小土沟7。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8,出水管上设有阀门。所述集水槽为砖砌、内壁涂有混凝土的长方体,长方体内部的长、宽和高分别为50m、0.3m和0.5m。所述蜂窝状盖板为蜂窝状混凝土板材,板材的厚度为5cm、蜂窝的孔径为3cm。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00目。所述石英砂层的厚度为5cm、石英砂的平均直径为2_。所述碌石层的厚度为5cm、碌石的平均直径为1cm。所述土层厚度为10cm。所述集水小土沟的底宽为0.25m、上宽为0.3m、深为5cm。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两端的底部分别与集水槽底部和下一级梯田田面内缘处于同一平面上。每级梯田田面上设有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与上一级梯田的出水管连接。该设施综合考虑了干热河谷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梯田自身结构的特点,自动且充分收集储藏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季用水问题;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自流灌溉,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实施例2: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所述梯田田面的内缘略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I,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2,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和集水小土沟7。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8,出水管上设有阀门。所述集水槽为砖砌、内壁涂有混凝土的长方体。所述蜂窝状盖板为蜂窝状混凝土板材,板材厚度为5cm、蜂窝的孔径为3cm。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00目。所述石英砂层的厚度为5cm、石英砂颗粒的平均直径为2_。所述碌石层的厚度为5cm、碌石的平均直径为1cm。所述土层厚度为10cm。所述集水小土沟的底宽略小于集水槽的上宽、深为5cm。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两端的底部分别与集水槽底部和下一级梯田田面内缘处于同一平面上。每级梯田田面上设有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与上一级梯田的出水管连接。该设施综合考虑了干热河谷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梯田自身结构的特点,自动且充分收集储藏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季用水问题;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自流灌溉,可作为永久设 施进行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梯田田面的内缘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1),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2),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和集水小土沟(7),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8),出水管上设有阀门。

【技术特征摘要】
1.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梯田田面的内缘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1),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2),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和集水小土沟(7),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8),出水管上设有阀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为砖砌、内壁涂有混凝土的长方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状盖板为蜂窝状混凝土板材,板材厚度为5cm、蜂窝的孔径为3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00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国单艳红朱励军颜廷梅吕寒张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