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定子绕组接线结构,包括具有绕线槽的定子铁芯组件、位于绕线槽内的若干个定子绕组、绕组引出线以及连接于定子铁芯组件的转接板,转接板包括板基,板基上分布有绕组引出线焊点、绕组线头焊盘、绕组线尾焊盘、连接导线和中性点,绕组引出线连接在绕组引出线焊点上,绕组线头焊盘通过连接导线连接于绕组引出线焊点,绕组线尾焊盘分别连接至中性点;每个定子绕组都具有绕组线头和绕组线尾,绕组线头均连接于绕组线头焊盘,绕组线尾均连接于绕组线尾焊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使工作电流大的电机能够使用机绕的技术问题,同时能够保证电机性能稳定、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定子绕组接线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直流无刷电机的定子绕组的加工方法基本分为机绕和手嵌,机绕生产效率高,一般使用于集中式绕组结构,但该绕线方式对绕组线径、定子结构(如定子槽口尺寸)有较高要求,而手嵌可弥补机绕难度大或无法进行机绕的结构,但生产效率较低。当电机工作电流较大时,为降低铜损耗以及绕组发热一般需要增大绕组的线径,在定子外形结构一定时,机绕只能适用于一定线径范围,绕组线径大于该范围时将不能满足机绕:一是由于绕组线径大,绕线机线嘴强度不能保证,且由于定子结构的限制,使得绕线机适用的漆包线线径范围受到约束;另外,由于定子槽口较小,绕组线径增大后加大了绕线的工艺难度,无法保证绕线质量。以上使得无法进行机绕,使定子的加工难度加大。同时,电机工作电流较大时,为了解决电流大导致的铜损大,通常会使用多线并绕的方式,但多线并绕定子制作工序多且工艺繁琐,绕组相与相之间的电阻差与电感差难控制,会导致电机绕组的不平衡而影响电机的性能。其次,对于转速与匝数的比值较大的电机,定子绕组匝数的少量缺匝或多匝会使电机转速波动很大,对电机性能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是使工作电流大的电机能够使用机绕的技术问题,同时保证电机性能稳定、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为解决上述主要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设计一种定子绕组接线结构,包括具有绕线槽的定子铁芯组件、位于所述绕线槽内的若干个定子绕组、绕组引出线以及连接于所述定子铁芯组件的转接板,所述转接板包括板基,所述板基上分布有绕组引出线焊点、绕组线头焊盘、绕组线尾焊盘、连接导线和中性点,所述绕组引出线连接在所述绕组引出线焊点上,所述绕组线头焊盘通过所述连接导线连接于所述绕组引出线焊点,所述绕组线尾焊盘分别连接至所述中性点;每个所述定子绕组都具有绕组线头和绕组线尾,所述绕组线头均连接于所述绕组线头焊盘,所述绕组线尾均连接于所述绕组线尾焊盘。进一步地,所述绕组线头焊盘和绕组线尾焊盘分为U、V、W三相,所述连接导线分为U相连接导线、V相连接导线、W相连接导线,其中U相的绕组线头焊盘通过U相连接导线连接,V相的绕组线头焊盘通过V相连接导线连接,W相的绕组线头焊盘通过W相连接导线连接。较好地,每一相的所述绕组线头焊盘有四个,所述绕组线尾焊盘也有四个。较好地,所述板基大致呈圆形,所述绕组线头焊盘和绕组线尾焊盘绕所述板基的边缘部分呈环形分布,所述板基的边缘设有供所述绕组线头和绕组线尾穿过的过线孔。较好地,所述定子铁芯组件包括定子铁芯本体和套在该定子铁芯本体上的绝缘骨架,所述转接板固定在所述绝缘骨架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与多线并绕方式相比,在工艺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I)本技术的绕组漆包线线径可相对较小,能够满足机绕,且用铜量减少,降低电机成本;(2)本技术的每相绕组以及相与相之间通过转接板内部电路走线实现连接,只需将单个绕组的线头和线尾与转接板上对应的焊盘焊接即可,处理更加简单;如漆包线采用直焊型时,该绕线方法的工艺性更佳。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定子绕组接线结构制造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2、电机性能更加稳定:(I)本技术通过机绕与转接板的配合使得定子的绕组相与相之间的电阻差、电感差更小且较易控制;(2)本技术相对传统绕组方案,由于采用多路并联,每相绕组的匝数为传统方案的a倍(a为并联支路数),绕组的少量缺匝或多匝对电机性能影响较小;综上所述,采用本技术定子绕组接线结构的电机性能相对更加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定子绕组接线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定子绕组接线结构的定子铁芯组件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定子绕组接线结构隐藏转接板后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定子绕组接线结构的转接板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定子绕组接线结构的接线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其中的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并在下文中描述。