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子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381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起子结构改良,其主要是包括:起子与旋转头所构成,其中:一起子于接头端位置设一起子头,且于起子头后方是为柄部,柄部后端具枢端,枢端是呈凹陷环状;一旋转头具配合的枢部使之可枢设于起子的枢端,枢部配合枢端的凹陷状而呈凸环状,于旋转头顶端形成一抵面,抵面略呈凹陷状,且于抵面中央位置凸设一凸点;藉此,当旋动起子时,食指靠抵于旋转头的抵面的凸点上,手的姆指与中指握持于柄部,因旋转头的抵面上具凸点,当食指抵压抵面上的凸点时,起子360度旋转时,食指稍脱离凸点时,食指即自然而然依靠触觉、感觉恢复至凸点上,食指即不会轻易滑移出抵面,整体起子即自然对正中心,也较无晃动的情况,于操作时即较顺手。(*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起子结构有关,是将一般习用起子的弊端作一改良使之更为臻善,更具体地,尤指一种可自然对正中心的起子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习用的起子如图10所示,起子40于前端固设或套设有起子头41中间是为柄部42,于后端枢设有旋头43,当在螺合螺合件30时,拇指和中指握持在柄部42位置,食指即抵压于旋转的抵面44上,旋动起子40时,起子40作360度旋转而旋头43即不旋转,亦即旋头43与食指间即无相对的运动,此旋动的方式亦即如申请号84212275第五图或申请号88212665第三图所示,但此习用的旋动方式即会产生下列的缺失请继续参阅图11所示,当起子40于360度旋转时,拇指和中指握持在柄部42位置,食指即抵压于旋转的抵面44上,而此握持方式起子40与手间整体即略成不平衡状,食指于起子40旋转时,食指即常因旋转数圈后,食指自然而然依靠触觉感觉即略脱离旋头43的抵面44范围,食指即需于脱离后再左右前后移位恢复至旋头43的抵面44上,于食指左右前后移位时即容易带动起子40晃动,起子头40也晃动而与螺合件30脱开,因此旋转起子40数圈后,食指易滑出于旋头43的抵面44的外,所以在进行螺锁螺合件30的动作时,于操作上并不顺手。有鉴于上述缺弊,本技术人藉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不断地研究开发,终于有一实用性且能改善习用弊端的产品问世。
技术实现思路
缘是,本技术是提供一种起子结构改良,其主要是包括起子与旋转头所构成,其中一起子于接头端位置设一起子头,且于起子头后方是为柄部,柄部后端具枢端,枢端是呈凹陷环状;一旋转头具配合的枢部使之可枢设于起子的枢端,枢部配合枢端的凹陷状而呈凸环状,于旋转头顶端形成一抵面,抵面略呈凹陷状,且于抵面中央位置凸设一凸点。藉此,当旋动起子时,食指靠抵于旋转头的抵面的凸点上,手的姆指与中指握持于柄部,因旋转头的抵面上具凸点,当食指抵压抵面上的凸点时,起子360度旋转时,食指稍脱离凸点时,食指即自然而然依靠触觉感觉恢复至凸点上,食指即不会轻易滑移出抵面,整体起子即自然对正旋动的中心,整体起子即较无晃动的情况,于操作时即较顺手。为了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实质,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图3A是图3的局部A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6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7结构示意图;图9A是图9的局部A放大图;图10是习用背景的结构分解图;图11是习用背景的动作示意图。其中图号10--起子 11--起子头12--柄部 13--枢端14--抵面 15--凸点20--旋转头 21--抵面22--凸点 30--螺合件40--起子 41--起子头 42--柄部 43--旋头44--抵面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是提供一种起子结构改良,主要是包括有一起子10与一旋转头20,其中一起子10于接头端位置设一起子头11,起子头11是可螺锁螺合件30,且于起子头11后方是为柄部12,于柄部12周面上适当位置是呈可供手握持增加接触磨擦力的花纹,柄部12后端具枢端13,枢端13是呈凹陷环状;一旋转头20具配合的枢部22使之可枢设于起子10的枢端13,枢部22配合枢端13的凹陷状而呈凸环状,于旋转头20顶端形成一抵面21,抵面21略呈凹陷状,且于抵面21中央位置凸设一凸点22。