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厚飞专利>正文

复合扳手改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3154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扳手改进结构,其包括有:一驱动件,该驱动件的第一端设有一扳动部,该驱动件的第二端纵向设有一孔,孔的内壁环设齿;一握柄,该握柄的第一端可转动的设于驱动件第二端的孔内,并设有一纵孔及一连通于纵孔的横孔;一卡掣块,可滑动的设于握柄第一端的横孔内;一控制件,设于握柄的纵孔内,并可选择性的推抵卡掣块的齿啮合于驱动件的孔的齿。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大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且其卡掣块与控制件间面与面的大面积接触,可大幅提高齿间的啮合力,使齿的受力平均,不易产生打滑,实为一极具产业利用性及进步性的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扳手,尤其涉及一种以控制驱动件与握柄间相对转动关系的复合扳手的改进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要求也从『能用就好』的老旧思维,变得相当细腻和要求,唯有不断进步或创新的构想,产生新的形态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并有效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考验下生存。参照附件一台湾专利公告,编号为第542053号「快转扳手之角度固定结构改良」专利案,其扳柄部32的轴座33设有角度固定结构,该轴座33中间与两边设有容置槽35、36,可供枢结设置角度固定结构的拨钮40与卡掣块43,通过按压拨钮40摆动,而可连动卡掣块43枢摆,以卡掣于驱动部30的轴孔31的棘齿34。然而,该公开的快转扳手的结构过于复杂,其需先于拨钮40及轴座32上钻设横向孔洞,再通过一销P穿设,方才完成拨钮40的枢结设置。而二卡掣块43的设置结构亦过于复杂,需先于二卡掣块43及轴座32上钻设纵向孔洞,再通过二销P分别穿设,方才完成二卡掣块43的枢结设置。如此,使其于加工成形上更为复杂、增加了组装时间、提高了产制成本,更使产品的故障率提高,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参照附件一图12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其二卡掣块43的卡掣方向是相反的,于顺时钟旋向时,仅由上方卡掣块43受力,下方卡掣块43会跳动而未受力。反之于逆时钟旋向时,仅由下方卡掣块43受力,上方卡掣块43会跳动而未受力,其角度固定结构仅由单一卡掣块43受力,卡掣力相当薄弱,于高扭力的扳转情况下,容易产生棘齿间的打滑。且二卡掣块43的啮合位置并非位于同一轴线上,而会产生力的消耗,并不好用、实用。此一公开的快转扳手所衍生的种种缺陷,实有加以研发改进的必要。因此,本专利技术想排除或至少减轻先前技艺所遭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扳手改进结构』,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公开的快转扳手的结构过于复杂,提高了产制成本,更使产品的故障率提高,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且其角度固定结构仅由单一卡掣块受力,卡掣力相当薄弱,于高扭力的扳转情况下,容易产生棘齿间的打滑。又由于其二卡掣块的啮合位置并非位于同一轴线上,而会产生力的消耗,并不好用、实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扳手改进结构,其技术手段是采用以控制驱动件与握柄间相对转动关系的卡掣机构,结构相当简单,加工成形上较容易,不但节省了组装时间,降低了产制成本,更减少了产品的故障率,大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且其卡掣块的抵靠面与控制件的凹陷间的抵靠,是面与面的大面积接触,可大幅提高二齿间的啮合力。且当复合扳手处于锁定状态时,无论是顺时钟旋动或是逆时钟旋动,皆是由二卡掣块受力,二齿间的受力相当平均,不易产生打滑,实为一极具产业利用性及进步性的设计。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优点和新颖特性将结合相关的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做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部份侧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部份横剖视图,表控制件位于第一位置,握柄可与驱动件产生相对的转动关系。图5为图4的沿续,表控制件位于第二位置,握柄无法与驱动件产生相对的转动关系。