尽管本技术将结合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本技术不限于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反,本技术不仅包括这些实施方式,而且还包括各种变形、改进。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的一种定子绕组接线结构,包括定子铁芯本体1、套在该定子铁芯本体I上的绝缘骨架2、固定在绝缘骨架2上的转接板3以及连接在该转接板3上的三根绕组引出线4,其中三根绕组引出线4分别对应于U、V、W三相。见图2,定子铁芯本体I和绝缘骨架2组成定子铁芯组件,绝缘骨架2上具有带定位柱的凸台21、带卡扣的凸台22以及不带定位柱和卡扣的凸台23,转接板3支撑在凸台21、22、23上,通过凸台21上的定位柱进行定位,并通过凸台22上的卡扣进行固定。如图3,定子铁芯本体I上具有十二个绕线齿11,相邻两个绕线齿11之间形成一个绕线槽12,每个绕线齿11上绕有一个定子绕组13,总共十二个定子绕组13均位于绕线槽12内。每个定子绕组13都具有一个作为输入端的绕组线头14和一个作为输出端的绕组线尾15。上述十二个定子绕组13按相位分成三组,每组包含四个定子绕组13,同一组的相邻两个定子绕组13之间相差90°。如图4和图5,所述转接板3包括大致呈圆形的板基31,板基31上分布有绕组U相引出线焊点32、绕组V相引出线焊点33、绕组W相引出线焊点34、U相连接导线35、V相连接导线36、W相连接导线37、中性点38,绕板基31的边缘部分呈环形分布有十二个绕组线头焊盘和十二个绕组线尾焊盘,绕组线头焊盘和绕组线尾焊盘交错分布,即,每个绕组线头焊盘的两侧均为绕组线尾焊盘,每个绕组线尾焊盘的两侧均为绕组线头焊盘。所述板基31的边缘设有过线孔39。三根绕组引出线4分别连接在绕组U相引出线焊点32、绕组V相引出线焊点33、绕组W相引出线焊点34上。每个定子绕组13的绕组线头14及绕组线尾15穿过相应的过线孔39并与相应的绕组线头焊盘及绕组线尾焊盘焊接。对应于定子绕组13的相位,十二个绕组线头焊盘和十二个绕组线尾焊盘分为U、V、W三相,每一相的绕组线头焊盘有四个,绕组线尾焊盘也有四个。具体来说,U相的绕组线头焊盘为Ula、u2a、u3a、u4a,u相的绕组线尾焊盘为Ulb、U2b、U3b、U4b; V相的绕组线头焊盘为Vla、V2a、V3a、V4a,V相的绕组线尾焊盘为Vlb、V2b、V3b、V4b; W相的绕组线头焊盘为mW4a, W相的绕组线尾焊盘为Wlb、W2b、W3b、W4b。其中,U相的四个绕组线头焊盘Ula、U2a、U3a、U4a通过U相连接导线35连接于绕组U相引出线焊点32,V相的四个绕组线头焊盘Vla、V2a、V3a、V4a通过V相连接导线36连接于绕组V相引出线焊点33,W相的四个绕组线头焊盘Wla、W2a、W3a、W4a通过W相连接导线37连接于绕组W相引出线焊点34。十二个绕组线尾焊盘分别连接至中性点38。上述定子绕组采用四路并联的方式,将每相绕组分为每齿独立机绕,通过转接板3的内部走线实现每相绕组的连接以及相与相之间的连接,达到要求的绕线方式。上述定子绕组接线结构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将定子铁芯本体I套好绝缘骨架2 ;第二步:将套好绝缘骨架2的定子铁芯本体I放置在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定子绕组接线结构,包括具有绕线槽的定子铁芯组件、位于所述绕线槽内的若干个定子绕组、以及绕组引出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定子铁芯组件的转接板,所述转接板包括板基,所述板基上分布有绕组引出线焊点、绕组线头焊盘、绕组线尾焊盘、连接导线和中性点,所述绕组引出线连接在所述绕组引出线焊点上,所述绕组线头焊盘通过所述连接导线连接于所述绕组引出线焊点,所述绕组线尾焊盘分别连接至所述中性点;每个所述定子绕组都具有绕组线头和绕组线尾,所述绕组线头均连接于所述绕组线头焊盘,所述绕组线尾均连接于所述绕组线尾焊盘。
【技术特征摘要】
1.定子绕组接线结构,包括具有绕线槽的定子铁芯组件、位于所述绕线槽内的若干个定子绕组、以及绕组引出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定子铁芯组件的转接板,所述转接板包括板基,所述板基上分布有绕组引出线焊点、绕组线头焊盘、绕组线尾焊盘、连接导线和中性点,所述绕组引出线连接在所述绕组引出线焊点上,所述绕组线头焊盘通过所述连接导线连接于所述绕组引出线焊点,所述绕组线尾焊盘分别连接至所述中性点;每个所述定子绕组都具有绕组线头和绕组线尾,所述绕组线头均连接于所述绕组线头焊盘,所述绕组线尾均连接于所述绕组线尾焊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线头焊盘和绕组线尾焊盘分为U、V、W三相,所述连接导线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晓峰,张之元,吴文贤,王周叶,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合肥凯邦电机有限公司,重庆凯邦电机有限公司,河南凯邦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