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包括输入电路、EMC电路、整流滤波电路,其中,所述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还包括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所述输入电路、EMC电路、整流滤波电路和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依次连接,所述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输出端接有直流滤波电路。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任意输入的交直流电压,输出电压恒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变压器实用性高,使用方便,降低变压器的成本,减少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有利于生产利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变压电路,只能单方面升压或者降压,在输入一定范围的交直流电压时,输出电压只能小于最小值或者大于最大值。例如当输入6-30V的交直流电压时,只能输出小于6V的电压或者是大于30V的电压。这种变压电路实用性不高。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种可以升降压的变压器,该变压器中内置一个IC芯片,实现升降压功能,但是由于IC芯片的成本高,而且制作成变压器体积较大,使用时不方便。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该变压器体积小,成本低,实用性高,有利于生产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包括输入电路、EMC电路、整流滤波电路,其中,所述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还包括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所述输入电路、EMC电路、整流滤波电路和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依次连接,所述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输出端接有直流滤波电路。所述的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其中,所述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包括输入线圈、输出线圈、反馈线圈、保护线圈和启动场效应管;所述启动场效应管的漏极和输入线圈连接,启动场效应管的源极通过保护线圈与反馈线圈连接,启动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栅极电阻接有降压电路;所述反馈线圈一端接有反馈控制电路;所述输入线圈并联有保护电路;所述输出线圈与直流滤波电路连接;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和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之间还接有滤波电容,滤波二极管和滤波电阻。所述的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其中,所述保护电路包括两个保护电阻、保护电容和保护二极管,所述两个保护电阻分别与保护电容并联连接再与保护二极管串联连接;所述保护二极管的另一端与输出线圈连接。所述的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其中,所述降压电路包括第一降压三极管、第二降压三极管,降压二极管和降压电阻;所述第一降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反馈线圈一端连接,第一降压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栅极电阻与启动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第一降压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降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降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降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降压三极管的基极悬空;所述降压二极管和降压电阻并联连接,降压二极管一端与第一降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降压二极管的另一端接有降压电容,降压电容另一端与反馈线圈另一端连接。所述的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其中,所述反馈控制电路包括反馈电阻、反馈电容、接地电阻、接地电容、调节电阻和调节二极管;所述反馈电阻一端与反馈线圈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降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反馈电容与接地电阻串联,反馈电容一端与第一降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接地电阻一端与接地电容连接并与第一降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接地电容一端接地;所述调节电阻与调节二极管串联连接,调节电阻一端与反馈电容连接,调节二极管一端与反馈线圈连接。所述的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其中,所述反馈线圈一端通过集电极电阻与第一降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的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其中,所述启动场效应管为N沟道耗散型场效应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变压器中设置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实现了对于任意输入的交直流电压,输出电压恒定,使本技术所述的变压器实用性高,使用方便;同时通过在变压器中设置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降低了变压器的成本,减少了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有利于生产利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技术中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中的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包括输入电路、EMC电路、整流滤波电路、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和直流滤波电路;所述输入电路、EMC电路、整流滤波电路、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和直流滤波电路依次连接。如图2,是本技术中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中的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的电路图,图中包括输入线圈PT 1A、启动场效应管Ql、保护线圈BD1、反馈线圈PTIB、输出线圈PT 1C、栅极电阻R14、集电极电阻R28、滤波电容C4、滤波电阻R22和R20、滤波二极管DZ4、降压电路1、反馈控制电路2和保护电路3。所述启动场效应管Ql的漏极和输入线圈PTlA连接,启动场效应管Ql的源极通过保护线圈BDl与反馈线圈PTlB连接,启动场效应管Ql的栅极通过栅极电阻R14接有降压电路I ;所述反馈线圈PTlB —端接有反馈控制电路2 ;所述输入线圈PTlA并联有保护电路3 ;所述输出线圈PTlC与直流滤波电路连接;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和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之间还接有滤波电容C4,滤波二极管DZ4和滤波电阻R22和R20。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接到滤波电容C4两端,滤波电阻R22和R20串联连接,滤波电阻R22 —端与滤波电容C4连接,滤波电阻R20 —端通过栅极电阻R14与启动场效应管Ql的栅极连接;滤波二极管DZ4 —端滤波电容C4连接并直接连接到反馈线圈的一端,滤波二极管DZ4另一端与滤波电阻R22连接。滤波电阻R22和R20起到降压的作用,避免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电压过大而烧毁场效应管。所述降压电路I包括第一降压三极管Q2、第二降压三极管PC2B,降压二极管D7和降压电阻R16、R17、R18和R19 ;所述第一降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反馈线圈PTlB —端连接,第一降压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栅极电阻R14与启动场效应管Ql的栅极连接,第一降压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二降压三极管PC2B的发射极连接,第二降压三极管PC2B的集电极与第一降压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降压三极管PC2B的基极悬空;所述降压电阻R16和R18、R17和R19分别串联连接再与降压二极管D7并联连接;所述降压二极管D7 —端与第一降压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降压二极管D7的另一端接有降压电容C7,降压电容C7另一端与反馈线圈PTlB另一端连接。通过上述连接方式,降压电路I把从反馈线圈PTlB中反馈回来的电压降低,避免反馈电压过高导致启动场效应管Ql烧毁,同时保证启动场效应管Ql的栅极输出电压足够低,保证启动场效应管Ql的正常工作。本实施例中反馈线圈PTlB通过集电极电阻R28与第一降压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反馈控制电路2包括反馈电阻R21、反馈电容C17、接地电阻R24、接地电容C100、调节电阻R15和调节二极管DZl ;所述反馈电阻R21 —端与反馈线圈PTlB连接,反馈电阻R21另一端与第一降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反馈电容C17与接地电阻R24串联,反馈电容C17 —端与第一降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接地电阻R24 —端与接地电容ClOO连接并与第一降压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接地电容ClOO —端接地;所述调节电阻R15与调节二极管DZl串联连接,调节电阻R15 —端与反馈电容C17连接,调节二极管DZl —端与反馈线圈PTlB连接。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反馈控制电路2控制PTlB反馈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包括输入电路、EMC电路、整流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还包括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所述输入电路、EMC电路、整流滤波电路和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依次连接,所述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输出端接有直流滤波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包括输入电路、EMC电路、整流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还包括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所述输入电路、EMC电路、整流滤波电路和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依次连接,所述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输出端接有直流滤波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包括输入线圈、输出线圈、反馈线圈、保护线圈和启动场效应管;所述启动场效应管的漏极和输入线圈连接,启动场效应管的源极通过保护线圈与反馈线圈连接,启动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栅极电阻接有降压电路;所述反馈线圈一端接有反馈控制电路;所述输入线圈并联有保护电路;所述输出线圈与直流滤波电路连接;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和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电路之间还接有滤波电容,滤波二极管和滤波电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包括两个保护电阻、保护电容和保护二极管,所述两个保护电阻分别与保护电容并联连接再与保护二极管串联连接;所述保护二极管的另一端与输出线圈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激式振荡自动升降压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电路包括第一降压三极管、第二降压三极管,降压二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新昇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