整体组合后,即如图2所示。请继续参阅图3、图3A所示,为本技术动作示意图,当手旋动起子10时,食指可靠抵于旋转头20的抵面21的凸点22上,手的姆指与中指握持于柄部12,旋转头20与起子10呈枢设计状,旋转头20可做360度的旋转,旋转头20与手指即无相对运动产生,此时于旋转起子时,握持的状态亦如同习用所述是为不平衡状态,但因旋转头20的抵面21上具凸点22,当食指抵压抵面21上的凸点22时,起子10作360度旋转时,食指稍脱离凸点22时,食指即自然而然依靠触觉、感觉恢复至凸点22上,食指即不会轻易滑移出抵面21外,稍滑出即自然会移回凸点22之上,整体起子10于旋动时食指即自然对正旋动的中心,整体起子10于握持时即较稳定中心而无晃动的情况,故在操作动作时更为顺畅流利,此即为本技术的设计理念与优点。请继续参阅图4所示,是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是可将旋转头20的凸点22个数更改为三个且大小一致环状排列,平均的设于旋转头20的抵面21上。请继续参阅图5所示,是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是可将旋转头20的凸点22更改为数个形状较小的凸点22呈环状排列,整体于实施上亦具相同的功效。请参阅图6所示,是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是可于适当位置增设一凹横纹于旋转头20的凸点22上,使的于食指抵压时便可即知是一字型起子头11,或可为十字型的凹横纹使的可知为十字型起子头11,亦可更改为不同纹路的凸点22,于实施上亦具相同的功效,故亦可适用于盲人在操作时,只要碰触抵面21的凸点22便可知是为何种形式的起子,可达至辅助的功能。请参阅图7所示是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是可将凹陷状的抵面21更改为一平面,而凸点22为三个亦具相同的功效。请继续参阅图8所示,是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于一体结构金属制或射出成型无旋动头20的起子10上,将设三个凸点15于抵面14上,整体于实施上亦具相同的功效。在者,本技术的凸点22亦可为单独一组件再固设于旋转头20的抵面21上,起子亦可为精密起子或为一般的螺丝起子。请继续参阅图9、图9A所示,是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凸点22亦可为单独一组件即螺合件或铆钉再固设于起子10上,铆钉于固设时凸出旋转头20抵面21适当的高度可供食指于旋动时可触踫至铆钉而成凸点22的功效,使的于旋动起子10时亦具相同的功效。本技术的起子可为如图所示的精密起子或一般的螺丝起子,起子头11可为固设于一起子10上或插置于起子10上而具替换性。本技术的起子的设计原理因旋转头20具凸点22,当食指抵压抵面21上的凸点22时,旋转起子10时食指稍脱离凸点22时,食指即自然而然依靠触觉、感觉恢复至凸点22上,食指稍滑出即自然会移回凸点22的上,食指不会轻易滑移出抵面21外,自然抓住中心、对正中心,整体旋转时较不会发生不稳固的现象,故在操作动作时更为顺畅流利,又凸点22可更改为不同纹路,故亦可适用于有视障的人在操作时,只要碰触抵面21的凸点22,便可知是何种形式的起子而可达至辅助的功能,此即为本技术的设计理念亦为其优点。综上所述,本技术兼具新颖及实用的功效,并能改进习用的缺点,确为一极佳的技术,诚能符合新型专利的要件,爰依法提起申请,尚祈贵审查委员详核细审,并早日赐准专利为祷!权利要求1.一种起子结构改良,主要是包括有一起子与一旋转头,其特征在于一起子于接头端位置设一起子头,且于起子头后方为柄部;一旋转头可枢设于起子柄部后端,于旋转头顶端形成一抵面,且于抵面中央位置凸设一凸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子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子结构改良,主要是包括有一起子与一旋转头,其特征在于:一起子于接头端位置设一起子头,且于起子头后方为柄部;一旋转头可枢设于起子柄部后端,于旋转头顶端形成一抵面,且于抵面中央位置凸设一凸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建郎
申请(专利权)人:台臂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