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60631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5 19:55
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应用于一终端上,新型NFC天线结构包括:天线模块,包括天线线圈;金属导体模块,一侧紧贴天线线圈,金属导体模块上开有一第一孔洞,第一孔洞的中心至金属导体模块的一边开有一第一槽,使金属导体模块呈字母“C”型开口;终端的金属壳,设置在金属导体模块的另一侧,金属壳上开有一第二孔洞,第二孔洞的中心至金属壳的一边开有一第二槽,使金属壳呈字母“C”型开口;其中,金属导体模块与天线模块,以及金属导体模块与金属壳之间分别包括一绝缘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技术背景天线是一种利用频率特性接收和发射信号的装置。近年来,随着无线终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近距离无线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NFC技术始于射频识别标签(Radio Frequency Identify Detection)技术,即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和感应式卡片,实现点对点的数据交换功能。NFC芯片装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可以实现小额电子支付和智能识别及数据传输的功能。通过NFC功能,手机,PDA,电脑等多设备之间很方便地实现无线连接和数据共享。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轻、薄的设计趋势,NFC的小型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设计者不得不在越来越小的空间实现NFC的读写功能。同时由于无线终端的外观,例如手机,金属壳(如金属电池背盖)成为一种设计趋势。但是金属壳会屏蔽电磁辐射,导致NFC的线圈无法和金属壳以外的空间进行通讯。日本某公司在此方面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其方案如图1所示,在金属壳100上开一个孔101,从此孔101的中心开一个槽102,此槽102 —直开到壳100的某一边的边沿。在此金属孔的下方,放置传统的天线线圈202,即线圈形式的天线。此天线可以做得很小。这种结构的原理是,传统的NFC天线成为一个激励源,它在开孔加槽的金属壳上感应出更大范围的电流,此电流产生的辐射场作为近场通讯的手段。形象的看,开孔加槽的金属壳充当了一个放大器的作用,只不过是无源放大器,它把小尺寸的NFC天线上的电流,通过感应的方式(无源的方式),耦合到更大尺寸的金属壳上,从而增强了通信的距离。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基于上述结构的改进结构,进一步提高NFC通信的距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有效增加了NFC天线的通信距离。 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应用于包含金属壳的终端上,新型NFC天线结构包括: 天线模块,包括天线线圈; 金属导体模块,一侧紧贴天线线圈,金属导体模块上开有一第一孔洞,第一孔洞的中心至金属导体模块的一边开有一第一槽,使金属导体模块呈字母“C”型开口 ; 终端的金属壳,设置在金属导体模块的另一侧,金属壳上开有一第二孔洞,第二孔洞的中心至金属壳的一边开有一第二槽,使金属壳呈字母“C”型开口 ; 其中,金属导体模块与天线模块,以及金属导体模块与金属壳之间分别包括一绝缘层。较佳的,第一孔洞的位置对应于第二孔洞的位置。较佳的,第一槽与第二槽的开口位置不同。较佳的,第一槽与第二槽的开口位置相反。较佳的,天线模块还包括磁性基板,天线线圈设置在磁性基板一侧,用以屏蔽磁性基板另一侧的终端的金属材料。较佳的,磁性基板包括硬磁性的铁氧体或含磁粉的柔性材料。较佳的,金属导体模 块的面积大于天线线圈的面积。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天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金属导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金属导体模块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天线模块的电流图; 图7是现有天线的感应电流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感应电流图; 图9是现有天线的磁场分布图; 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磁场分布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请参照附图2,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包括:天线模块200,金属导体模块300,终端的金属壳100。请同时参照附图3-5,一种天线模块200,包括天线线圈202(近场通讯天线NFC线圈)及其接触点203和磁性基板201。在此NFC线圈的上方,是开有一块孔洞301,并且在某一边上有开槽302的金属导体模块300。