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彦文专利>正文

活动摆头扳手改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3153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活动摆头扳手的改进结构,主要由一驱动头及一枢设于驱动头的握柄所组成,该驱动头可与握柄产生相对的枢摆,该握柄内设有一卡掣机构,该卡掣机构可选择性的限制驱动头与握柄间的相对枢摆,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头的枢部包括有一第一颚及一第二颚,该第一颚的外缘设有齿,该齿的设置位置相对位于扳手的扳动方向端,该第二颚外缘的圆弧面为全肉厚,该圆弧面高于齿的齿根,藉此,当扳手于扳动操作时,该第二颚的厚实肉壁可承受较大的力量,不致产生裂痕或破坏,有效的提升了扳手所能承受的扭力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扳手,尤其涉及一种活动摆头扳手的改进结构。
技术介绍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手工具就占有一席的地,而自螺丝专利技术以来,扳手在手工具领域就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且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家具,或工、商业中所使用的机械、作业工具,几乎都会利用到螺栓与螺帽或螺孔的配合,藉以达到固定或锁接的目的,是以,用来锁紧或松释螺栓、螺帽的「扳手」,便成为现场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手工具,尤其是DIY的观念盛行后,许多消费者家中,更是针对不同形式、大小的螺栓与螺帽,自备有不同使用特性的工具组。参照图1及图2,显示现有技术摆头扳手的扳头部1,如附件一台湾专利公告编号第417561号专利案,该扳头部1相对于握柄部的外端处形成凹字型的枢接端12,该枢接端12凸出的外周面环布有扣齿121,其侧边钻设有一轴孔122。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二枢接端12外缘的整个圆弧面皆设有扣齿121,使得枢接端12的肉厚因扣齿121的设置而相对的减少,扣齿121的齿根与轴孔122间的肉厚为L。参照图3,显示扳头部1的枢接端12于扳动操作时的受力状态,当摆头扳手顺时钟方向扳动时,扳头部1的受力段122a、122b会直接承受扳动力。然受力段122b的肉厚L因扣齿121的设置而减少,故当施加于摆头扳手的扳动力过大时,该受力段122b的肉壁有产生裂痕13或破坏的可能,严重的影响到扳手所能承受的扭力值。为求定位结构的设置而牺牲了扳手最重要的扭力值,明显为一本末倒置的设计。该现有技术摆头扳手所衍生的种种缺陷,实有加以研发改进的必要。因此,本专利技术想排除或至少减轻先前技艺所遭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活动摆头扳手改进结构』,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摆头扳手枢部的齿,因二枢接端皆为全齿设置,使扣齿的齿根与轴孔间的肉厚相对减少,当施加于摆头扳手的扳动力过大时,扳头部受力段的肉壁极易产生裂痕或破坏,严重的影响到扳手所能承受的扭力值。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活动摆头扳手改进结构,其驱动头第二端枢部包括有一第一颚及一第二颚,该第一颚的外缘设有齿,该齿的设置位置相对位于摆头扳手的扳动方向端,该第二颚外缘的圆弧面高于齿的齿根,而为最大全肉厚,该第二颚的厚实肉壁于扳手扳动操作时,可承受较大的力量,不易产生裂痕或破坏,有效的提升了摆头扳手所能承受的扭力值。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优点和新颖特性将从以下详细的描述与相关的附图更加显明。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摆头扳手的驱动头的前视图。图2为现有技术摆头扳手的驱动头的右侧视图,表扣齿的齿根与轴孔间的肉厚为L。图3为现有技术摆头扳手扳动状态的部份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驱动头的前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驱动头的左侧视图,表第二颚的圆弧面与穿孔间的肉厚为L1。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部份侧剖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扳动状态的部份前剖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附件一为台湾公告编号第417561号专利案。