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厚飞专利>正文

铁板型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2264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铁板型扳手,其包含有:一本体,是以铁板直接冲压成型;一上压片与一下压片,分别压设在所述的本体两面,所述的两压片也分别设有一孔与一固定孔,分别对应于所述的本体的容置孔与固定孔;一驱动件,一端设有一凸缘,另一端形成一扣槽,所述的驱动件依序穿设在所述的上压片的孔、本体的容置孔以及下压片的孔中,所述的凸缘卡设在所述的上压片上,一扣件扣设在所述的扣槽中,令驱动件与本体、两压片结合而不脱落;一棘齿块,设在本体的容置孔内;一固定件,穿设在所述的本体与所述的两压片的固定孔中。其可降低所述的扳手的加工成本,同时具有一较长的握持部,且下压片厚度是大于上压片厚度,可承受较大驱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扳手,特别是指一种可减少人工成本,组装迅速且减少机械 加工的扳手。
技术介绍
参照中国专利申请号第200520063477.0号"棘轮式起子",是包含有一以锻 造的方式制造的柄杆,所述的柄杆的两端头部至少一端设有一棘轮结构,所述的 棘轮结构是由一拨块、 一棘块与一掣动体所组成;所述的锻造成型的柄杆适合专 业级人士使用,但是锻造成型的加工成本较高, 一般而言锻造单次加工量约二万 件,容易有积压库存的问题,再者,此种扳手是以热锻加工,热锻加工完成后需 有许多的后续加工,而延迟生产时间,将大幅增加加工成本,且专业级工具的加 工与组装要求较高,而为一成本较高的工具。后来有了如板状结合的结构,参照图13的立体分解图,是以长条板状的上本 体91、下本体92与内板93构成,其具有铆合孔911、 921、 931配合铆钉94铆 合一体,其中内板93是采用韧性强的塑料制成,因此,得耐力强度大、且可降低 重量。所述的"扳手结构" 一案主要是强调整体重量轻、得不笨重且方便使用的 功效,同时并隐含有改善上述"棘轮式起子"以锻造成形的缺失。锻造型的工具对于目前讲求DIY的自行组装方式而言并不适用,DIY使用者 讲求的是价格便宜、容易上手,而所述的两板状本体包设塑料制内板的设计,依 然存在有些许缺失,所述的扳手结构的头部与柄部是呈相同厚度,众所周知的是 扳手是供以驱动螺锁件,螺锁件螺锁时需施以较大扭力方可进行锁紧或旋松,所 述的头部的厚度若过薄,将导致棘轮件承受扭力值过大而容易使扳手松脱或损坏, 而柄部的厚度若过厚,则会影响握持效果而不容易施力,由此可知, 一般常见的 锻造型扳手头部较厚柄部较薄即为此原理。因此本专利技术乃针对目前自行组装风气盛行所设计,而设计出一款确实可降低 成本而间接降低售价的扳手,虽然节省了材料与生产时程,但并不影响扳手功能性,提供一确实费用低且好用的扳手,希望可以满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板型扳手,改善现有 锻造型扳手成本高与板状扳手厚度一致无法提供扳手最佳功效的缺失,同时为了 满足一般消费者费用低且兼顾使用品质的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铁板型扳手,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 一本体,是以铁板直接冲压成型, 所述的本体包含有第一段与第二段,其中第一段形成有一容置孔与一固定孔,第 二段是供手部握持; 一上压片与一下压片,分别压设在所述的本体第一段的两面, 所述的两压片也分别设有一孔与一固定孔,分别对应于所述的本体的容置孔与固 定孔; 一驱动件, 一端设有一凸缘,另一端形成一扣槽,所述的驱动件依序穿设 在所述的上压片的孔、本体的容置孔以及下压片的孔中,所述的凸缘卡设在所述 的上压片上, 一扣件扣设在所述的扣槽中,令驱动件与本体、两压片结合而不脱 落; 一棘齿块,设在本体的容置孔内,对应于所述的驱动件,提供一棘动功能; 一固定件,穿设在所述的本体与所述的两压片的固定孔中,将本体与两压片结合 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 本专利技术的扳手因采用冲压成型的方式,而以铁板作为原料,可确实降低加 工成本与原料成本。2. 本专利技术是提供给DIY使用者操作,而具有构件简单的特色,可节省组装成本。3. 本专利技术的上压片与下压片分别盖设在本体的容置孔,而具有防尘的功效。4. 本专利技术利用扣件扣设在驱动件,将上下压片与驱动件结合固定。5. 本专利技术的本体与上下压片仅利用一固定件与一扣件即可组合完成,确实可 减少人工成本,组合快速同时减少机械加工成本。6. 本专利技术本体总长度是大于两倍的两压片长度,具有一较长的握持部,令操 作者可任意改变握持位置。7. 本专利技术下压片厚度是大于上压片厚度,使所述的下压片可承受较大的驱动 力,而得一较佳品质的扳手。