此槽302从孔洞301的中心一直开到金属导体的一边。形成一个类似于“C”型的开口结构。此“C”型的金属导体模块300和NFC线圈贴合,并以很薄的绝缘层隔离(为了隔离两者之间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在后续内容中会提及)。金属导体模块300的面积比天线模块200的有效面积大,即能够充分耦合天线模块200产生的近场。进一步在此金属导体模块300的上方,是金属壳100。此金属壳100可以是移动终端的壳。在金属导体模块300的孔洞301上方,对应于金属壳100的位置也有一个孔洞101,并且,一条槽102连接此开孔,一直延伸到金属壳100的某一边。金属导体模块300和金属壳100紧密贴合,并且以很薄的绝缘层隔离(为了隔离两者之间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在后续内容中会提及)。金属导体模块300的槽302和金属壳的开槽呈反方向180度排列,即102与302两条槽连成一条直线,但开口在不同的方向。磁性基板201位于天线线圈202正下方,屏蔽线圈下方的其它金属,如电池,电路模块等。磁性基板201可以是硬磁性的铁氧体或者含磁粉的柔性材料。详细工作原理如下。图6为本专利技术天线的电流图,从接触点203中的一个出发经过天线线圈202再回到接触点203的另一个,形成闭合圈。由于天线线圈202中为交变电流Cl,根据电磁原理,该电流产生交变的磁场如图7,对于现有技术,由于天线线圈202上方空间的金属壳100的存在,且金属壳上面的孔洞101,槽102的存在,天线线圈202产生的磁场穿过孔洞101,槽102,辐射至金属壳100以上的空间。金属壳100以上的空间为有效阅读距离。请参考图9,金属壳100面向天线线圈202的一侧产生感应电流C2,圆点代表垂直于平面向外,叉代表垂直于平面向内。该感应电流的流向与线圈电流Cl的流线相反,阻碍磁场的进一步加强。但金属壳100背离天线线圈202的一侧同时产生了与线圈电流同向的感应电流C2’,该感应电流将同样产生磁场M2,与线圈电流Cl产生的Ml叠加,增加天线模块的阅读距离。为进一步提高天线模块的阅读距离,本专利技术中,金属导体模块300起关键作用。如图8和图10所示,由于金属导体模块300的引入,且金属导体模块300比金属壳100距离天线模块200更近,所以,金属导体模块300上耦合产生的与线圈电流Cl同向感应电流C4大大增加,然反方向的感应电流C4也同时有所增加。由于金属导体模块300面积大于天线模块200的有效面积,使得金属导体模块300能尽可能多地耦合天线线圈202的磁场,并尽可能多地被金属壳100所f禹合。同时由于金属导体模块300位于金属壳100和天线模块200之间,即使金属导体模块300和金属壳100上具有同等面积的槽和孔洞,同等大小的磁场将会穿过更多。所以,由于三方面因素,耦合面积的增大,感应电流和磁场的增大,感应距离的减小,磁场叠加后,金属壳100以上空间的辐射也增强了。图10中,天线模块产生的磁场M1,金属导体模块300感应产生的磁场M3,金属壳100感应产生的磁场M2。实验表明,由于金属导体模块300的存在,有效通信距离增加了 15%。金属导体模块300的孔洞301的形状并不一定是圆形,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形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任意形状。孔洞301与孔洞101的大小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为相同,或者不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应用于包含金属壳的终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NFC天线结构包括:天线模块,包括天线线圈;金属导体模块,一侧紧贴所述天线线圈,所述金属导体模块上开有一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的中心至所述金属导体模块的一边开有一第一槽,使所述金属导体模块呈字母“C”型开口;所述终端的金属壳,设置在所述金属导体模块的另一侧,所述金属壳上开有一第二孔洞,所述第二孔洞的中心至所述金属壳的一边开有一第二槽,使所述金属壳呈字母“C”型开口;其中,所述金属导体模块与所述天线模块,以及所述金属导体模块与所述金属壳之间分别包括一绝缘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应用于包含金属壳的终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NFC天线结构包括: 天线模块,包括天线线圈; 金属导体模块,一侧紧贴所述天线线圈,所述金属导体模块上开有一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的中心至所述金属导体模块的一边开有一第一槽,使所述金属导体模块呈字母“C”型开口 ; 所述终端的金属壳,设置在所述金属导体模块的另一侧,所述金属壳上开有一第二孔洞,所述第二孔洞的中心至所述金属壳的一边开有一第二槽,使所述金属壳呈字母“C”型开Π ; 其中,所述金属导体模块与所述天线模块,以及所述金属导体模块与所述金属壳之间分别包括一绝缘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NFC天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劲何其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