图中符号说明1扳头部12枢接端 121 扣齿122 轴孔 122a 受力段 122b 受力段20 摆头扳手 30驱动头 31棘轮环32 记号 33枢部 34第一颚341 齿35第二颚 351 圆弧面36 穿孔 36a 受力段 36b 受力段37 开口 40握柄 41卡部42 销孔 43卡孔 44孔45 孔50卡掣机构 51按钮511 第一面512 第二面 52卡块521 齿53弹性体L扣齿的齿根与轴孔间的肉厚L1 圆弧面与穿孔间的肉厚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该摆头扳手20可用以扳转螺件。参照图5,该摆头扳手20包括一驱动头30、一握柄40及一卡掣机构50。驱动头30的一端枢设于握柄40。卡掣机构50设于握柄40内,并可选择性的限制驱动头30与握柄40间的相对枢摆关系。驱动头30包括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同时参照图6及图7,其第一端设有一可供螺件设置的棘轮环31及单向棘动机构(图中未示)。于第一个实施例中该驱动头30的面缘标示有记号32,该记号32的箭头方向示出扳手的扳动方向,而非是空转方向。其第二端设有一概呈凹形的枢部33,该枢部33包括有一第一颚34及一第二颚35,该二颚34、35的适处横向设有一穿孔36,二颚34、35间形成有一开口37。该第一颚34的外缘设有齿341,该齿341的设置位置相对位于摆头扳手20的扳动方向端,于第一个实施中,摆头扳手20的扳动方向为顺时钟方向,故齿设于枢部33的第一颚34外缘。该第二颚35外缘的圆弧面351则为全肉厚,该圆弧面351高于齿341的齿根,参照图7,圆弧面351与穿孔36间的肉厚为L1(L1>L)。值得注意的是,齿341于第一个实施例实施为内凹齿,齿341的齿根低于圆弧面351,第二颚35外缘的圆弧面351为全肉厚。握柄40包括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其第一端设有一对应于驱动头30枢部33而概呈凸形的卡部41,该卡部41的适处横向设有一销孔42,并通过一销45穿设于驱动头30的穿孔36及握柄40的销孔42,该销45中段的压花纹451迫紧于销孔42,使驱动头30的第二端枢设于握柄40的第一端。该握柄40第一端的肩部轴向设一卡孔43,且该第一端的侧缘设一孔44,孔44连通于卡孔43,其第二端可供使用者握持。卡掣机构50包括有一按钮51及一卡块52。该按钮51设于握柄40的孔44内,并可与握柄40产生相对的位移。按钮51相对于卡孔43的适处凹设一第一面511及第二面512。第一面511与第二面512具有高度的落差。并于按钮51与孔44间设一弹性体53,于自然状态下按钮51的一端凸露于孔44外可供按压。该卡块52设于握柄40的卡孔43。卡块52的第一端设对应于齿341的齿521,卡块52的第二端凸露于卡孔44,并可选择性的抵靠于按钮51的第一面511或第二面512。参照图8,显示卡掣机构50的卡块52的第二端抵靠于按钮51的第一面511,使卡块52第一端的齿521啮合于驱动头30第一颚34的齿341。卡掣机构50的卡块52限制了驱动头30与握柄40间的相对位移。参照图9,显示驱动头30的枢部33于扳动操作时的受力状态,当摆头扳手30顺时钟方向扳动时,驱动头30的受力段36a、36b会直接承受扳动力。然受力段36b的肉厚为全肉厚L1(L1>L),因为该第二颚35外缘的圆弧面351高于齿341的齿根。当施加扳动力于摆头扳手20时,该受力段36b的厚实肉壁可承受较大的力量,不易产生裂痕或破坏,有效的提升了摆头扳手20所能承受的扭力值。图10及图11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第二个实施例和第一个实施例相同,除了卡掣机构50的按钮51设于握柄40第一端的顶面。该握柄40的第一端纵向设一孔45,该孔45供卡掣机构50的按钮51容置,并连通于卡孔43。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活动摆头扳手改进结构』,其驱动头第二端枢部包括有一第一颚及一第二颚,该第一颚的外缘设有齿,该齿的设置位置相对位于摆头扳手的扳动方向端,该第二颚外缘的圆弧面高于齿的齿根,而为最大全肉厚。2.本专利技术的『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活动摆头扳手改进结构,主要由一驱动头及一枢设于驱动头的握柄所组成,其中驱动头的一端可用以驱动螺件,驱动头的另端设有概呈凹形的枢部,而握柄相对于驱动头枢部的一端设有概呈凸形的卡部,并藉一销穿设枢接,俾使驱动头可与握柄产生相对的枢摆,该握柄内并设有一卡掣机构,该卡掣机构可选择性的限制驱动头与握柄间的相对枢摆,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头的枢部包括有一第一颚及一第二颚,该第一颚的外缘设有齿,该齿的设置位置相对位于扳手的扳动方向端,该第二颚外缘的圆弧面为全肉厚,该圆弧面高于齿的 齿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彦文
申请(专利权)人:林彦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