附图说明图l:为本专利技术铁板型扳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铁板型扳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铁板型扳手的前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由图1的4-4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表所述的拨动装置拨动的 动作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4的延续,表所述的拨动装置拨动的动作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4的延续,表所述的拨动装置拨动的动作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由图1的7-7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表所述的扣件扣设驱动件 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驱动件为棘轮环而驱动起子头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驱动件为方头而驱动套筒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为单向棘轮扳手的立体外观图;图ll: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为单向棘轮扳手的立体分解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铁板型扳手兼具有换向棘轮与开口扳手的示意图;图13:为现有板状结合结构的立体分解图。附图标记说明91-上本体;911-铆合孔;92-下本体;921-铆合孔;93-内板; 931-铆合孔;94-铆钉;10-本体;11-第一段;12-第二段;13-固定孔;14-容置孔; 15-嵌孔;20-上压片;21-固定孔;22-孔;23-拨动孔;30-下压片;31-固定孔;32-孔;40-棘齿块;41-齿部;42-凹部;43-凸部;44-弹性体;50-驱动件;51-凸缘; 52-齿;53-扣槽;54-扣件;55-驱动孑L; 60-固定件;70-拨动装置;71-拨动块;711-孔;712-拨动部;72-弹性体;73-顶掣件;80-工具头;L-总长度;Ll-第一段长度;L2-第二段长度;L3-上压片长度;L4-下压片长度;Dl-上压片厚度;D2-下压片厚度。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述如下。参照图l、图2与图3,为本专利技术铁板型扳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与前6视图。本专利技术铁板型扳手是具有换向功能而为一双向驱动扳手,包括有一本体10、一上压片20与一下压片30,所述的本体10与所述的两压片20、 30是以铁片直 接冲压成形,利用精密模具快速冲压成型而不产生毛边,使本体10与两压片20、 30冲压后即为所需的外观形状,无须再进行繁琐的加工,确实具有生产快速的优 点。且因铁板取得容易,而确实可达到快速生产的目的。所述的本体IO是呈薄板状,形成有第一段11与第二段12,所述的第一段11 是指两压片20、 30压设的部分,其宽度则呈渐宽的态样,即为扳手的头部,而第 二段12则指使用者手部握持的部分,即为握持部。第二段12的宽度是呈近似等 宽,所述的第一段11经由冲压形成有一固定孔13与一容置孔14。所述的上、下压片20、 30是实施与本体10第一段11相同的外观而盖设在第 一段ll,所述的上、下压片20、 30分别设有一固定孔21、 31与一孔22、 32,其 中所述的上压片20在固定孔21与孔22之间还设有一拨动孔23。所述的本体10的容置孔14设有一棘齿块40,所述的棘齿块40 —面呈弧状 设有数个齿部41,相反于所述的齿部41的另一面形成一凹部42,所述的凹部42 是供一拨动装置70拨动,而达到换向的功效。所述的两压片20、 30分别盖设在所述的本体10,同时固定孔21、 31对应于 固定孔13,孔22、 32对应于容置孔14。 一固定件60实施为铆钉同时穿设在所述 的固定孔21、 13、 31,而铆设接合所述的本体10与所述的两压片20、 30。一驱动件50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铁板型扳手,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一本体,是以铁板直接冲压成型,而可容易生产且成本低廉,所述的本体包含有第一段与第二段,其中第一段形成有一容置孔与一固定孔,第二段是供手部握持;一上压片与一下压片,分别压设在所述的本体第一段的两面,所述的两压片也分别设有一孔与一固定孔,分别对应于所述的本体的容置孔与固定孔;一驱动件,一端设有一凸缘,另一端形成一扣槽,所述的驱动件依序穿设在所述的上压片的孔、本体的容置孔以及下压片的孔中,所述的凸缘卡设在所述的上压片上,一扣件扣设在所述的扣槽中,令驱动件与本体、两压片结合而不脱落;一棘齿块,设在本体的容置孔内,对应于所述的驱动件,提供一棘动功能;一固定件,穿设在所述的本体与所述的两压片的固定孔中,将本体与两压片结合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厚飞
申请(专利权)人:胡厚飞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