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部份侧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个实施例的剖份侧剖视图。附件一为公告编号第542053号「快转扳手之角度固定结构改良」专利案。图中符号说明10 复合扳手 20 驱动件 21 扳动部22 棘动件 23 棘动机构24 孔25 齿 30 握柄31 上缘32 下缘 33 C型扣 34 环凹槽35 纵孔 36 横孔37 钢珠38 弹性体 40 卡掣机构41 控制件411 拨钮 412 第一凹陷413 第二凹陷414 斜面 42 卡掣块 421 齿422 抵靠面 423 斜面424 凹弧22′方头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述如后,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参照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该复合扳手10可快速的扳转螺件。参照图2及图3,该复合扳手10包括有一驱动件20、一握柄30及一卡掣机构40。握柄件30枢设于驱动件20的一端,并可与驱动件20产生相对的转动关系。卡掣机构40设于握柄30内,可选择性的限制握柄30与驱动件20间的相对转动关系。驱动件20包括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该驱动件20的第一端设有一扳动部21,该扳动部21可用以扳转螺件,于本较佳实施例中扳动部21可转动的设有一棘动件22及一用以控制棘动件22转动方向的棘动机构23。该驱动件20的第二端纵向设有一孔24,孔24的内壁环设齿25。握柄30包括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该握柄30第一端的上缘31外径较大于下缘32,该下缘32设于驱动件20第二端的孔24内,并藉一C型扣33卡扣于下缘32的环凹槽34内,使握柄30的第一端枢设于驱动件20的第二端。握柄30第一端设有一纵孔35,第一端的下缘32设有二连通于纵孔345的横孔36。握柄30的第二端可供使用者握持。卡掣机构40包括有二卡掣块42及一用以控制二卡掣块42的控制件41。该控制件41为可转动的,设于握柄30的纵孔35,控制件41的一端设有一拨钮411,控制件41的另端的外缘设有二第一凹陷412及二第二凹陷413,第一凹陷412较第二凹陷413为深,且皆形成为弧面。该二卡掣块42可滑动的设于握柄30的横孔36内,卡掣块42的一端设有齿421可与孔24内的齿25啮合,卡掣块42的另端设有弧形的抵靠面422,该抵靠面422可选择性的抵靠于控制件41的第一凹陷412或第二凹陷413,并于抵靠面422的二侧设有斜面423。参照图4,显示卡掣机构40的控制件41被拨动至第一位置时,握柄30可与驱动件20产生相对的转动关系而处于自由状态。该二卡掣块42的抵靠面422抵靠于控制件41的第一凹陷412,由于第一凹陷412设为较深,故有足够的空间供二卡掣块42内缩,使二卡掣块42的齿421脱离于孔24的齿25。参照图5,显示卡掣机构40的控制件41被拨动至第二位置时,握柄30无法与驱动件20产生相对的转动关系而处于锁定状态。该二卡掣块42的抵靠面422抵靠于控制件41的第二凹陷413,由于第二凹陷413设为较浅,故会推抵二卡掣块42外移,使二卡掣块42的齿421啮合于孔24的齿25。值得注意的是,控制件41的第一凹陷412与第二凹陷413间设有一斜面414,且卡掣块42着二侧亦形成有相对的斜面423,故使得卡掣块42的抵靠面422可顺畅地于第一凹陷412与第二凹陷413间滑移。且卡掣块42的抵靠面422与第二凹陷413间的抵靠,是面与面的大面积接触,可大幅提高二齿25、421间的啮合力。当复合扳手10处于锁定状态时,无论是顺时钟旋动或是逆时钟旋动,皆是由二卡掣块42受力,二齿25、421间的受力相当平均,不易产生打滑,相当好用、实用。参照图6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除了于控制件30内设置钢珠37及用以弹抵钢珠37的弹簧38,并于二卡掣块42的外缘设有对应的凹弧424,使二卡掣块42可定位于横孔36内,第二个实施例所达成的功效同于第一个实施例。参照图7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第三个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扳手改进结构,其包括有:一驱动件,包括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该驱动件的第一端设有一扳动部,该扳动部可用以扳转螺件,该驱动件的第二端纵向设有一孔,孔的内壁环设齿;一握柄,包括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该握柄的第一端可转动的设于驱动 件第二端的孔内,并设有一纵孔及一连通于纵孔的横孔,该握柄的第二端可供握持;一卡掣块,可滑动的设于握柄第一端的横孔内,该卡掣块的一端设有齿,另端设有抵靠面;一控制件,设于握柄的纵孔内,并可选择性的推抵卡掣块的齿啮合于驱动件的孔 的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厚飞
申请(专利权)人:胡厚飞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