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在提供一种棘轮扳手的改进,在该扳手本体棘轮部,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容置部,并分别供置入棘轮、棘动块及拨动开关;而其中于第一容置部的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凸肩及卡槽;其中于卡槽一侧的抵肩形成有一斜向导面,可供配合棘轮朝内凹设的凹部,卡抵一C型扣,这样可使棘轮具有小空间不易晃动且易装配的结构,是一项具有产业利用价值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非动力工具领域的棘轮扳手,特别是涉及一种扳手的配合结构。
技术介绍
当前一般习知的棘轮扳手于装配上,主要是利用一C型扣配合棘轮一端的环槽与扳手头部内部所环设的卡槽,达到卡固迫紧的功效,请参阅图5所示为现有结构,因为考虑其组装上的方便性,该C型扣的尺寸并无法与环槽及卡槽达到完全的密切配合,其中考虑点包括1、请参阅图5所示,如将两者的配合尺寸完全相同时,当C型扣卡合于棘轮的环槽而欲将其置入扳手头部时,首先将面临C型扣的外缘与扳手头部的卡槽顶端的肩部产生抵触,而破坏C型扣原有的形状,此时再将C型扣与棘轮直接下压紧配合于扳手头部,则势必将造成C型扣与环槽及卡槽间存在有多余空间,而形成棘轮在使用过程中,易有过大的晃量,造成晃动的情形。2、如果将该C型扣置换为较大尺寸的型号时,则所面临的问题,将使组装上的困难增加,因过大的C型扣,其将使得与卡槽顶端肩部与C型扣端缘的卡抵面积增大,而造成另一种组装上的难度;3、如第2点所述,当较大的尺寸如强制配合于棘轮环槽时,则又会造成棘轮在转动时受制于C型扣,而形成转动不顺畅的情形发生。如此而为一般现有扳手的C型扣配合结构所存在问题,但由于此种结构不仅会造成棘轮无法完全固定外,同时也会造成组装及使用上相当大的麻烦,因此的确有加以改进的必要。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扳手的C型扣与本体小空间的配合结构,就整体而言,并不具有实用性,仍存在有诸多的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有鉴于上述现有的产品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扳手的C型扣与本体小空间不摇动易装配的配合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棘轮扳手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扳手的配合结构,其利用一种斜向导面的设置,使其组配简易,避免棘轮易晃动的情形发生;本技术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扳手的配合结构,使其利用斜向导面在组配时,达到可轻易卡固的功效,因此可有效降低组装上的难度。本技术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扳手的配合结构,其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其特征在于扳手本体设有一棘轮部;棘轮部包括有一贯穿扳手头部一端的第一容置部,在第一容置部的一端形成有一卡槽;一拨动开关,其设于第一容置部的一端,其中拨动开关的一端可掣动设有一棘动块,该棘动块的一端形成有一齿部;一棘轮,其转动容置于第一容置部,其包括有一内、外周面,其中内周面形成有一可供卡抵螺帽多角形的掣动部,在棘轮外周面则形成一可供与棘动块的齿部相啮合的齿面,在棘轮的一端设有一由齿面朝内凹设的凹部;一C型扣,其一侧卡设于凹部内,另一侧则卡抵于第一容置部的卡槽,其中该卡槽一侧的抵肩向内延设有一斜向导面,使其具有小空间不易晃动及易装配的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棘轮扳手的改进,其中在棘轮的凹部一侧形成有一斜向角。前述的扳手的配合结构,其中在斜向导面或斜向角的一端形成一平卡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及其效果。本技术利用一种斜向导面的设置,而达到不必考虑C型扣的尺寸大小而达到迅速装配的功效,克服了以往使用与凹部及卡槽的尺寸差异较大所造成的棘轮易晃动的情形;另外,本技术利用的斜向导面可使装配时,达到轻易卡固的功效,因此可有效降低组装上难度。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且其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而确实具有增进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扳手的配合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扳手的配合结构的扳手立体示意图;图3a是本技术扳手的配合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b是本技术扳手的配合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a是本技术扳手的配合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图4b是本技术扳手的配合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c是本技术扳手的配合结构的另一实施例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至图7是现有扳手的C型扣与本体结构的装配状态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20----扳手本体 21----第一容置部211-----凸肩 212------卡槽2121--斜向导面 2122-----抵肩2123---平卡部22---第二容置部 23----第三容置部30------棘轮 31-------卡环311-----齿面 312-----第一端313----第二端32-----内周面33------外周面34------凹部 341-----斜向角40-----C型扣 50------棘动块60----拨动开关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一种扳手的配合结构,请参阅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20),其中在扳手本体(20)的至少一端设有一棘轮部;一棘轮部,其包括有一贯穿扳手头部一端的第一容置部(21),在第一容置部(21)的上、下端并分别形成有一凸肩(211)及卡槽(212);第三容置部(23),其设于扳手头的另一端,其中第一、三容置部(21、23)间设有一连通两容置部的第二容置部(22);一拨动开关(60),其设于第三容置部(23),其中拨动开关(60)的一端可掣动设有一棘动块(50),该棘动块(50)设置于第二容置部(22),在棘动块(50)的一端形成有一齿部; 一棘轮(30),其转动容置于第一容置部(21),其包括有一内、外周面(32、33),其中内周面(32)形成有一多角形的掣动部,可供卡抵螺帽,在棘轮(30)的外周面(33)则形成一齿面(311),可供与棘动块(50)的齿部相啮合,齿面(311)并包括有第一、二端(312、313);其中于第一端(312)外凸有一外径小于棘轮齿面(311)外径的卡环(31),该卡环(31)可配合第一容置部(21)一端的凸肩(211),而具有固定棘轮(30)的功效;请参阅图3所示,在棘轮(30)的第二端(313),设有一朝内凹设的凹部(34),该凹部(34)可供卡设有一C型扣(40);而其中配合该C型扣(40),则于第一容置部(21)卡槽(212)的外侧端形成有一斜向导面(2121),该斜向导面(2121)是由卡槽的抵肩(2122)斜向于卡槽内部所设置,因此当装配棘轮时,先将C型扣(40)卡入于棘轮(30)的凹部(34),再由棘轮(30)的卡环(31)端卡入第一容置部(21),而此时C型扣的尺寸可设置为略小于或等于卡槽(212)的尺寸,而当C型扣(40)的端缘抵触于卡槽的抵肩(2122)时,由斜向导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扳手的配合结构,其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其特征在于扳手本体设有一棘轮部;棘轮部包括有一贯穿扳手头部一端的第一容置部,在第一容置部的一端形成有一卡槽;一拨动开关,其设于第一容置部的一端,其中拨动开关的一端可掣动设有一棘动块,该棘动块的一端形成有一齿部;一棘轮,其转动容置于第一容置部,其包括有一内、外周面,其中内周面形成有一可供卡抵螺帽多角形的掣动部,在棘轮外周面则形成一可供与棘动块的齿部相啮合的齿面,在棘轮的一端设有一由齿面朝内凹设的凹部;一C型扣,其一侧卡设于凹部内,另一侧卡抵于第一容置部的卡槽,其中该卡槽一侧的抵肩向内延设有一斜向导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智庆,
申请(专利权)人:谢智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